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質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區別
(1)、染色質和染色體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質,它們之間的不同,不過是同一物質在細胞分裂間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態表現而已。 染色質出現于間期,呈絲狀。它們在核內的螺旋程度不一,螺旋緊密的部分,染色較深,有的螺旋松疏染色較淺,染色質在光鏡下呈現顆粒狀,不均勻地分布于細胞核中。細胞分裂時染色質細絲高度螺旋化形成較粗的柱狀和桿狀等不同的形狀。不同生物的 染色體(習慣不稱染色質)數目、形態不同,具有種的特異性,而且比較恒定。 (2)、每個染色體一般具有兩個臂或一個臂,兩臂之間有著絲點(是紡綞絲附著的地方)。細胞分裂間期由于染色體(習慣不稱染色質)復制形成由一個共同著絲點連在一起的兩個染色單體被稱為姐妹染色單體,這時的染色體仍為一條染色體。當細胞進入細胞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也隨著分開,各有了自己的著絲點,這時就不再是染色單體而叫染色體了,隨之染色體數目加倍,染色單體消失。......閱讀全文
姐妹染色單體分化染色方法
姐妹染色單體差別染色可使中期染色體顯示深淺不同的兩條單體,能借以觀察姐妹染色單體互換(SCE)現象。SCE是兩條染色單體在DNA合成中核苷酸序列發生互換而表現出來一種現象。即是細胞分裂是DNA同源重組的結果。SCE既是一種無害的變化(有生理波動),也可受射線、致突和致癌物三因素等作用而升高。SCE一
多層染色質模型或幫助揭示癌細胞中染色體的畸變結構
目前研究者并不能從實驗角度來研究分析細胞分裂期間染色體中DNA的組裝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西班牙公立巴塞羅那自治大學 (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癌細胞的易位結構,這
染色單體粒的定義
中文名稱染色單體粒英文名稱chromatid grain定 義染色單體的染色質纖維局部盤曲增厚的部分。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細胞遺傳學(二級學科)
染色單體的形成過程
從有絲分裂前期到中期(在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斷裂,此時不存在染色單體),染色體沿其長軸發生縱裂。這樣被分成的二條染色體各稱為染色單體。開始成為一對的染色單體兩者并不分開,逐漸它們具有獨立的基質,并在其中各自形成二條染色絲。而且染色單體往往出現互相關聯的螺旋。這些螺旋的圈數在中期以前逐漸減少,并且著絲
染色單體的分裂過程
染色單體是復制時產生的染色體拷貝。此名字通常用來形容處于隨后的細胞分裂期它們分開之前的染色體。 從有絲分裂前期到中期(在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斷裂,此時不存在染色單體),染色體沿其長軸發生縱裂。這樣被分成的二條染色體各稱為染色單體。開始成為一對的染色單體兩者并不分開,逐漸它們具有獨立的基質,并在
姐妹染色單體的原理
其原理是,當細胞接觸到5-溴脫氧尿嘧啶核苷(Brdu)時,Brdu可作為核苷酸前體物,專一替代胸腺嘧啶摻入到新合成的DNA鏈中。只要通過兩個細胞復制周期,就可使姐妹染色單體中的一條單體的DNA雙鏈中,有一股鏈是摻入有Brdu的,而另一條單體的DNA雙鏈中,兩股鏈全摻入有Brdu.這樣的細胞經過分化染
姐妹染色單體概念
姐妹染色單體是對原有染色單體概念的拓展和深化。運用這一概念能夠明析地反映出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特點,比籠統的染色單體的提法更形象、具體和貼切。
等位染色單體斷裂
中文名稱等位染色單體斷裂英文名稱isochromatid breakage定 義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在相同位置上發生斷裂的染色體畸變現象。非重建性融合后形成一個雙著絲粒染色單體和一個無著絲粒染色單體。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細胞遺傳學(二級學科)
什么是染色單體?
