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研究表明:微塑料也可致脫發
記者19日從蚌埠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第一附屬醫院整形燒傷科褚維偉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表明:微塑料也是導致脫發的原因之一。 脫發是困擾很多人的“頂級”難題,在遺傳、免疫、精神壓力過大、熬夜、藥物(如化療脫發)等眾所周知的原因之外,褚維偉與中山大學王旭升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發表研究論文,闡明了脫發發生的新機制。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到紫外線輻射引起聚苯乙烯老化現象,并改變其功能基團、表面粗糙度和接觸角等理化性質——聚苯乙烯是一種常見的塑料術語,它不僅用于食品包裝,在自然界尤其是水域中也普遍存在,極易通過食物鏈循環被人類和動物直接吸收。而動物實驗中也證明,無論是原始或者老化后的聚苯乙烯,喂食后都會造成小鼠皮膚和毛囊損傷,導致彌散性脫發的出現。 “具體機制是由于聚苯乙烯增強氧化應激(ROS)并抑制抗氧化相關蛋白活性,導致毛囊內細胞間緊密連接受損,脫發數量增加,并造......閱讀全文
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別讓微塑料再“漂流”
近日,在“向陽紅01”船上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科考隊員在南極地區海水中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 這種被定義為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的微塑料,并不是第一次在南極被科學家發現。2016年,日本九州大學與東京海洋大學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南極海域漂浮著微塑料。當時,研究人員就
微塑料怎么研磨
使用浸入式液氮冷凍研磨儀。微塑料是一種工業制品,可以使用浸入式液氮冷凍研磨儀研磨,這款儀器體積小方便攜帶,擁有三項專利,真正的液氮冷凍。
微塑料的年齡有多大?
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來確定海洋中微塑料的年齡。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近海微塑料的年齡范圍為1到3年,而近岸微塑料的年齡范圍則為0到5年。來自旭化成公司和九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確定海洋上游微塑料年齡的新技術。這種方法將塑料氧化水平的分析與環境方面的考慮相結合,如紫外線照射和環境溫
英貽貝殘存微塑料污染
新華社電 英國赫爾大學6月8日公布一項研究結果說,在英國沿海及多家超市的貽貝中均發現了塑料微粒或其他殘留物。由于這類海產品在餐桌上較為常見,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 赫爾大學和布魯內爾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英國海岸周邊8處地點以及8家不同超市中采集了這些貽貝。研究人員在所有樣本中都發現了殘
警惕海洋塑料微珠污染
近日,日本環境省公布了海岸漂抵垃圾對策基本方針的修改方案,稱為削減導致嚴重海洋污染的塑料垃圾,企業必須減少在洗面奶與牙膏中使用塑料微珠等。方案中,還要求餐飲店與零售店主動停止使用塑料袋、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并敦促漁業人員徹底防止塑料漁具流入大海。此舉再次將海洋塑料微珠污染話題推向風口浪尖,也再
英貽貝殘存微塑料污染
英國赫爾大學近日公布一項研究結果說,在英國沿海及多家超市的貽貝中均發現了塑料微粒或其他殘留物。由于這類海產品在餐桌上較為常見,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圖片來源于網絡 赫爾大學和布魯內爾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英國海岸周邊8處地點以及8家不同超市中采集了這些貽貝。研究人員在所有樣本中都發現了
微塑料也可致脫發
脫發,是困擾很多人的“頂級”難題。此前的科學研究表明,遺傳、免疫、精神壓力過大、熬夜、藥物(如化療脫發)等會導致脫發。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無所不在的微塑料,也可致脫發。近日,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研究員褚維偉與中山大學教授王旭升團隊合作,闡明了脫發發生的新機制——老化后的聚苯乙烯微塑料通過食道和
警惕海中“PM2.5”微塑料
取樣作業獲取的海洋微塑料樣本。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攝 在距離人類生活圈最遠的南極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學家“捕獲”——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正在執行我國第34次南極科考任務的科考隊成員近日在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 這并不是人類首次在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2016年,日本九州大學與東京海洋大學公布
蛋清“變身”-過濾海水中微塑料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今日材料》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將蛋清變為一種新材料,以較低成本去除海水中的鹽和微塑料,效率分別為98%和99%。 在最新研究中,普林斯頓大學創新學院副院長克雷格·阿諾德領導的團隊,用蛋清制造了一種氣凝膠,這種輕質多孔材料可用于多個領域,包
