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子癇疾病控制抽搐的介紹
硫酸鎂用法及注意事項,參見“子癇前期”條目中“硫酸鎂防治子癇”。 當患者存在硫酸鎂應用禁忌或硫酸鎂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應用地西泮、苯妥英鈉或冬眠合劑控制抽搐, 藥物有: 1.地西泮(安定):口服2.5~5.0mg,2~3次/天,或者睡前服用。地西泮10mg肌注或者靜脈注射(>2分鐘)可用于控制子癇發作和再次抽搐。 2.苯巴比妥:鎮靜時口服劑量為30mg/次,3次/天。控制子癇時肌肉注射0.1g。 3.冬眠合劑:冬眠合劑由氯丙嗪(50mg),哌替啶(杜冷丁,100mg)和異丙嗪(50mg)組成,有助于解痙、降壓、控制子癇抽搐。通常以1/3~1/2量肌注,僅應用于硫酸鎂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子癇患者產后需繼續應用硫酸鎂24~48小時,至少住院密切觀察4天。......閱讀全文
關于子癇疾病控制抽搐的介紹
硫酸鎂用法及注意事項,參見“子癇前期”條目中“硫酸鎂防治子癇”。 當患者存在硫酸鎂應用禁忌或硫酸鎂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應用地西泮、苯妥英鈉或冬眠合劑控制抽搐, 藥物有: 1.地西泮(安定):口服2.5~5.0mg,2~3次/天,或者睡前服用。地西泮10mg肌注或者靜脈注射(>2分鐘)可用于控
關于抽搐疾病的基本介紹
(一)面肌抽搐(facial tic,Beu's spasm) 由于疼痛刺激引起面部肌肉反射性痙攣性收縮者稱“痛性抽搐”,見于三叉神經痛。當疼痛發作時常伴有患側面肌反復發作性抽搐,口角牽向患側,結膜充血,流淚等癥狀。此外尚有一般的面肌抽搐,多為一側性,表現為眼瞼抽搐、伴有皺眉肌、鼻部諸肌
關于子癇控制血壓的介紹
血壓≥160/110mmHg的重度高血壓孕婦應降壓治療;血壓≥140/90mmHg的非重度高血壓患者可使用降壓治療。血壓應平穩下降,且不應低于130/80mmHg,以保證子宮胎盤血流灌注。 常用口服降壓藥物有:拉貝洛爾、硝苯地平短效或緩釋片。如口服藥物血壓控制不理想,可使用靜脈用藥,常用有:拉
關于子癇的病理生理介紹
基本病理生理變化是全身小動脈痙攣,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全身各系統靶器官血流灌注減少而造成損害,出現不同的臨床征象。包括心血管、血液、腎臟、肝臟、腦和子宮胎盤灌流等。 1、心血管系統 小血管廣泛痙攣,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平均動脈壓升高,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力升高,收縮功能下降;加之冠狀動脈痙攣導致不同
關于子癇的基本信息介紹
子癇是子癇前期基礎上發生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釋的抽搐。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五種狀況之一,也可以是子癇前期緊急嚴重并發癥。子癇可以發生在產前、產時、產后等不同時間,不典型的子癇還可發生于妊娠20周以前。子癇仍然是世界范圍內的構成孕產婦生命威脅的常見疾病,在發達國家,子癇發病率大約平均1/2000次分娩
關于子癇的預后和預防介紹
一、預后 子癇患者除遠期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明顯升高外,還可能出現明顯的神經系統遠期后遺癥。子癇抽搐時出現的腦白質病灶可能長期持續存在,可能出現繼發的認知力受損,和持續注意力受損。 [2] 二、預防 約有50-75%的患者子癇發作前可出現頭痛,還可以出現視覺模糊、畏光、上腹部疼痛,反射亢進和
子癇的介紹
子癇是子癇前期基礎上發生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釋的抽搐。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五種狀況之一,也可以是子癇前期緊急嚴重并發癥。子癇可以發生在產前、產時、產后等不同時間,不典型的子癇還可發生于妊娠20周以前。子癇仍然是世界范圍內的構成孕產婦生命威脅的常見疾病,在發達國家,子癇發病率大約平均1/2000次分娩
關于子癇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介紹
1、診斷 子癇前期基礎上發生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釋的抽搐。盡管子癇臨床表現和化驗檢查的特異性不強,可以與其它多種能引起抽搐的疾病互相混淆,但子癇是在妊娠期及產后短時內、最常見的與高血壓有關的抽搐病因。 2、鑒別診斷 需要與其它強直性-痙攣性抽搐疾病進行鑒別,如癔病、高血壓腦病、腦血管意外(包括
關于面肌抽搐的基本信息介紹
面肌痙攣(HFS),又稱面肌抽搐。為一種半側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癥。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后涉及整個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發生,常見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現代西醫學對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對癥治療,但效果均欠理想。西醫治
