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細胞起始復合物的形成過程
翻譯起始也是由eIF-3結合在40S小亞基上而促進80S核糖體解離出60S大亞基開始,同時eIF-2在輔eIF-2作用下,與Met-tRNAfmet及GTP結合,再通過eIF-3及eIF-4C的作用,先結合到40S小亞基,然后再與mRNA結合。mRNA結合到40S小亞基時,除了eIF-3參加外,還需要eIF-1、eIF-4A及eIF-4B并由ATP水解為ADP及Pi來供能,通過帽結合因子與mRNA的帽結合而轉移到小亞基上。但是在mRNA5’端并未發現能與小亞基18SRNA配對的S-D序列。目前認為通過帽結合后,mRNA在小亞基上向下游移動而進行掃描,可使mRNA上的起始密碼AUG在Met-tRNAfmet的反密碼位置固定下來,進行翻譯起始。......閱讀全文
真核細胞起始復合物的形成過程
翻譯起始也是由eIF-3結合在40S小亞基上而促進80S核糖體解離出60S大亞基開始,同時eIF-2在輔eIF-2作用下,與Met-tRNAfmet及GTP結合,再通過eIF-3及eIF-4C的作用,先結合到40S小亞基,然后再與mRNA結合。mRNA結合到40S小亞基時,除了eIF-3參加外,還需
簡述真核細胞翻譯起始過程
A. 核糖體的前期準備 (1)eIF1,3,5圍繞E位點結合至小亞基,eIF1A圍繞A位點結合至小亞基; (2)eIF2·GTP在胞質中結合Met-tRNA形成三原復合物; (3)三原復合物進一步結合到小亞基復合物(小亞基以及eIF1,1A,3,5)中小亞基P位點上形成43S復合物; B
大腸桿菌細胞翻譯起始復合物形成的過程
⑴核糖體30S小亞基附著于mRNA起始信號部位:原核生物中每一個mRNA都具有其核糖體結合位點,它是位于AUG上游8-13個核苷酸處的一個短片段叫做SD序列。這段序列正好與30S小亞基中的16S rRNA3’端一部分序列互補,因此SD序列也叫做核糖體結合序列,這種互補就意味著核糖體能選擇mRNA
大腸桿菌細胞翻譯起始復合物形成的過程
⑴核糖體30S小亞基附著于mRNA起始信號部位:原核生物中每一個mRNA都具有其核糖體結合位點,它是位于AUG上游8-13個核苷酸處的一個短片段叫做SD序列。這段序列正好與30S小亞基中的16S rRNA3’端一部分序列互補,因此SD序列也叫做核糖體結合序列,這種互補就意味著核糖體能選擇mRNA上A
攻膜復合物的形成過程
補體激活途徑的末端途徑中,C5b可與C6穩定結合為C5b6,后者自發與C7結合成C5b67,該復合物中的C7初步插入靶細胞膜脂質雙分子層,繼而C8于插入膜上的C5b67高親和力結合,形成穩定的、深插入細胞膜的C5b678,該復合物可與12~18個C9分子結合為C5b6789n,此即攻膜復合體。
起始復合物的結構功能
由一個mRNA、一個接合子mRNA的特定位點(RBS;核糖體結合位點)的30s核糖體亞基和一個與起始密碼子相互作用的N-甲酰甲硫氨酸tRNA相結合而成。某些蛋白質(起始因子)也為起始復合物貢獻信息,然后被快速釋放。
轉錄起始前復合物的概念
轉錄起始前復合物?(pre-initiation-complex,PIC) 是指在RNA的轉錄過程中的起始階段,真核生物轉錄因子之間先相互辨認結合,然后以復合體的形式與RNA聚合酶一同結合于轉錄起始前的DNA區域而成。
GPCRG蛋白復合物形成過程的結構見解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構成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家族,其感知細胞外信號并激活細胞內途徑。激動劑結合的GPCR與鳥苷二磷酸(GDP)結合的Gαβγ異源三聚體相互作用,導致GDP釋放和鳥苷三磷酸(GTP)結合,然后異源三聚體的功能性解離和下游途徑的激活。GPCR通常優先激活調節不同細胞信號傳導途徑的三種
轉錄起始前復合物的結構功能
轉錄起始前復合物?(pre-initiation-complex,PIC) 是指在RNA的轉錄過程中的起始階段,真核生物轉錄因子之間先相互辨認結合,然后以復合體的形式與RNA聚合酶一同結合于轉錄起始前的DNA區域而成。
轉錄起始前復合物的結構功能
轉錄起始前復合物?(pre-initiation-complex,PIC) 是指在RNA的轉錄過程中的起始階段,真核生物轉錄因子之間先相互辨認結合,然后以復合體的形式與RNA聚合酶一同結合于轉錄起始前的DNA區域而成。
轉錄起始前復合物的結構功能
