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發布涵蓋19種癌癥類型的體細胞非編碼突變圖譜
2022年4月26日獲悉,哈佛醫學院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文章。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檢測方法,能夠在整個癌癥基因組中識別點突變、小片段插入和缺失等體細胞突變事件,但不包括其在基因組中的位置或對蛋白質編碼序列的影響。基于該策略,研究團隊建立了包括19種癌癥類型的3949名患者全基因組水平的突變事件概況圖譜,并根據突變事件在基因組中的位置自動劃分為不同類別。該研究為建立體細胞非編碼區域突變與腫瘤進展的關聯性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源,也為將來針對非編碼癌癥基因組的治療方案的開發奠定基礎。......閱讀全文
Science發布涵蓋19種癌癥類型的體細胞非編碼突變圖譜
2022年4月26日獲悉,哈佛醫學院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文章。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檢測方法,能夠在整個癌癥基因組中識別點突變、小片段插入和缺失等體細胞突變事件,但不包括其在基因組中的位置或對蛋白質編碼序列的影響。基于該策略,研究團隊建立了包括19種癌癥類型的3949名患者全
Science重要成果:人類癌癥反轉錄轉座子圖譜
在人類基因組中,稱為反轉錄轉座子(retrotransposon)的小DNA元件通過自我復制和重新插入到基因組的多個位點從而具有造成突變性破壞的潛力。正常的成人細胞通過抑制機制阻止這些元件四處跳躍,然而根據發表在6月28日《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研究報道,這些機制在某些癌癥中可能發
人體細胞圖譜問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110.shtm
Science繪制細胞藥物反應圖譜
為什么對于同一種藥物人們會有不同的反應?研究人員第一次解開了與藥物反應相關的遺傳和環境因素,使得我們朝著預測出藥物將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又近了一步。 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將6,000種酵母菌株暴露于3,000種藥物之中。他們對酵母菌株進行了改造使得能夠測量這些酵母的反應。研究人員發
利用DNA圖譜診斷癌癥
作為無創產前診斷等相關領域技術的首創者,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DennisLo)教授最早就曾發現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漂流”的胎兒DNA,也就是說,假設每毫升母親樣品相當于1000個基因組,則總共含有1900條母親的21號染色體,100條整倍體胎兒的21號染色體或150條21三體胎兒的21號染色
印度啟動實施人體細胞圖譜項目
據2019年7月3日《印度教徒報》網站消息,印生物技術署與持久系統生物技術公司共同資助啟動一個人類分子圖譜研究項目,將創建統一的人體器官分子網絡數據庫,獲得人體運行的全圖。 目前,人體組織及器官的分子信息散見或隱藏在大量未組織的研究論文中。項目將利用印度生物學領域的學生和專家,從學術文章中提取
Science醫學:首個胃癌表觀遺傳圖譜
來自杜克-新加坡國大醫學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發現了大量由環境因素觸發的胃癌新亞型。這項基于表觀遺傳學的新研究獲得了對胃癌復雜性的新認識,有可能促成對這一僅次于肺癌的全球第二位癌癥殺手更好的治療策略。論文發表在10月17日的《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Science繪制人類融合史遺傳圖譜
來自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繪制出了一張人類遺傳史交互圖,詳細地描述了跨越4千年歷史長河整個歐洲、非洲、亞洲和南美95個種群之間的遺傳融合史。 這項發表在本周《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研究,確定及標識出了種族之間遺傳融合發生的時間及特征。為此,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些先進的統計
Science:首個!人類腎臟免疫圖譜繪制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科學家通過繪制了將近70,000個來自早期生命和成年個體的腎臟細胞圖譜之后,創建了首個人類腎臟免疫系統圖譜。這項研究由來自劍橋大學、Wellcome-Sang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等機構研究者完成,它首次顯示了我們的腎臟免疫系統早在胚胎時期是如何發展,并如何在出生后和成年后逐漸增
全球首份癌癥病例圖譜發布
日前,《科學》雜志刊登了瑞典科學家的重磅成果——全球首份癌癥病例圖譜“Atlas”,將數千種特定癌癥相關基因與患者生存情況聯系起來,發掘出32種不以癌癥類型分類、但與80%人類癌癥相關的“公共”基因,可作為潛在新藥研發的精準靶點。新圖譜被認為是腫瘤臨床實踐革命性改進的重要推手。 據《麻省理工技
Science子刊:活體細胞新成像技術
通常,高分辨率成像前細胞必須經過切片切塊、脫水、涂抹有毒染料或嵌入樹脂等處理操作,觀察時細胞肯定早就死了。盡管在成像方面科學家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突破,但目前沒有一種方法能兼得高分辨率、高靈敏度和活體亞細胞結構成像。 熒光顯微鏡和共聚焦顯微鏡雖然能監測細胞內生物相互作用,但其空間分辨率很低,而且需
《Science》重磅!“癌癥疫苗”可使小鼠癌癥全部消退!
