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慢性高原病的病因分析
人從平原進入高原,為適應底氧環境,需要進行一些適應性改變,以維持毛細血管與組織間必需的壓力階差。但每個人對高原缺氧的適應能力有一定的限度,過度缺氧和對缺氧反應遲鈍者可發生適應不全,即高原病。高原適應不全的速度和程度決定了高原病發生的急緩和臨床表現。 一、神經系統大腦皮質對缺氧的耐受性最低,這是由于大腦代謝旺盛、耗氧量大。急性缺氧時,最初發生腦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顱壓升高,可出現大腦皮質興奮性增強,有頭痛、多言、失眠、步態不穩。以后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快,心輸出量增加。后者是對缺氧的一種代償性反應。缺氧持續或加重時,腦細胞無氧代謝加強,ATP生成減少,使腦細胞膜鈉泵發生障礙。細胞鈉和水潴,發生腦水腫,出現嗜睡、昏迷、驚厥,甚至呼吸中樞麻痹。 二、呼吸系統吸入低氧空氣后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可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出現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從而增加了通氣量,以及肺泡和動脈血的氧分壓。過度換氣使CO2呼出過多,導......閱讀全文
關于高原病的病因分析
高原的特點是空氣稀薄,大氣壓低、氧分壓低。海平面地方溫度0℃時,大氣壓為101.2kPa(760mmHg),大氣氧分壓為21.2kPa(159mmHg),正常人肺泡氣氧分壓為14kPa(105mmHg),動脈血氧分壓(PaO2)為13.3kPa(100mmHg)。海拔增加至3000m時,大氣壓降
關于高原病的疾病概述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由平原進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對機體產生明顯生物效應的地區),或由低海拔地區進入海拔更高的地區時 ,由于對低氧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全或失調而發生的綜合征。又稱高山病。高原低氧環境引起機體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疲勞、寒冷、精神緊張、饑餓、妊娠等為發
預防慢性高原病的簡介
進入高原人員應了解和適應高原環境特點,登山時按計劃進行階段性適應性鍛煉,注意防寒和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久居平原重返高原者也應重建適應能力,應明顯心、肺、血液疾病患者不宜進入高原。 預防慢性高原病,可從進入高原前1—2d起選用一種利尿藥預防液體潴留,連服一周: (1)乙酰唑胺0.25g,每8小時
關于慢性高原病的簡介
當一個人,長期居住在3000公尺或以上的地方時,會出現頭痛、頭昏、心慌、氣促、惡心、嘔吐、乏力、失眠、眼花、嗜睡、手足麻木、唇指發紺、心律增快等癥狀,這就是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主要是由缺氧、寒冷、干燥、太陽輻射、疲勞、營養不良所造成。 慢性高原
預防高原病的相關介紹
進入高原人員應了解和適應高原環境特點,登山時按計劃進行階段性適應性鍛煉,注意防寒和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久居平原重返高原者也應重建適應能力,應明顯心、肺、血液疾病患者不宜進入高原。 預防急性高原反應,可從進入高原前1—2d起選用一種利尿藥預防液體潴留,連服一周: (1)高原病患者,乙酰唑胺0.2
關于急性高原病的基本介紹
根據起病急緩和特點,將急性高原病分為三型,但三者間互有關聯,常可合并存在。 (一)急性高原反應 初入海拔3000m以上地區,大多數人都可出現高原反應癥狀,迅速登山更易發病,進入高原數小時后出現癥狀,主要是頭痛、頭暈、胸悶、氣短、心悸、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常見,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減退,可伴有失眠、
關于高原病的治療方案概述
對重危病人就地搶救,給予高流量吸氧或面罩給氧。發病地點確無醫療條件而有較好的運送工具及搶救設備者,可將病人由高原轉往海拔低的地區治療。慢性高原病患者如病情許可,應逐步鍛煉;住療效不佳,可轉往海拔低的地區。 一、急性高原反應 輕癥患者可自愈。重癥患者給予對癥治療,如鎮痛、止痛藥阿司匹林等,吸氧,
關于高原病的病理生理簡介
人從平原進入高原,為適應底氧環境,需要進行一些適應性改變,以維持毛細血管與組織間必需的壓力階差。但每個人對高原缺氧的適應能力有一定的限度,過度缺氧和對缺氧反應遲鈍者可發生適應不全,即高原病。高原適應不全的速度和程度決定了高原病發生的急緩和臨床表現。
關于慢性高原病的診斷介紹
1、慢性高原紅細胞增多癥 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紅蛋白≥200g/L,紅細胞≥6.5×10⒓/L(650萬/mm3)及紅細胞比容≥0.65(已排除其他原因)的患者,稱為高原紅細胞增多癥。患者常有頭昏、頭痛、記憶力減退、心悸、氣短、胸悶且活動后加重。也可有食欲不振、視力減退及鼻出血、結膜充血、面
