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溫州醫學院、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證實,脂聯素(Adiponectin)介導了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1(FGF21)對血糖穩態和胰島素敏感性的代謝效應。相關論文發表在5月7日的《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雜志上。 來自溫州醫學院的李校堃( Xiaokun Li)教授和香港大學的徐愛民(Aimin Xu)教授為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前者一直致力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為代表的蛋白藥物研究,在以生長因子為代表的基因工程藥物研發和產業化領域頗有見地。后者主要從事肥胖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FGF21是日本學者于2000年發現的FGF家族的一個新成員,是一種特異性作用于肝臟、胰島和脂肪組織的新型代謝調控因子。FGF21具有降低機體血糖血脂、改善胰島素抵抗、保護胰島β細胞等多種糖脂代謝調控的功能,因此,其在Ⅱ型糖尿病、肥胖、動脈粥樣硬化、脂肪肝等多種代謝綜合征的臨......閱讀全文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脂肪肝研究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medicalgraphics.de 【1】三篇文章齊發!科學家開發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新療法! doi:10.1016/S2468-1253(19)30184-0 doi:10.1016/S2468-1253(1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糖尿病的病理學與治療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Signal:心臟激素能夠緩解肥胖以及糖尿病耐受性 DOI: 10.1126/scisignal.aam6870 最近,來自斯坦福大學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SBP)以
棕色脂肪是機體中負責分解引發肥胖的白色脂肪的人體組織,期能將白色脂肪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熱量,同時還能夠加快人體新陳代謝,促進白色脂肪消耗。本文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棕色脂肪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JCEM:增加體育鍛煉并不能改善棕色脂肪組織的功能 doi:10.121
有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的超重和肥胖人數已從 1980 年的 857 萬上升到 21 億,其中成年人增長了 28%,兒童增長了 47%。據2013年發表在 Lancet 上一篇關于全球疾病負擔的研究顯示,在發達國家中男性肥胖率普遍高于女性,而在發展中國家則恰恰相反。 目前在中國肥胖人數已遠遠超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糖尿病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子刊:我國科學家揭示靶向YY1有望治療糖尿病腎病 doi:10.1126/scitranslmed.aaw205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是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對
中科院12月4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2009年院士增選經過推薦、公示、通信評審、會議評審等環節,從296名有效候選人中最終選舉產生35名新院士。經院士推薦、通信預選和全體院士無記名投票,中科院今年同步選舉產生6名外籍院士。至此,中科院院士總人數為714名,外籍院士總人數為56名。
在上述的研究數據與結論、以及其重要的臨床意義下,該研究的背后也許還存在著更多的意義和價值:1. 腫瘤是基因病嗎?這是一個學術結論相對明確,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許又不完全明確的定義。以2001年人類基因組草圖的繪制完成為起點。多年以來,在腫瘤的相關領域內,無論是科學研究、臨床診斷、臨床治療領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炎癥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Sci Transl Med:科學家們利用炎癥來治療炎癥 doi:10.1126/scitranslmed.aau8217 加拿大基南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實驗室模型中發現了一種治療包括關節炎在內的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曾經在研究中被他們所忽視的腸道菌群(腸道微生物)被再次重視起來,多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腸道菌群和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有關聯,比如風濕病、機體衰老、炎癥甚至癌癥等;當然了腸道菌群也是研究人員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關鍵靶點,科學家們往往會利用機體腸道菌群來治療諸如肥胖、糖尿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2013年5月7日,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 Metabolism》雜志全文發表了溫州醫學院李校堃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Adiponectin Mediates the Metabolic Effects of FGF21 on Glucose Homeostasis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小鼠)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棕色脂肪的形態和功能有所不同,人體內的棕色脂肪分為兩類,典型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和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白色脂肪細胞內塞滿了脂肪分子(以甘油三酯的形式)用來儲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而白色脂肪
最近,來自牛津大學和薩里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單一基因的突變或許就能對人類機體的面部特征產生較大的影響,近年來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研究都發現單一基因在人類多種疾病的發生上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Science:單一基因或可驅動前列腺分化 do
人體中最多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基因還是細胞呢?NO,NO,是機體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與人體細胞的比例達到10∶1。僅在我們人體腸道中,就含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助于人體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以預防食物中細菌所誘發的疾病。 腸道菌群是指機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總和,近年來關于腸道菌群的研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開始發現脂肪細胞或許在機體多個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Nature:揭示產熱脂肪細胞的交感神經支配機制,有望開發出新的抗肥胖策略 doi:10.103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1. Sci Sig:炎癥機制研究新突破 炎癥反應是機體應對損傷或者感染時發生的免疫反應,然而這一過程如果失控之后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最近,來自莫納什生物醫學研發研究所的研究者們發現了炎癥反應過程中的關鍵生物學事件。該發現或許能夠促進新的治療炎癥疾病的療法的開發,例如動脈粥樣硬化、中風以及II型
對于某些肥胖者而言,控制食欲或許能夠讓其變得苗條,提起食欲,我們或許會想到一桌子豐盛的大魚大肉會讓我們流口水、食欲大增;而控制機體食欲的信號通路卻是非常復雜的。 日前,一項刊登在eLife雜志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就通過研究發現了一類特殊的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細胞或許能夠幫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腫瘤一直是科學家們想要攻克的難題,也一直在探尋腫瘤治療的方法。2016年,國內外的科學家們在腫瘤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績,下面讓我們來看看2016的腫瘤研究都有哪些進展吧。 2016年1月8日,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細胞能夠快速增殖的機理,并且將此作為癌癥治療的靶點。
截至2019年8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17篇文章,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18篇,Nature 發表了53篇,Science 發表了46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54篇文章由獨立的一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如何利用肽類分子抵御多種疾病,改善人類健康!分享給大家! 【1】科學家有望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細胞滲透性多肽嵌合物來促進機體傷口愈合 新聞閱讀:Designing a novel cell-permeable peptide chimera to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慢慢發現人類機體多種疾病的發生都與機體炎癥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于是很多研究者就重點對炎癥和某一疾病的發生進行了大量研究,當然他們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比如來自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深入解讀了癌癥、老化及機體炎癥發生三者之間的分子機制和關聯。 本文中
2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于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Post-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of lipogenesis via AMPK-dependent phosphor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