我們體內的免疫細胞具有消除腫瘤的作用,但在面對癌細胞是,它需要一個催化劑或一種刺激才能完成這項使命。 而當前的免疫療法主要通過刺激整個身體的免疫系統來促使免疫細胞消滅腫瘤;靶向治療通常針對限制腫瘤細胞活性的免疫細胞。大熱的CAR-T細胞治療則需要將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提取至體外,經過處理后再回輸
Science繪制新型神經元參考圖譜
報道 神經科學家們獲得了一份新的指南,可為他們開展研究工作了解果蠅神經結構的功能提供參考。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記錄了整個果蠅幼蟲大腦活化神經元的行為效應并對其進行了分類。研究人員還發現,幼蟲大腦的1萬個神經元大多數為活化細胞。他們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3月27
Science推出專刊:癌癥免疫療法
最新一期(4月3日)Science雜志推出了癌癥免疫療法專刊,介紹了近期癌癥免疫療法方面的各種進展,尤其指出一種改變游戲規則的癌癥免疫療法也許能用于治療某些患有特定癌癥類型的患者。 在這一專刊中, 有5篇文章提出了目前這一研究領域保持進展所需的要素,Ton Schumacher等人探討了在同期
Science醫學突破:新型癌癥抗體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能夠有效進入癌細胞內部的獨特單克隆抗體。這是長期以來開發重要抗癌藥物的一個關鍵目標,因為大部分致癌或與癌癥相關的蛋白都隱藏在癌細胞中。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和Eureka Therapeutics公司的科學家們展開合作,制造出了這種新型人類單克隆抗體,它能夠靶向一種與
Science倡議小兒癌癥精準治療
過去幾十年,人們已經對成人癌癥的遺傳學有了更多了解。但是,兒科癌癥臨床應用已經遠遠落后于成年人。在著名的Science雜志,來自洛杉磯兒童醫院的Jaclyn Biegel博士和加州大學舊金山研究所的Alejandro Sweet-Cordero博士調查了兒童癌癥的遺傳學景觀,并提出利用基因組信息
Science醫學突破:新型癌癥抗體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能夠有效進入癌細胞內部的獨特單克隆抗體。這是長期以來開發重要抗癌藥物的一個關鍵目標,因為大部分致癌或與癌癥相關的蛋白都隱藏在癌細胞中。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和Eureka Therapeutics公司的科學家們展開合作,制造出了這種新型人類單克隆抗體,它能夠靶向一種與
Science雜志發布癌癥轉移特刊
最新一期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期關于癌癥的特刊,主要將焦點放在了癌癥轉移上,其中包含了兩篇綜述文章(Reviews),兩篇觀點文章(Perspectives),一篇評論文章(editorial)和一篇新聞故事(news story)。 上接:多篇Science文章:聚焦癌癥
Science:重要的癌癥基因開關
來自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科學家們證實了一些調控基因表達的“開關”在癌癥的形成中起重大作用。在發表于《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這項研究中,他們研究了一個基因區域,該區域包含了某個與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風險增高相關的特異單核苷酸變異,發現移除這一區域可顯著抵制腫瘤
Science醫學:重要的癌癥模型
由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兒童醫學中心主任Sean Morrison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可預測皮膚癌患者進程的創新模型。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來自20名患者的III期人類
Science探索癌癥的未知世界
由耶魯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對人類自然遺傳變異和癌腫瘤變異進行海量數據分析,揭示了數十個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形成過程中的突變。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4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新發現的這些突變均位于不編碼蛋白質但卻能影響其他基因活性的DNA區域。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區域代表了一