轉錄起始前復合物?(pre-initiation-complex,PIC) 是指在RNA的轉錄過程中的起始階段,真核生物轉錄因子之間先相互辨認結合,然后以復合體的形式與RNA聚合酶一同結合于轉錄起始前的DNA區域而成。
轉錄起始前復合物的結構功能
轉錄起始前復合物?(pre-initiation-complex,PIC) 是指在RNA的轉錄過程中的起始階段,真核生物轉錄因子之間先相互辨認結合,然后以復合體的形式與RNA聚合酶一同結合于轉錄起始前的DNA區域而成。
真核細胞的分裂過程介紹
真核細胞的分裂較原核細胞復雜的多,根據細胞在分裂過程中所表現的形式不同,大體分為三種類型,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無絲分裂又稱直接分裂,無絲分裂曾一度被認為只在低等生物中普遍,因為這種分裂方式是細胞核和細胞質直接分裂,遺傳物質不能平均分配。是發現最早的一種細胞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R.Re
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原因
抗原進入致敏的機體可與相應的抗體結合形成復合物;但只有含IgG(IgG4除外)和IgM類抗體的復合物才能活化補體的經典途徑而引起炎癥。這兩類抗體在血清中含量較大,是構成免疫復合物的主要抗體;可溶性抗原與相應抗體形成的較大免疫復合物活化補體的能力較強。 IgG抗體為雙價,可與相應的多價抗原交互結
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原因
抗原進入致敏的機體可與相應的抗體結合形成復合物;但只有含IgG(IgG4除外)和IgM類抗體的復合物才能活化補體的經典途徑而引起炎癥。這兩類抗體在血清中含量較大,是構成免疫復合物的主要抗體;可溶性抗原與相應抗體形成的較大免疫復合物活化補體的能力較強。IgG抗體為雙價,可與相應的多價抗原交互結合形成較
關于真核細胞翻譯的終止過程
A. 肽鏈的釋放 (1)eRF3充當類似于eEF1(或EF-Tu)的作用,以GTP結合狀態結合到eRF1/2上; (2)通過eRF3的介導,eRF1/2被運輸到A位點; (3)eRF1/2識別終止密碼子(類似于tRNA的密碼子配對),正確的構象傳遞使得核糖體FBS和eRF3的GTP結合位點
原核細胞的翻譯起始過程介紹
(1)翻譯起始因子IF3結合到小亞基的E位點,同時也橫跨至P位點;(這一過程在起始之初就已經完成)起始因子IF1結合至A位點; (2)起始因子IF2·GTP被IF3和IF1招募至P位點; (3)起始fMet·tRNA一方面被mRNA起始密碼子AUG招募,另一方面被已經結合到P位點的IF2·G
真核細胞的減數分裂過程
減數分裂是真核細胞中一種特殊類型的細胞分裂,指通過兩個細胞周期使染色體數目減少一半的細胞分裂方式。減數分裂只有出現在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生殖細胞中,于1883年由Beneden最先闡述。由于發生在生殖細胞成熟過程中,所以又有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之稱。通過減數分裂使親代與
簡述前起始復合體形成的步驟
1、TATA結合蛋白 (TBP,TFIID的一個亞基) 與啟動子結合; 2、TFIIA與啟動子結合; 3、TFIIB與啟動子結合; 3、RNA聚合酶II和TFIIF與啟動子結合; 4、TFIIE加入復合體,并吸引TFIIH,有ATP酶及解鏈酶活性; 5、亞基中有AT
真核細胞蛋白質合成過程
真核細胞中,核糖體進行蛋白質合成時,既可以游離在細胞質中,稱為游離核糖體(freeribosome)。也可以附著在內質網的表面,稱為膜旁核糖體或附著核糖體。參與構成RER,稱為固著核糖體或膜旁核糖體,是以大亞基圓錐形部與膜接著游離核糖體(freeribosome)。分布在線粒體中的核糖體,比一般核糖
真核細胞蛋白質合成的相關介紹
真核細胞蛋白質合成的起始真核細胞蛋白質合成起始復合物的形成中需要更多的起始因子參與,因此起始過程也更復雜。 ⑴需要特異的起始tRNA即,-tRNAfmet,并且不需要N端甲酰化。已發現的真核起始因子有近10種(eukaryote Initiation factor,eIF) ⑵起始復合物形成
骨領形成的形成過程