關于慢性高原病的病因分析
人從平原進入高原,為適應底氧環境,需要進行一些適應性改變,以維持毛細血管與組織間必需的壓力階差。但每個人對高原缺氧的適應能力有一定的限度,過度缺氧和對缺氧反應遲鈍者可發生適應不全,即高原病。高原適應不全的速度和程度決定了高原病發生的急緩和臨床表現。 一、神經系統大腦皮質對缺氧的耐受性最低,這是
簡述高原病的臨床表現
在到達高原后數小時或一兩天內,發生嚴重的頭痛、頭暈、疲乏、煩躁、失眠、心悸、氣短、胸部悶脹、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眼花、耳鳴、鼻衄、手足發麻或雙手抽搐等,癥狀輕重因人而異。一般經1周左右癥狀逐漸消退,但也有持續較久或遷延成慢性高原病的。 高原病常用的療效較好的有以下幾種藥物: (1)
關于高原病的鑒別診斷介紹
不同類型的高原病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暈車 在進入高原前即也暈車史,無缺氧癥狀。由高原返回低海拔區癥狀并不減輕,停止乘車后癥狀好轉。 2、左心衰竭肺水腫 無高原反應的前驅癥狀。有圓法心臟病史、體征以及心力衰竭的誘因,氧療效果差。 3、其他有昏迷的疾病 體檢發現偏癱時應高度腦血管意外;有頭
關于慢性高原病的特點簡介
通氣/血流(V/Q)比值失常及肺內分流:慢性高原病病人A-aDO2明顯大于正常人,這可能與V/Q比值失調有關。在正常情況下肺泡通氣和肺血流分布必須均勻協調,即V/Q比值為0.8。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因低氧性肌性肺小動脈不規則收縮,使血流不均勻灌注,以及肺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和(或)血液黏
關于慢性高原病的檢查介紹
1、慢性高原病的超聲心動圖 特別是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是最理想的無創傷性定量化診斷肺動脈高壓的方法。超聲心動圖主要表現為右室流出道擴張右室內徑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寬而左房內徑無明顯變化右室流出道與左房內徑比值增大;右室前壁厚度也增加。中華醫學會高原醫學會制訂的高原心臟病診斷標準是:右室流出道>33m
關于高原病的常見類型介紹
①輕型急性高原病。又稱急性高原反應。多屬機體對低氧環境的生理適應反應。發病高峰期是在進入高原后24~48小時,通常1~2周自愈。反應重者可間斷吸氧和對癥治療 。 ②高原肺水腫。急性高原病中惡性、嚴重的類型。其特點是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多發于夜間睡眠時,不及時診斷和治療者可危及生命。主要表現呼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治療
最有效的治療是轉至低海拔或平原地區。對繼續留在高原的輕型病人,休息和低流量吸氧是重要的治療措施,但重型者若出現右心衰竭,應勸脫離低氧環境。據報道,病人轉至低海拔地區3~4個月后臨床癥狀可明顯改善,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血液黏度等下降至平原正常值。心電圖右室肥厚減輕,肺動脈壓下降,循環血容量減少。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癥狀
本病常見于長期居住在海拔3500m以上高原,Hultgren描述了1例典型Monge病的臨床表現:患者43歲,英國工程師,他在秘魯莫羅科查(4500m)工作1年后開始頭痛,頭暈,食欲減退,疲乏,失眠,工作能力及效率明顯降低,體檢血壓及心率正常,面頰及口唇嚴重發紺,肺動脈第二音亢進和分裂;血細胞比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體征
由于顯著的紅細胞增多和低氧血癥,病人的面部,口唇,鼻尖,耳朵,手指(趾)顯著發紺,甚至呈暗紅或黑色,個別人可有杵狀指,血壓正常或較低,舒張壓輕度增高,脈壓變小,心率輕度增快,但一般不超過100次/min,右胸骨緣心尖搏動增強,檢眼鏡見動脈迂曲,靜脈擴張,肺動脈第二音亢進或分裂,肺動脈瓣區和/或心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檢查
血液中紅細胞數異常升高。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也異常升高。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均正常范圍,血小板與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細胞系統主要特點為紅系統增生旺盛,紅系占有核細胞的33.3%,以中、晚幼紅細胞為明顯。粒細胞及巨核細胞系統無明顯變化。酸堿度(pH值)測定pH降低。血氣分析表現為顯著的低氧血癥,
關于慢性高原病的臨床特點介紹
急性高原反應患者癥狀遷延不愈;移居高原長期生活正常者以及少數世居者,由于某種原因失去對缺氧的適應能力,均可發生慢性高原病。 (一)慢性高原反應 在發生急性高原反應后,癥狀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者屬于本癥。有的病人可伴肝大,有的出新蛋白尿,癥狀多樣,且時多時少,時輕時重。 (二)高原紅細胞增多