Science:顛覆常規的癌癥療法
睪酮(testosterone)或許是使男人更顯男子氣概的關鍵因子,但它也煽動了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因此,注射這種激素有可能聽起來是罹患這類癌癥的男性最不適宜做的一件事情。但一項新研究表明,注射它可以減慢某些患者無法治療的前列腺腫瘤繼續發展。 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就已經知道,顯著抑制睪
Science醫學:窺視癌癥的窗口
透過小鼠體內的一個玻璃窗,科學家們得以窺視機體深部器官癌細胞的積聚。近日來自荷蘭的研究人員通過外科手術將一個透明的玻片移植到了動物的腹腔,透過這一玻片觀察,他們確定了癌細胞從侵染新器官時的移動狀態至非遷移狀態從而使得細胞能夠繁殖和建立新腫瘤這一過程中所發生的轉變。這項新技術發表在10月 31
Science特刊:癌癥治療前沿進展
長達十年的癌癥基因組計劃為了解這種疾病的復雜性提供了許多信息,也帶來了不少希望。現在我們知道遺傳突變會促進腫瘤生長,這在患者各個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原發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也存在差異,甚至在同一腫瘤的不同位置也存在差異。這種異質性解釋了為何某種藥物能治療一個患者,但另外一個患者卻沒有效果,以及為何患
Science揭示驚人的癌癥起源
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第一次在活體動物中,顯影了癌癥起源于第一個受累細胞的過程并觀察了它的擴散。他們的研究工作有可能會改變科學家們認識黑色素瘤及其他癌癥的方式,促使開發出一些新的早期治療方法阻止癌癥扎根。相關論文發表在1月29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論文的第一作者、波士頓兒童
Science醫學:傳統中藥治療癌癥
雷公藤是一種傳統中藥,數百年來用于治療風濕類關節炎等多種疾病。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天然植物中存在一種化合物,能減少小鼠胰腺癌細胞,并由此研發出來一種新藥:minnelide,試驗證明,這種新藥能有效殺死腫瘤細胞,縮小腫瘤體積。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 Trans
Science:體細胞突變障礙可加速HIV疫苗開發
杜克人類疫苗研究所(DHVI)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研究人員清除了開發HIV疫苗的主要障礙,并在動物模型中證明,短期的抗體可以被誘導增殖成為對抗病毒的戰斗力量。該發現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 DHVI主任、共同作者BartonF. Haynes博士說:“我們沒有HIV疫苗的原
Science子刊發表體細胞重編程重要成果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基因治療將有望對衰竭的心臟進行治療。科學家們將特殊基因插入到心肌細胞中,恢復了豬的正常心律。 心臟起搏器通過電刺激心臟搏動,這一功能通常由竇房結(sinoatrial node)介導。竇房結是一簇心臟細胞,能向心臟其他部分傳遞信號,使其有規律的搏動。如今,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已經
Science文章:植物的體細胞到生殖細胞
與人類和動物不同,植物的生殖細胞是在花的生殖器官(雌蕊和雄蕊)中從體細胞重新演變的。植物的早期胚胎發育,并沒有為將來的配子(生殖細胞)產生預留專門的細胞系。 被選中的體細胞的細胞分裂模式從有絲分裂轉變為減數分裂,以減少染色體的數量,方便基因重組。在恰當的部位,恰當的時間,將體細胞變為生殖細胞,
Science:癌癥免疫療法獲得重要進展
T細胞是人體內的重要免疫細胞。它們起源于骨髓,在胸腺內分化成熟,是機體抵御入侵者和癌細胞的主力軍。 T細胞療法在癌癥治療方面很有潛力,但副作用可能非常嚴重。為此,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個能夠嚴格控制T細胞活性的分子開關。這一技術有望解決T細胞治療的嚴重副作用,克服這種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