形狀如何影響微塑料傳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517.shtm
“微塑料”——污染范圍遠超想象
不少人都表示“地球的最后一片凈土已經失守”,要知道,南極大陸是地球上唯一沒有永久性居民的地方,在那之前,人們曾經一度認為,人為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并不會波及南極,然而目前來看,整個地球無一幸免。畢竟此前科學家們還曾經在已知的“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中,也發現了塑料的身影,這些都說明,塑料污染的情
微塑料的來源、危害和檢測
一包袋裝茶,百億微塑料?泡茶是很多人都有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在辦公或外出時,會喜歡用袋裝的茶葉來代替散裝的茶葉。近日據CNN報道,加拿大研究人員們對四種不同塑料茶包放入開水中的效果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僅一個塑料茶包就釋放出116億個微塑料顆粒,以及31億個更小的納米塑料顆粒。 微塑料的來源 微塑料的
微塑料的來源、危害和檢測
泡茶是很多人都有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在辦公或外出時,會喜歡用袋裝的茶葉來代替散裝的茶葉。近日據CNN報道,加拿大研究人員們對四種不同塑料茶包放入開水中的效果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僅一個塑料茶包就釋放出116億個微塑料顆粒,以及31億個更小的納米塑料顆粒。??微塑料的來源??微塑料的檢測?隨著人類頻繁地
“雪龍”號開展海洋微塑料調查
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19日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海洋微塑料取樣作業,這是科考隊出征以來首次在航線上開展調查作業。 當日下午,為實施科考作業,科考隊乘坐的“雪龍”號科考船航速降為每小時3海里。隊員們冒著細雨,用船上后甲板的絞車和A型架等大型設備將微塑料采樣器緩緩放入海中,約15分鐘后拖網收
塑料制品容易“微塑料污染”,為什么不用蠶絲呢?
微塑料,即現在在世界各地的空氣、水和土壤中發現的微小塑料顆粒,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嚴重的污染威脅,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和人類的血液中都發現了微塑料。其中一些微塑料被故意添加到各種產品中,包括農藥、油漆、化妝品和洗滌劑——根據歐洲化學品局的數據,僅在歐盟,這一數字就估計為每年5萬噸。歐盟已經宣布,到2025
微塑料/納塑料帶來的食品安全和健康問題
近日,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華斌教授團隊聯合香港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甘人友,綜述了微塑料/納塑料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危害及膳食天然產物的保護作用。相關綜述發表于《食品科學技術趨勢》(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論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微塑料和納米塑料對土壤變形蟲產生哪些影響?
納米和微塑料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全球問題,威脅著我們的生活環境。已有的研究表明,許多生物體,包括細菌、動物和植物,都會受到微塑料的影響。然而,人們對土壤生物中一個重要的生態類群——原生生物是否會受到微塑料的影響還知之甚少。近日,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賀志理、舒龍飛團隊就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納米塑料對土
微塑料和納米塑料對土壤變形蟲產生影響
納米和微塑料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全球問題,威脅著我們的生活環境。已有的研究表明,許多生物體,包括細菌、動物和植物,都會受到微塑料的影響。然而,人們對土壤生物中一個重要的生態類群——原生生物是否會受到微塑料的影響還知之甚少。 近日,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賀志理、舒龍飛團隊就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納米
比微塑料更小!科學家首次獲得納米塑料清晰圖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622.shtm微塑料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海洋中的PM2.5”,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也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比微塑料更小的顆粒是納米塑料,它對生物體的毒性可能更大。近日,科學家從海水樣本中首次獲得納米塑
比微塑料更小!科學家首次獲得納米塑料清晰圖像