關于面肌抽搐的病因分析
面肌痙攣為陣發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動,通常情況下,僅限于一側面部,因而又稱半面痙攣,偶可見于兩側。開始多起于眼輪匝肌,逐漸向面頰乃至整個半側面部發展,逆向發展的較少見。可因疲勞、緊張而加劇,尤以講話、微笑時明顯,嚴重時可呈痙攣狀態。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齡報道為兩歲。以往認為女性好發,近幾年統計
子癇患者的護理體會
子癇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最嚴重的階段,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所致母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積極配合醫生搶救,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是子癇病人搶救成功,保證母兒安全的關鍵。現就護理體會介紹如下:1. 搶救護理? 遵醫囑用25%硫酸鎂20毫升加于25%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靜脈推注(>5min),繼之以2~
關于子癇的發病原因分析
可能涉及母體、胎盤和胎兒等多種因素,包括有滋養細胞侵襲異常、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內皮細胞損傷、遺傳因素和營養因素。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單一因素能夠解釋所有子癇前期發病的病因和機制。 1、滋養細胞侵襲異常 可能是子癇前期發病的重要因素。患者滋養細胞侵入螺旋小動脈不全,子宮肌層螺旋小動脈未發生重鑄,異
妊娠期高血壓及其用藥(一)
?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regnancy)包括妊娠20周后發生的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以及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和慢性高血壓。該病以高血壓、蛋白尿為主要特征,伴有全身多器官損害,嚴重者發生抽搐、昏迷、
硫酸鎂指導控制子癇診治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女,34歲,職員【主訴】停經37+5周,抽搐20分鐘【現病史】妊娠期女性,G2P1,剖宮產1例。患者既往月經規律,月經初潮11歲,周期23-35天,經期5天,經量中,無痛經。LMP:2017-01-23EDC:2017-10-30。停經早期有輕度惡心嘔吐等早孕反應。孕4月感胎動至今,孕期
子癇的診斷
子癇前期基礎上發生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釋的抽搐。盡管子癇臨床表現和化驗檢查的特異性不強,可以與其它多種能引起抽搐的疾病互相混淆,但子癇是在妊娠期及產后短時內、最常見的與高血壓有關的抽搐病因。
子癇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子癇前期基礎上發生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釋的抽搐。盡管子癇臨床表現和化驗檢查的特異性不強,可以與其它多種能引起抽搐的疾病互相混淆,但子癇是在妊娠期及產后短時內、最常見的與高血壓有關的抽搐病因。 鑒別診斷 需要與其它強直性-痙攣性抽搐疾病進行鑒別,如癔病、高血壓腦病、腦血管意外(包括出血、血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并發癥
1.腦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各種病因使腦血管發生病變引起腦部疾病的總稱,臨床上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最多見,又可稱為腦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風,包括出血性的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缺血性的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妊高征引起的腦血管意外在臨
子癇的臨床表現
多發群體 孕婦年齡≥40歲,子癇前期病史,抗磷脂抗體陽性,高血壓病史,腎臟病史,糖尿病史,初次產檢時BMI≥28g/㎡,子癇前期家族史(母親或姐妹),多胎妊娠,本次妊娠為首次懷孕,妊娠間隔時間≥10年,孕早期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0mmHg。其他易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人群還有:易
概述子癇的臨床表現