染色單體是復制時產生的染色體拷貝。此名字通常用來形容處于隨后的細胞分裂期它們分開之前的染色體。
常染色質與異染色質的功能差異
常染色質區域的基因可以被轉錄為信使RNA。常染色質區域非折疊的結構允許基因調控蛋白和RNA聚合酶與其上的DNA序列結合,從而開啟轉錄過程。在轉錄過程中,并非所有的常染色質都會被轉錄,但基本上非轉錄的部分會折疊為異染色質以保護暫時其上不用的基因。因此細胞的活性與細胞核中的常染色質數目有直接關系。常染色
關于染色體檢查的性染色體數目和形態異常
(1)X染色體缺失 特納(Turner)綜合征:45,X染色體為45個,只有1個X染色體。表型為女性,但性腺發育不全,第二性征發育延遲或發育不全。個短小,耳畸形低位、高腭、小頜、后發際低、短頸、有頸蹼、盾狀胸、乳距寬、肘外翻及智力可能有輕度缺陷等。 尚有核型為45,X/46,XX嵌合體;X染色體
活性染色質的概念和特征
活性染色質是指具有轉錄活性的染色質。活性染色質的核小體發生構象改變,具有疏松的染色質結構,從而便于轉錄調控因子與順式調控元件結合和RNA 聚合酶在轉錄模板上滑動。活性染色質主要特征活性:染色質具有DNase I超敏感位點(DNase I hypersensitive site);活性染色質很少有組蛋
染色質蛋白的種類和特性介紹
與染色質DNA結合的蛋白負責DNA分子遺傳信息的組織、復制和閱讀。這些DNA結合蛋白包括兩類:一類是組蛋白,與DNA結合但沒有序列特異性;另一類是非組蛋白,與特定DNA序列或組蛋白相結合。組蛋白組蛋白是構成真核生物染色體的基本結構蛋白,富含帶正電荷的Arg和Lys等堿性氨基酸,等電點一般在pH10.
姐妹染色單體分化染色法
1. 實驗原理 姐妹染色單體分化染色法(Sister chromatid differentiation,SCD)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染色體處理技術。1973年Latt在培養的細胞中加入5-溴脫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 Oxyurdine,BrdU),用Hoechst 3
全球首例端粒融合型環狀染色體單體型構建成功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教授梁曉燕團隊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球首次應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成功阻斷端粒融合型環狀染色體向子代傳遞,現健康寶寶已滿百天。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改進后的基于鏈讀測序的長片段二代測序技術,成功實現了端粒融合型環狀染色體的單體型構建。 小雪(化名)夫妻女方染色
全球首例端粒融合型環狀染色體單體型構建成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775.shtm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教授梁曉燕團隊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球首次應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成功阻斷端粒融合型環狀染色體向子代傳遞,現健康寶寶已滿百天。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改
異染色質的主要類型兼性異染色質
在一定時期的特種細胞的細胞核內, 原來的常染色質可轉變成兼性異染色質。如雄性個體的細胞含有一個瘦小的Y染色體和一個大的X染色體, 由于X和Y染色體上很少有共同的基因, 對于雄性來說, X染色體上的基因就只有一個拷貝。雖然雌性細胞有兩條X染色體, 也只有一條具有轉錄活性, 另外一條X染色體像異染色質一
異染色質的主要類型組成性異染色質
組成性異染色質,指除S期以外在整個細胞周期均處于聚縮狀態, DNA包裝比基本不變,可構成多個染色中心。
染色質的分類
間期染色質按其形態特征、活性狀態和染色性能區分為兩種類型:常染色質和異染色質。按功能狀態的不同可將染色質分為活性染色質和非活性染色質。
染色質的定義
