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變暖導致有毒藻類在極地水域大量繁殖
2022年7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博士生Evie Fachon乘坐Norseman II科考船,在美國阿拉斯加海岸搜尋潛伏于此的微小但危險的生物。據《科學》報道,當船只接近白令海峽時,她看到水樣圖像中單細胞生物亞歷山大藻的數量在增加。這種鞭毛藻會產生毒素,導致麻痹性貝類中毒。在科考結束時,研究團隊在極地水域監測到有史以來最大的亞歷山大藻有毒水華,其范圍至少綿延600公里。研究人員認為,隨著氣候變化將海洋溫度推向更高的水平,這些極地水華更有可能發生。“溫度越高,細胞生長和繁殖的速度就越快。” Fachon說,他們發現,2022年,極地水域的藻類密度比觸發公共健康警報的水平高出100多倍。7月10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湖沼學與海洋學快報》。能夠記錄下這種不尋常的水華暴發很幸運,否則它可能會被忽視。阿拉斯加海洋基金海洋咨詢項目(MAP)環境科學家Julie Matweyou表示:“研究團隊能捕捉到這種情況,真的很令人......閱讀全文
全球變暖-海洋“災難”
來自格陵蘭島的融水,就像東海岸的這座冰山,曾經擾亂了大西洋的“傳送帶”。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3月27日,
海洋持續變暖,我國如何應對
我國有3.2萬公里海岸線,有廣闊的海洋國土。海洋的持續升溫對中國有什么影響?我們該如何應對?記者專訪了報告的主要完成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里京。 記者:海洋持續變暖對我國有哪些具體的影響?我們應如何應對? 成里京:我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國家,海洋持續變暖所引發的臺風、海平
全球海洋變暖研究獲進展
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S. Levitus于2000年在《科學》(Science)撰文正式發布第一條全球上層海洋熱含量變化時間序列,發現20世紀下半頁全球海洋次表層升溫的現象以來,全球海洋到底變暖了多少,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2013年發布的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第五期評估
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么,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海洋變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變
研究揭示海洋變暖對魚類影響
到2100年,在溫和(左)和更嚴重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每個專屬經濟區的物種數量將發生變化。 圖片來源:GRAPHIC COURTESY OF KIMBERLY OREMUS 隨著海洋變暖,魚類開始向原先較冷的水域遷移,以追逐它們偏愛的棲息環境。這樣一來,許多依賴商業魚類作為其經濟組成部分的國家
海洋變暖改變澳大利亞礁魚種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706.shtm 由于海洋溫度上升,淺層珊瑚礁和棲息在其中的生物正在發生變化,但由于缺乏全面的數據,這些影響被掩蓋了。 十多年來,澳大利亞一組研究人員一直在追蹤該國珊瑚礁的變化。在近日發表于《
海洋變暖持續加速?過去是,未來更是
(上圖)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變化:過去的變化和未來預估。右側樣條為2081-2100年預估值。(下圖)新的海洋熱含量估計(藍色)比IPCC-AR5中的五個估計(灰色)顯示出更強的同期海洋變暖速率。氣候模型的同期模擬結果(黃綠色)和新的觀測估計一致。 海洋變暖是全球變暖的一個核心和基本指標。
海洋變暖改變澳大利亞礁魚種群
由于海洋溫度上升,淺層珊瑚礁和棲息在其中的生物正在發生變化,但由于缺乏全面的數據,這些影響被掩蓋了。 十多年來,澳大利亞一組研究人員一直在追蹤該國珊瑚礁的變化。在近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的研究中,他們描述了如何使用精細數據展示變暖的海水對熱帶和溫帶珊瑚礁魚類群落的不同影響。 “珊瑚礁為人們提
小心!美國研究稱海洋變暖海鮮變“毒”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海水變暖,導致有毒海鮮數量攀升。這些海鮮一旦進入人體,可導致癲癇、記憶減退和消化系統疾病。 俄勒岡州立大學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分析最近20年相關海洋數據,發現海鮮中軟骨藻酸毒性大小和海洋水溫關聯緊密。水溫越高,軟骨藻酸毒性越大。 軟骨藻酸是由擬菱形藻屬硅藻產生的一
海洋變暖-海鮮毒素增加-吃蟹黃需注意
西海岸螃蟹漁民在10日結束了他們長達11天的罷工。而威脅漁民和消費者的首要問題是更難以解決的海洋變暖。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成果表明,海洋變暖導致危險毒素進入海洋生物體內。這種叫多磷酸(Domoic Acid)的毒素可導致食客腹瀉,嚴重時
