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潘建偉將星際旅行帶到了中國長城。從位于北京北部丘陵的長城附近實驗點,他和他的團隊——來自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將激光瞄準16公里之外的屋頂上的探測器,然后利用激光光子的量子特性將信息“瞬移”過去。這刷新了當時量子隱形傳態的世界紀錄,這是朝著實現團隊的終極目標——將光子信息隱形傳送到衛星——邁進的重要一步。 如果這一目標實現,第一個“量子互聯網”將連接成功,這個網絡將是運用亞原子尺度物理規律創建的一個超級安全的全球通信網絡。這也標志著中國在量子領域的崛起,從十年前不起眼的國家發展為現在的世界勁旅。2016年,中國將領先歐洲和北美,發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將為物理學家提供一個測試量子理論基礎以及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全新平臺。 這也將標志著潘建偉與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塞林格的友好友誼(雖然存在激烈競爭)達到高峰。塞林格曾是潘建偉的博士導師;隨后7年,二人在遠距離量子隱形......閱讀全文
采訪潘建偉院士的地點約到了上海,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安排記者采訪的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杜先彬老師一再解釋:潘院士實在太忙,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之后還要參加中科院的一個重要會議,若不行的話只能“緊盯插空”了。而前一天晚上,潘建偉還在醫院檢查治療。 我國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于2016年
潘建偉,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百人計劃”、教育部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入選者。2003年被奧地利科學院授予青年物理學家最高獎Erich Schmid獎。 200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同事一起,利用先進的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世界上
登上美國《科學》雜志封面——這一次,中國站在世界最前沿 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就像是一個隱喻,來自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從太空發出兩道紅色的光,看上去像極了漢字里大寫的“人”字,這幅景象被當作“封面”,刊印在6月17日的美國知名學術期刊雜志《科學》上。這一次中國科學站到了世界面前
今年以來,中國在量子信息應用領域的一系列創新探索引起海內外關注。2月21日,全球首個“金融信息量子信息驗證網”在北京正式開通;3月30日,全球首個規模化量子通信網在合肥正式建成使用。 從中國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的量子物理研究,到積極實現產業化的量子信息應用,背后都離不開一個名字:潘建偉。
科技工作者要努力發揮科學技術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作用,踐行科學發展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剛剛過去的2月,潘建偉、陸朝陽等人共同完成的量子點脈沖共振熒光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的研究工作在英國《自然》雜志子刊《自然—
8月16日北京時間凌晨1時40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全面領先。而我國之所以能在量子科學領域“領跑”世界,得益于我們有個量子“夢之隊”。 潘建偉:量子通信領航人 “墨子號”發射升空的這一刻,全球科學界的目光都落在46歲的量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中國夢,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為之努力,我選擇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偉說。 對這位44歲的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來說,“量子夢”始于二十多年前。1992年,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偉在畢業論文中,不乏莽撞地向量子力學理論提出質疑。 從普通人的眼光來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自然》雜志的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
16日凌晨,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中國在量子科學領域的這一“領跑動作”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因為這不僅標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更有媒體預測,伴隨著量子信息技術逐漸走向實用化,其衍生出的量子通信技術,被譽為是繼微電子信息之后,最有可能引發軍
“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經過10年的努力和國際合作,我們已經走到了國際前列。”3月7日,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主辦的“創新驅動發展”專題發布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我們有一個計劃,準備以我國為主導,在2016年前后發
近日,光量子計算和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兩項成果雙雙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志性進展。 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迎來4歲生日。在距離地球500公里的軌道上,這顆超期服役2年的“老”衛星仍然捷報頻傳。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
2015年年底,世界頂級物理雜志、英國物理學會下屬的《物理世界》公布了本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10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以“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入選,并榮登榜首。在量子研究領域,這僅僅是該團隊無數榮譽中的一項。在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評獎中,潘建偉、彭承志等為
“墨子號”發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么新發現?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么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說“墨子號”:能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以來