染色體在細胞周期的間期時DNA的螺旋結構松散,呈網狀或斑塊狀不定形物,即染色質。以濃集狀態存在者,稱異染色質(1~eterochromatin);以分散狀態存在者,稱常染色質(euchromatin)。常染色質染色較淺且均勻,異染色質染色深。性染色質與性染色體(x染色體和Y染色體)有關,稱x染色
x染色體的染色體結構
研究確認了X染色體上有1098個蛋白質編碼基因,有趣的是,這1098個基因中只有54個在對應的Y染色體上有相應功能的等位基因,而且Y染色體比X染色體小得多。在2003年6月完成的詳細分析研究報告中指出Y染色體上僅有大約78個基因,Y染色體甚至被戲稱為X染色體的“錯誤版本”。X染色體中大約有10%的基
Y染色體的染色體結構
Y染色體(Y chromosome)是決定生物個體性別的性染色體的一種。男性的一對性染色體是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較小的y染色體。在雄性是異質型的性決定的生物中,雄性所具有的而雌性所沒有的那條性染色體叫Y染色體。由于Y染色體傳男不傳女的特性,因此在Y染色體上留下了基因的族譜,Y-DNA分析現在已應用于家
染色單體的組成成分介紹
“X”中有兩條染色單體,一條染色體,兩個DNA分子當“X”分裂成“|”和“|”后,這時沒有染色單體了(“|”不能稱為一條染色單體,只有在“X”(二分染色體)這個形態時才能說其中有兩條染色單體)染色單體的計算根據著絲點,一個著絲點有兩個染色單體。“|”沒有染色單體,一條染色體,一個DNA分子。
等位染色單體缺失的概念
中文名稱等位染色單體缺失英文名稱isochromatid deletion定 義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中期或后期,某一染色體的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在相同位置發生同樣的缺失。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細胞遺傳學(二級學科)
關于姊妹染色單體的概述
姊妹染色單體,是指能反映出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特點的概念。 姐妹染色單體交換是細胞遺傳學研究的一個新方法。 其原理是,當細胞接觸到5-溴脫氧尿嘧啶核苷(Brdu)時,Brdu可作為核苷酸前體物,專一替代胸腺嘧啶摻入到新合成的DNA鏈中。只要通過兩個細胞復制周期,就可使姐妹染色單
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關系
一般來說,染色單體應包括姐妹染色單體,但二者并非等同關系。從有絲分裂前期到中期(在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斷裂,此時不存在染色單體),染色體沿其長軸發生縱裂。這樣被分成的二條染色體各稱為染色單體。開始成為一對的染色單體兩者并不分開,逐漸它們具有獨立的基質,并在其中各自形成二條染色絲。而且染色單體往往出現
染色單體的分裂過程介紹
從有絲分裂前期到中期(在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斷裂,此時不存在染色單體),染色體沿其長軸發生縱裂。這樣被分成的二條染色體各稱為染色單體。開始成為一對的染色單體兩者并不分開,逐漸它們具有獨立的基質,并在其中各自形成二條染色絲。而且染色單體往往出現互相關聯的螺旋。這些螺旋的圈數在中期以前逐漸減少,并且著絲
染色單體的組成成分介紹
“X”中有兩條染色單體,一條染色體,兩個DNA分子 當“X”分裂成“|”和“|”后,這時沒有染色單體了(“|”不能稱為一條染色單體,只有在“X”(二分染色體)這個形態時才能說其中有兩條染色單體) 染色單體的計算根據著絲點,一個著絲點有兩個染色單體。 “|”沒有染色單體,一條染色體,一個DN
非姐妹染色單體的概念
非姐妹染色單體是指不同著絲點相連的染色單體。不連接在同一個著絲點上的兩條染色單體,就叫非姐妹染色單體。
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用胰蛋白酶消化 BUdR 標記了的兩個細胞周期并停留在分裂中期的細胞,在低張緩沖液中孵育細胞,然后固定。用 Hoechst 33258 處理細胞后制備載有細胞的載玻片,光降解染色體。用姬姆薩進行染色體染色,在光學顯微鏡的油鏡下進行觀察。試劑、試劑盒D-PBSA PE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