研究顯示全球變暖迫使海洋生物“逃離”赤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4/455748.shtm 新華社惠靈頓4月9日電(記者盧懷謙 郭磊)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牽頭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正迫使海洋生物改變地理分布,“逃離”赤道地區,向兩極方向遷移。 研究團隊分析了20世紀
海洋變暖導致有毒藻類在極地水域大量繁殖
2022年7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博士生Evie Fachon乘坐Norseman II科考船,在美國阿拉斯加海岸搜尋潛伏于此的微小但危險的生物。據《科學》報道,當船只接近白令海峽時,她看到水樣圖像中單細胞生物亞歷山大藻的數量在增加。這種鞭毛藻會產生毒素,導致麻痹性貝類中毒。在科考結
研究發現海洋變暖壓縮了海洋生物的三維棲息地
近日,巴利阿里群島大學——西班牙科學研究理事會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發表了題為“Ocean warming compresses the three-dimensional habitat of marine life”的文章,發現海洋變暖壓
科學會議審視海洋在變暖世界中的角色
9月18日-25日,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氣候變率及可預測性研究計劃(CLIVAR)開放科學大會將在中國青島召開,會議由WCRP的氣候與海洋核心項目CLIVAR組織,將聚集全世界超過600名科學家參與其中。 此次CLIVAR開放科學大會的目標是:促進對大氣-海洋耦合系統的動力學、相互作
科學家稱海洋酸化將加速全球變暖趨勢
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近日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中發表文章指出,由于人類向海洋排放了大量的化工燃料排放物,使海洋酸性提高,同時減少了能夠幫助屏蔽輻射的天然氣排放,這就加速了全球變暖的進程。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所發現的這一巨大的潛在因素,目前尚未被人們作為氣候變化預測的因素加以考慮。 科學家稱
全球變暖下的海洋響應國家重大科研計劃項目啟動
2月17日,“全球變暖下的海洋響應及其對東亞氣候和近海儲碳的影響”項目在青島啟動。該項目被列入“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旨在提高我國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認知水平,提升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并培養一批海洋環流和氣候研究的青年學術帶頭人。 據項目首席科
最新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擾亂海洋化學物質循環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8日報道,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海洋溫度上升將擾亂浮游生物對二氧化碳、氮和磷等化學物質的自然循環。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 在海洋碳循環中,浮游生物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光合作用將從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去除一半,然后
南冰洋海床變暖會對整個海洋產生巨大影響
南冰洋海床變暖1~2°C,會對整個海洋產生巨大影響。這個被研究人員稱為“迄今為止最現實的海洋變暖實驗”的研究顯示,未來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可能遠超人們預期。相關論文近日刊登于《當代生物學》期刊。 “我非常驚訝。”英國南極考察局和史密森尼環境研究中心的Gail Ashton說,“我沒有想到,南極
Science-Advances:全球變暖上層海洋環流變化的機制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在全球變暖上層海洋環流變化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研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環流發生顯著的變化,從而改變海洋的物質和能量的再分配,并對海洋環境和
海洋所在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近海演變規律的整合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凡在中國近海演變規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7月18日,相關綜述性文章以《氣候變暖下的中國近海》(The seas around China in a warming climate)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大氣所等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的20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國際上第一份涵蓋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溫鹽)變化研究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海洋“咸變咸,淡變淡”的鹽度變化態勢加劇,海水垂向