微塑料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海洋中的PM2.5”,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也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比微塑料更小的顆粒是納米塑料,它對生物體的毒性可能更大。近日,科學家從海水樣本中首次獲得納米塑料的清晰圖像,發現它們在形狀和化學成分上具有驚人的多樣性。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進展》。 全球每年有40萬~40
我們會變成“塑料人”嗎?胎盤中發現微塑料,還有肝臟……
在近日發表于《毒理學科學》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由新墨西哥大學(UNM)藥學院攝政教授Matthew Campen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揭示了一個令人警醒的發現:他們在對全部62份胎盤樣本進行檢測時,均發現了不同濃度的微塑料污染物,范圍從每克組織中含有6.5微克至790微克不等。盡管這些數值看似微小——要知
微塑料改變海鳥腸道微生物
與攝入微塑料較少的海鳥相比,攝入大量塑料顆粒的海鳥的消化系統含有更多樣化的細菌。但目前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組多樣性的增加對海鳥意味著什么。相關研究3月27日發表于《自然-生態與進化》。海洋環境中存在大量微塑料污染。圖片來源:blickwinkel/Alamy海鳥很容易吃到微塑料(寬度小于5毫米的碎片)
微塑料污染防控收效甚微
微塑料是指能在環境中漂浮、長期殘留、易被生物誤食、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碎片或顆粒。“很多微塑料用肉眼很難看到。”日前,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教授施華宏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外研究甚至顯示,在飲用水中也發現有微塑料。而該課題組幾年前發表的頗受關注的研究論文揭示,在食鹽
“禿”然!微塑料也可致脫發
脫發,是困擾很多人的“頂級”難題。此前的科學研究表明,遺傳、免疫、精神壓力過大、熬夜、藥物(如化療脫發)等會導致脫發。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無所不在的微塑料,也可致脫發。近日,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研究員褚維偉與中山大學教授王旭升團隊合作,闡明了脫發發生的新機制——老化后的聚苯乙烯微塑料通過食道和
微塑料污染-威脅海洋濾食動物
據新華社報道,一項國際研究日前發現,海洋微塑料污染會對鯡魚和須鯨等海洋濾食性動物的生長和繁殖帶來不利影響。這再次警示了微塑料對海洋生態 系統的危害。 微塑料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海中的微塑料易被浮游生物吃掉,通過食物鏈進入濾食性動物體內,并因難以降解而長期累積。 海洋中的濾食
冰凍圈地區微塑料研究獲進展
微塑料通常指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纖維、薄膜、碎片、微球等。微塑料具有質量輕、體積小、不易分解等特性,在水體、土壤、沉積物、大氣等環境中廣泛分布,帶來潛在的氣候環境影響,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南北極以及青藏高原等典型冰凍圈地區通常遠離人類活動密集區,是探究污染物來源、傳輸以及影響的
微塑料改變海鳥腸道微生物
與攝入微塑料較少的海鳥相比,攝入大量塑料顆粒的海鳥的消化系統含有更多樣化的細菌。但目前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組多樣性的增加對海鳥意味著什么。相關研究3月27日發表于《自然-生態與進化》。 海鳥很容易吃到微塑料(寬度小于5毫米的碎片),因為它們常在這些污染物聚集的海洋區域覓食。本月發表的另一項研究表
環境微塑料專題研討會
近年來,微塑料 (Microplastics)的環境污染及其生態和人體健康風險已經引起了國內外高度關注。為此,2016 年國家科技部啟動了“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 重點研發專項。此外,陸地環境微塑料污染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甚至大氣環境中也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目前,我國
海洋樣品中微塑料的有效檢測
要認識因塑料垃圾,特別是微塑料而造成的環境污染的種類和程度,需要借助科學的幫助來呈現事實情況。采用熱解吸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可以在表征可疑微塑料顆粒時提供助力。 在2013年的國際海岸清潔活動[1]中,648015名志愿者沿著一段約20783千米的海岸共收集到了超過5500噸
微塑料:海洋中的“PM2.5”
科學研究證實,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對海洋生物的生長、發育、躲避天敵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遺憾的是,針對海洋中已經存在的微塑料污染問題,國內外科學家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法,他們只能呼吁全世界各國共同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和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盡可能減少塑料污染物進入海洋。 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