軟骨雛形形成后,在其中段周圍的軟骨膜內出現血管,由于營養及氧供應充分,軟骨膜深層的骨祖細胞分裂并分化為成骨細胞,并在軟骨表面產生類骨質,成骨細胞自身也被包埋其中而成為骨細胞。類骨質鈣化為骨基質,于是形成一圈包繞軟骨雛形中段的薄層骨松質,稱骨領(bone collar)。骨領表面的軟骨膜改稱外膜。骨外
翻譯的起始
(一)原核細胞原核細胞的翻譯起始過程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過程:(1)翻譯起始因子IF3結合到小亞基的E位點,同時也橫跨至P位點;(這一過程在起始之初就已經完成)起始因子IF1結合至A位點;(2)起始因子IF2·GTP被IF3和IF1招募至P位點;(3)起始fMet·tRNA一方面被mRNA起始密碼子
北大學者發表JBC封面文章:真核細胞DNA復制起始新機制
來自北京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ap1 is a replication-initiation factor essential for the assembly of pre-replicative complex in the fission yeast Schizosacchar
尿酸的形成過程
核酸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核酸是由無數的核苷酸組成。每一個核苷酸都由三部分組成,一個磷酸分子、一個戊糖(五碳糖)和一個堿基(嘌呤或嘧啶)。生物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和細胞質中RNA(核糖核酸)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個核苷酸組成。反過來當核酸氧化分解后的產物之一就是嘌呤,所以說
圖式形成的過程
在動物胚胎發育中,最初的圖式形成主要涉及胚軸(embryonic axes)形成及其一系列相關的細胞分化過程。胚軸指胚胎的前-后軸(anterior -posterior axes)和背–腹軸(dorsal -ventral axis)。胚軸的形成是在一系列基因的多層次、網絡性調控下完成的。
尿酸的形成過程
核酸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核酸是由無數的核苷酸組成。每一個核苷酸都由三部分組成,一個磷酸分子、一個戊糖(五碳糖)和一個堿基(嘌呤或嘧啶)。生物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和細胞質中RNA(核糖核酸)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個核苷酸組成。反過來當核酸氧化分解后的產物之一就是嘌呤,所以說嘌呤
溶酶體的形成過程
初級溶酶體是在高爾基體的trans面以出芽的形式形成的,其形成過程如下:內質網上核糖體合成溶酶體蛋白→進入內質網腔進行N-連接的糖基化修飾,溶酶體酶蛋白先帶上3個葡萄糖、9個甘露糖和2個N-乙酰葡萄糖胺,后切除三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甘露糖→進入高爾基體Cis面膜囊→N-乙酰葡糖胺磷酸轉移酶識別溶酶體水
膽紅素的形成過程
肝、脾、骨髓等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將衰老的和異常的紅細胞吞噬,分解血紅蛋白,生成和釋放游離膽紅素,這種膽紅素是非結合性的(未與葡萄糖醛酸等結合)、脂溶性的,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血液中與血漿白蛋白結合。由于其結合很穩定,并且難溶于水,因此不能由腎臟排出。膽紅素定性試驗呈間接陽性反應。故稱這種膽紅素為未結合
血管的形成過程
內皮細胞參與新血管的形成,稱為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在胚胎和胎兒器官發育的關鍵過程中,以及受損區域的修復。該過程是由組織氧減少(缺氧)或氧張力不足引起的,從而導致襯有內皮細胞的血管新發展。血管生成受促進和減少該過程的信號調節。這些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信號包括整聯蛋白、趨化因子、血管生成素、氧敏感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