海洋變暖減少海產品供應-管理良好的漁業更有彈性
世界各地的海洋魚類已經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根據對最新趨勢的首次大規模分析,一些海魚的數量正在下降。在過去的80年里,不斷上升的海水溫度已經使一些漁場的生產力下降了15%到35%,盡管在其他一些海域,由于溫暖的海水變得更加適宜,一些魚類正在蓬勃發展。研究顯示,最終的凈影響是,世界海洋不能
海洋變暖-魚類北上將使北美捕撈業遭嚴重損失
在更溫暖的世界里,旨在捕撈大西洋鱈魚的船只可能不得不向北穿行到更遠的地方。圖片來源:BUKATY/AP PHOTO 海鮮愛好者們,請作好準備:氣候變化可能使捕撈當天新鮮貨的努力變得復雜。一項最新大型建模研究發現,這是因為日益變暖的海水將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迫使北美很多最珍貴的魚類和貝類海產向北遷
海洋變暖-魚類北上將使北美捕撈業遭嚴重損失
海鮮愛好者們,請作好準備:氣候變化可能使捕撈當天新鮮貨的努力變得復雜。一項最新大型建模研究發現,這是因為日益變暖的海水將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迫使北美很多最珍貴的魚類和貝類海產向北遷移,從而可能為捕撈業和政府監管者制造麻煩。一些物種的生存范圍可能減半,而另一些隨時準備擴張進入現有家園以北1000多公里
科學研究發現-海洋環流可解釋為何北極變暖快于南極
近幾十年來,科學家觀察地球兩極的氣候難題:北極變暖并逐漸喪失海冰,而南極許多地方卻有所降溫,甚至在增加海冰。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更好地了解南北極響應因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影響的不對稱現象的基本過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綠色海洋學教授約翰·馬歇爾及其團隊通過研究海洋動力學這一現象發現,
中科院大氣所副研究員:海洋變暖意味什么
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共同體的命運息息相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那么,這樣的結果是如何得出的?這對人類而言又意味著什么?記者日前專訪了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里京。 記者:公眾對氣候變化最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報告:解析全球變暖緣何放緩
過去15年地球變暖的速度明顯放緩,這令科學界困惑不已。中美科學家21日在美國期刊《科學》上報告說,這可能是因為許多熱量被存儲到了大西洋和南大洋深處,這一變暖減緩現象還將持續15年左右。 該報告的作者之一、中國海洋大學的陳顯堯教授對新華社記者解釋說,由于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過去150多年中全球
全球變暖并非所有地方同步變暖-寒冬與變暖有關
去年歲末以來,北半球經歷了嚴冬的考驗:多國最低氣溫不斷刷新紀錄,因嚴寒死亡的人數亦不斷攀升。嚴寒的天氣,進一步讓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說法產生疑問。 然而從理論上講,全球變暖并不意味著氣溫總是偏高。實際上,全球變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氣溫總體呈增高趨勢,但這并不意味今年比去年高、去年
大氣物理研究所等14家單位聯合發布全球海洋變暖報告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基于全球海洋觀測數據,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記者從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了解到,由其共建單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20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大氣科學進展》以新聞/觀點的形式發布了國際第一份涵蓋2020年整年的全球海洋環
地球變暖及海洋污染催生藻華現象-傷害人類腸胃或神經
藻華現象不僅影響海洋生態,更危害人類健康!陸續出現的紅潮,又稱藻華現象,是大量藻類繁殖的結果,地球變暖及海洋污染都會加速藻華現象,目前遍布地區包括加勒比海、智利等多國海域,其釋放的毒素一旦誤食,可能會造成人類呼吸道、腸胃、神經等多種病征。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當海水里浮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