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選取了50個精神分裂癥易感基因,在中國漢族人群中分析了它們與腦容量的關系,從中發現了白介素-3基因序列變異會影響人類大腦容量 。相關成果公布在PLoS One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分別是昆明動物研究所宿兵研究員,以及羅切斯特大學甘霖教授,其中宿兵研究員早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之后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修斯頓人類遺傳學中心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細胞與分子進化重點實驗室主任,是中科院杰出引進人才。 神經系統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相對于其他物種,人類的大腦高度發達,主要體現在全腦容量的變化。如人類的大腦容量是舊大陸猴-如獼猴腦容量的20.6倍,長臂猿的14.4倍,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靈長類-黑猩猩的4.3倍。 近年來,基于核磁共振腦影像學研究表明腦容量具有很高的遺傳力,并且與智商和記憶等認知能力高度相關;除此之外......閱讀全文
人類大腦為何是動物中最大的?許多人類學家認為,龐大的社會群體是人類大腦變得越來越大的驅動因素,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們對此提出異議。近年來,科學家們從多個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在此,小編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兩篇Cell揭示一個讓人類大腦比較大的特異性基因---NOTCH2NL doi
臨床上發生的很多疾病之所以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對疾病發生原因和機制的了解。模式生物,因其自身的代謝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骨骼發育等系統與人類高度相似、易于培養和觀察、繁殖率高等優點,科學家和臨床研究人員很自然地選擇了模式生物來進行疾病的相關研究。 在針對疾病建立動物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腸道微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utrition Reviews: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神經系統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相對于非人靈長類物種,人類的大腦高度發達,主要體現在腦容量的變化。如人類的大腦容量是獼猴腦容量的20.6倍,長臂猿的14.4倍,黑猩猩的4.3倍。最近,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科技人員發現了影響人類大腦容量的新基因。 近年來,核磁共振(MR
神經系統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相對于非人靈長類物種,人類的大腦高度發達,主要體現在腦容量的變化。如人類的大腦容量是獼猴腦容量的20.6倍,長臂猿的14.4倍,黑猩猩的4.3倍。最近,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科技人員發現了影響人類大腦容量的新基因。 近年來,核磁共振(MRI)腦影像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IV通
在睡眼惺忪的清晨或是緊張忙碌的工作中,你是否會享受一杯香濃醇厚的咖啡呢?現今社會,咖啡基本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進行了很多研究來揭示咖啡和人類機體疾病的關聯,下面小編就來為您一一盤點咖啡與機體疾病之間的種種關系。 【1】Pharm Res:咖啡有益,可防止肥胖相關
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的高發代謝疾病,發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以及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一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最近在糖尿病的研究與藥物研發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重磅!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開發出新的2型糖尿病藥物doi:10.1038/na
生物學家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具體的生理機能都要由蛋白質來完成,那么不編碼蛋白質的DNA應該是沒有用的,可以稱為“垃圾DNA”;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發現人的基因組中僅有1.5%的序列是給蛋白質編碼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認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名為E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1月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我國科學家在Science期刊上解析出非洲豬瘟病毒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并揭示它的組裝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z1439 非洲豬瘟(A
[導讀]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甚至能預測一個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死亡。 美國科學家聲稱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不僅能夠確定你能否成為一個早起的人,而且能夠將你可能去世的時間預測到上午還是下午。這種特別基因控制著人體生理節律,或許是當人接近死亡的時候,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精神分裂癥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遺傳變異引發的大腦結構變化導致精神分裂癥的發生 DOI: 10.1523/JNEUROSCI.3759-16.2017 最近來自UCLA的研究者們第一次發現患精神分裂癥以及自閉癥的患者的大腦結構的差異。這一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公元前300多年,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揚言:“所有疾病始于腸道”。 兩千多年后,醫學工作者們發表了眾多研究成果,他的觀點正在一點一點地被證實。當我們談到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時(比如慢性腸炎、糖尿病,甚至阿爾茨海默癥、衰老、肥胖癥、藥物療效等),我們逐漸意識到,腸道微生物幾乎是繞不開
1. Retrovirology:整合到人基因組中的古老逆轉錄病毒有助抵抗HIV-1感染 doi:10.1186/s12977-017-0351-8 在我們的進化過程中,病毒持續地感染人體。一些早期的病毒已整合到我們的基因組中,如今它們被稱作為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human endogeno
神經系統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相對于其他物種,人類的大腦高度發達,主要體現在全腦容量的變化。如人類的大腦容量是舊大陸猴-如獼猴腦容量的20.6倍,長臂猿的14.4倍,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靈長類-黑猩猩的4.3倍。 近年來,基于核磁共振(MRI)腦影像學研究表明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疾病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Transl Med: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6870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
2019年12月份即將結束了,12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doi:10.1016/j.cell.2019.11.009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
7月份即將結束了,7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作為一種VI-A型CRISPR-Cas系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們通過迄今為止對人類大腦進行的最全面的基因組分析,揭示了大腦發育過程中所經歷的變化,出現的個體差異,以及自閉癥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癥等神經精神疾病的根源。 這項龐大的研究完成了近2000個大腦的分析,解析了大腦發育和功能的復雜機制,由多個機構完成,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14日S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們通過迄今為止對人類大腦進行的最全面的基因組分析,揭示了大腦發育過程中所經歷的變化,出現的個體差異,以及自閉癥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癥等神經精神疾病的根源。 這項龐大的研究完成了近2000個大腦的分析,解析了大腦發育和功能的復雜機制,由多個機構完成,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14日S
時間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8月份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8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科學家成功逆轉大腦干細胞的衰老過程 有望開發返老還童新方法 doi:10.1038/s41586-019-1484-9 近日,一
1981年,自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被發現以來,人們才開始慢慢了解HIV和AIDS,隨著科學家們30多年的努力研究,他們在艾滋病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可喜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不光闡明了HIV感染宿主的分子機制,還對抵御耐藥性菌株提出了可行性的策略,盡管如此,HIV病毒還會“另辟蹊徑”尋找求生出路,讓科學家們
10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新研究揭示人類微生物組是潛力巨大的新型抗菌藥物聚寶盆 doi:10.1126/science.aax9176 就像淘金熱中的淘金者曾經在北加州的山上開采這種閃亮的貴金屬一樣,“生物勘
近日,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大腦基因組分析工作宣告完成,來自15個機構的多學科研究人員對大腦的發育分子機制以及自閉癥、精神分裂癥、雙向情感障礙等神經精神疾病與基因的關聯進行了深入分析,成功繪制了人腦基因組圖譜。12月13日~14日,10篇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 Science、Science Tr
《自然·醫學》 美國喬治敦大學的醫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阻斷尤文氏肉瘤相關融合蛋白活性的新方法,尤文氏肉瘤是一種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期的罕見癌癥。該項科研成果為研發治癌藥物開發了新思路。 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個小分子,并成功對其進行了測試。該小分子可阻止融合蛋白與形成腫瘤的另一個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線粒體是細胞中的“動力工廠”,細胞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80%都是由線粒體提供的。線粒體形態對于細胞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和機體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發生了異常,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近年來,線粒體研究已經成為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線粒體的基因突變、呼吸鏈缺陷、線粒體膜的改變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