1、多發群體 孕婦年齡≥40歲,子癇前期病史,抗磷脂抗體陽性,高血壓病史,腎臟病史,糖尿病史,初次產檢時BMI≥28g/㎡,子癇前期家族史(母親或姐妹),多胎妊娠,本次妊娠為首次懷孕,妊娠間隔時間≥10年,孕早期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0mmHg。其他易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人群還有
子癇的鑒別診斷
需要與其它強直性-痙攣性抽搐疾病進行鑒別,如癔病、高血壓腦病、腦血管意外(包括出血、血栓、畸形血管破裂等)、癲癇、顱內腫瘤、代謝性疾病(低血糖、低血鈣)、腦白質病變、腦血管炎等相鑒別。
子癇的發病機制
與子癇前期發病相關的重要機制包括:血管痙攣、內皮細胞激活、升壓反應增加、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內皮素和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的蛋白質。 血管痙攣 血管痙攣性收縮導致血管阻力增加和高血壓,血流量減少,導致組織缺血壞死、出血和其他器官損害表現。 內皮細胞激活 是子癇前期發病的核心機制。激活或受損
子癇前期的癥狀
1、高血壓 血壓升高≥140/90mmHg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特點。血壓緩慢升高時患者多無自覺癥狀,于體檢時發現血壓增高,或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勞累后,感頭暈、頭痛等;血壓急驟升高時,患者可出現劇烈頭痛、視力模糊,心悸氣促,可引起心腦血管意外。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血壓繼續升高,出現嚴重高血
子癇的病理生理
基本病理生理變化是全身小動脈痙攣,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全身各系統靶器官血流灌注減少而造成損害,出現不同的臨床征象。包括心血管、血液、腎臟、肝臟、腦和子宮胎盤灌流等。 心血管系統 小血管廣泛痙攣,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平均動脈壓升高,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力升高,收縮功能下降;加之冠狀動脈痙攣導致不同程度
關于視神經疾病的疾病危害介紹
視神經使人眼睛的內部組織,一般而言很難被損傷。然而,當眼球、眼眶或頭顱挫傷時,視神經亦可被挫傷。視神經挫傷為嚴重的眼外傷之一,對視功能可能造成毀滅性損傷,故后果相當嚴重。 產生視神經挫傷有兩種主要的因素。其一為眼球受挫傷時在外力的作用下極度扭轉,導致視神經(尤其是球后段)的撕裂傷。其二是在
關于轉錄控制的基本介紹
在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中,轉錄調節是指細胞調控DNA轉化為RNA(轉錄)的手段,從而使基因活動得到編排。 轉錄因子是一種與特定DNA序列結合的蛋白質,以調節特定基因的表達。轉錄因子的力量在于它們能夠激活或抑制下游目標基因的廣泛的序列。這些轉錄因子以一種組合方式工作的事實意味著,只有一小部分生物體
關于轉錄的調節控制介紹
轉錄的調節控制是基因表達調節控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促進基因轉錄叫正調節,抑制基因轉錄叫負調節。 在原核生物方面1961年F.雅各布和J.莫諾提出的操縱子學說,得到許多人的驗證和充實。操縱子通常的調控方式為: ①誘導和阻遏作用; ②環腺苷酸(CAMP)和降解物活化蛋白(CAP)的調節作用;
關于眼球震顫的疾病介紹
眼球震顫(nystagmus;NY)是一種不自主、有節律性、往返擺動的眼球運動。方向分為水平型、垂直型、旋轉型等,以水平型為常見,通常以快相方向表示眼球震顫方向,快相為代償性恢復注視位的運動。簡稱眼震。常由視覺系統、眼外肌、內耳迷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引起。眼球震顫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某些疾
關于食管疾病的基本介紹
(1)反流性食管炎由于食管下端括約肌松弛,酸性胃液反流,引起食管炎癥、痙攣,表現為胸骨后或中上腹部燒灼性痛,有時可向背部放射而疑似心絞痛。但本病常于餐后平臥時發生,服抗酸藥可使之緩解。 (2)食管裂孔疝常伴胃酸反流,其癥狀類似食管炎,常于飽餐后彎腰或平臥時發作,胃腸造影可明確診斷。 (3)彌
關于脊髓疾病的基本介紹
"脊髓炎"一詞是指各種感染或變態反應所引起的脊髓炎癥,由放射性損害、中毒、血管病、代謝病、營養障礙各種變性所引起的脊髓損害稱為脊髓病,臨床表現主要為運動障礙(截癱)、感覺障礙(一切感覺痛覺消失)、膀胱直腸括約肌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病人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
關于脂肪瀉的疾病介紹
脂肪瀉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以致營養物質不能完全吸收,而從糞便中排出,引起營養缺乏的臨床綜合征群,亦稱消化不良綜合征。由于患者大便內排出過多的脂肪,又稱小腸吸收不良,也被稱為油花樣腹瀉。原因多見,如吸收不良綜合征、膽鹽和胰消化酶缺乏、小腸炎或憩室病、腸源性脂肪代謝障礙、胃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