簡述高原病對造血系統的影響
進入高原后患高原病,出現的紅細胞增多和血紅蛋白增加,是對缺氧的適應性反應,急性缺氧時,主要是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儲血器官釋放紅細胞,缺氧時糖無氧酵解增強,乳酸增多,血pH下降,氧解離曲線右移,還原血紅蛋白增多,促使2,3-二磷酸甘油酯(2,3-DPG)合成增加,降低Hb
關于高原病的診斷和預后介紹
1、診斷高原病應具備的條件: (1)進入高原,或由低海拔地區進入更高地區后發病; (2)急性高原病癥狀隨海拔的增高而加重,進入海拔較低的地區而緩解,氧療有效。 (3)慢性高原病移地治療大多有效。 (4)除外有類似癥狀的其他疾病。 2、高原病的預后: 高原反應癥狀消退后,迅速登上更高地
關于高原病的基本信息介紹
一、高原病可分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通常指人體進入高原或由高原進入更高海拔地區的當時或數天內發生的因高原低氧環境引起的疾病。 1、高原反應。 2、高原肺水腫。 3、高原昏迷。 二、疾病分類:急診科 三、疾病描述: 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區,包括高山和高原。高原空氣稀薄,
關于慢性高原病的治療方案介紹
一、高原血壓異常高血壓按一般高血壓治療。 二、高原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時,吸氧,加服硝苯啶以加強降低肺動脈壓,高原心臟病心肌顯著缺氧,易發生洋地黃重度而出現心律失常,可選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強心藥,如毛花甙C0.2—0.4mg,心力衰竭控制后改口服地高辛。 三、高原紅細胞增多癥吸氧和低分子量右旋
關于慢性高原病的相關信息介紹
與同海拔高度的正常人相比本病的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壓積及血紅蛋白濃度顯著增高,而且出現各種臨床癥狀Winslow對8例嚴重紅細胞增多,病人進行了放血治療經5周治療后血細胞比容從75%降到45%,肺動脈壓下降,心輸出量增加并且運動能力明顯提高但臨床癥狀的改善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由于紅細胞增生過度使血液
簡述慢性高原病的臨床表現
頭痛、頭昏、心慌、氣促、惡心、嘔吐、乏力、失眠、眼花、嗜睡、手足麻木、唇指發紺、心律增快等,慢性高原病的其他癥狀和體征則視類型不同而異。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疲乏、氣促和心悸、睡眠障礙、食欲減退等癥狀。查體多見口唇及面部手指紫紺,可見結膜及面部毛細血管輕度擴張。血紅蛋白男1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發病機制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以紅細胞增生過多、肺動脈高壓和嚴重低氧血癥為特征,而呼吸驅動減弱引起的肺泡低通氣是發生本病的基本因素。 與同海拔高度的正常人相比,本病的紅細胞數、紅細胞壓積及血紅蛋白濃度顯著增高,而且出現各種臨床癥狀。Winslow對8例嚴重紅細胞增多病人進行了放血治療,經5周治療后血細胞比容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鑒別診斷
本病主要影響右心功能,出現顯著的右室肥厚擴大,甚至衰竭,但有時也可同時累及左心功能,因此,除了與肺氣腫,肺心病,先心病等進行鑒別外,也應與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病相鑒別。
全基因組測序解密慢性高原病
8月16日,由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華大基因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安第斯高地人慢性高原病全基因組測序及相關研究,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上發表。研究為探索高原適應性的遺傳機制提供了基礎理論,也為慢性高山病的機理研究及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 全球約有1.4億人世居高原。對于高原低氧環境的不適,通常會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診斷標準
1.在海拔3500m以上發病,于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和少數高原世居者亦可發生,臨床癥狀以頭痛,頭暈,疲乏無力,感覺異常,失眠或嗜睡,發紺等。 2.血紅蛋白>200g/L,血細胞比容>65%和紅細胞數>6.5×1012/L。 3.有顯著的肺動脈高壓和極度右室肥厚征象,包括超聲心動圖檢查,右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