陳宇翱 中國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重要研究骨干;在其32歲生日當天獲得歐洲量子學領域最高榮譽;夢想有一天能夠隨意操控原子。他就是—— “80后”教授陳宇翱的32歲生日,具有不同尋常的紀念意義。 4月9日,歐洲物理學會正式發布公告,將2013年度菲涅爾獎授予中國科學技
1月8日,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揭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陳增兵為主要完成人的“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團隊獲此殊榮。 此前一個月,英國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評選出的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公布,潘建偉和陸朝陽因首次實現同時量子隱形傳輸一個基本粒子(光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朱曉波等,聯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成功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今日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這一研究進展。“量子計算機在求解某類特定問題上具有巨大的優勢。”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朱曉波等,聯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成功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今日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這一研究進展。“量子計算機在求解某類特定問題上具有巨大的優勢。”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古人在信封上用火漆封口,一旦信件被中途拆開,就會留下泄密的痕跡。量子密鑰在量子通信中的作用就像火漆一樣,但比火漆更徹底。一旦有人試圖打開信件,量子密鑰會讓信件自毀,并讓使用者知曉。” 信息社會里,密碼無處不在。相比忘記密碼所造成的煩惱而言,密碼失竊有可能造成的損失則
“他們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是整個中國,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曾這樣評價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領導的團隊。 潘建偉的團隊是中國科大量子調控領域四個主要團隊之一。所謂量子調控,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去操縱光子、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狀態和相互作用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近日,Nature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里實現遠程糾纏。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包小輝及其同事利用一種名為腔增強的量子效應,來制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再將這些糾纏原子和光子轉換為適合于電信傳輸的頻率,最后在兩個由 50 公里長光纖連接的
新年伊始,東陽形象大使、東陽籍科學家潘建偉再獲殊榮。1月11日,潘建偉因在光量子信息前沿領域的開創性實驗研究,在美國舉行的量子電子物理學大會上被授予國際激光科學和量子光學領域大獎——蘭姆獎。 自1998年設立以來,蘭姆獎每年授予三名獲獎者。至今,潘建偉是第三位獲此大獎的中國籍科學家。 作為量
關于西湖大學的消息一直不斷,但是看到《科學》雜志關注報道西湖大學的籌備情況還是頭一回。這可以說學術界或者高等教育界將迎來一場盛事,或者一個研究領域的新局面的開端! 最新一期國際著名期刊《科學》雜志以“Biologist unveils China's first private res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常務副校長潘建偉。” 當主持人介紹到潘建偉時,坐在會場前排的潘建偉站起身,向后排的聽眾打了個招呼。 上臺演講時,潘建偉笑著說:“剛才報名字的時候又報了很多頭銜,其實既然是關于科學精神的論壇,報一個學者的身份就行了……”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拼命地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百
量子信息科學的一大重要應用就是量子計算。有專家評論,當量子計算機發展到50量子位的時候,就能實現“量子稱霸”,“碾壓”世界上任何傳統計算機。5日,在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的“2016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上,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認為,第一次“量子稱霸”將會成為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里程碑,“雖然目前不能
量子論與相對論被稱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27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名普通本科生潘建偉,卻在畢業論文中向量子力學發起挑戰,試圖證明這個理論“是錯的”。 改革開放使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釋放了無數年輕人“求真”的熱望與勇氣,潘建偉就是其中之一。經過20多年創新求索,他主持研發的世界首顆
近日,潘建偉院士帶領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的“多光子糾纏和干涉度量學”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國自然科學 領域的最高獎項。該團隊也打破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歷史上最年輕團隊的記錄。五位完成人按獲獎順序依次為潘建偉院士、彭承志教授、陳宇翱教授、陸朝陽教 授、陳增兵教授。其中潘建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其中“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自然科學獎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獎五項獎項之一,為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旨在獎勵那些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做出重大科
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三大科學目標。科學家制訂了后續拓展實驗計劃,進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并籌劃發射數顆量子衛星,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