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識別力似不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有些阿爾茨海默病重度患者不會說話,認不出人,但仍能唱出童年的歌謠或彈奏鋼琴。英國林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給這些現象提供了科學證據。研究顯示,與許多其他形式的記憶不同,識別和記憶音樂的能力似乎不受年齡影響,80歲老人也能像青少年一樣識別曲調。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志。研究團隊在加拿大紐芬蘭交響樂團演出時招募了90名年齡在18至86歲之間的健康成年人,測試了他們在現場音樂會上識別熟悉和不熟悉音樂主題的能力。另有31人在實驗室觀看了音樂會的演出錄像。團隊重點關注了人們對三首作品的記憶能力,包括莫扎特的《小夜曲》,以及另外兩首委托樂隊特別演奏、參與者并不熟悉的實驗樂曲。結果顯示,所有人都記住并識別出了《小夜曲》,年齡并不影響參與者識別該樂曲的能力。參與者記住另外兩首樂曲主題的模式,也未呈現年齡相關變化。同時,實驗室參與者的識別結果也與年齡無關。研究團隊認為,音樂識別似乎不會出現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衰退,原因可能與音樂......閱讀全文
阿爾茨海默病:音樂,記憶,與機制
? 音樂與癡呆:疑點尚存??? 用音樂的力量,將阿爾茨海默病的記憶及其他認知能力解鎖,這在臨床神經學方面一直是人們心中充滿希望的信念。音樂對于患有這種疾病的患者而言無疑是舒適的源泉。然而,很少有科學的證據直截了當地證明了這一臨床本能。雖然音樂無處不在,但是人們卻很難對其進行科學的系統研究;直到最
這種激素可能阻止與年齡有關的記憶衰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64.shtm
動物學習記憶的年齡及性別差異
摘 要:不同年齡的記憶差異在哺乳動物中是很普遍的,而記憶又具有一定的性別差異. 本文以空間記憶和嗅覺記憶為例,綜述了記憶的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及其可能的機制.關鍵詞:年齡; 性別差異; 空間記憶; 嗅覺記憶1 記憶的年齡差異不同的哺乳動物,不同年齡記憶能力不同. 一般來說,從鼠類到人類,年齡相關
鈣水平與年齡相關記憶喪失相關-答案就在突觸上
7月16日發表在Aging Cell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為研究記憶和學習等認知功能如何以及為什么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受損提供了新的線索——一個關鍵因素是大腦中特定細胞的鈣水平。 眾所周知,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記憶力開始衰退,學習新東西也變得越發困難。已知正常衰老與認知功能
Aging-Cell:鈣水平是與年齡相關記憶喪失的關鍵
7月16日發表于Aging Cell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為研究記憶和學習等認知功能如何以及為什么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受損提供了新的線索——一個關鍵因素是大腦中特定細胞的鈣水平。 眾所周知,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記憶力開始衰退,學習新東西也變得越發困難。已知正常衰老與認知功能的
聽音樂或演奏樂器可能會改善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
工作記憶尤其受到年齡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用它來實現一個目標之前暫時保留信息的能力。工作記憶的一個例子是記住一個電話號碼足夠長的時間來寫下它。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顯示,工作記憶是由受到與年齡有關的萎縮影響的大腦的相同部分支持的。大腦的可塑性或神經可塑性是大腦根據我們的環境或經驗進行重塑和重新連接的能力
-Nat-Neurosci:多胺可延緩隨年齡而來的記憶力減退
攝入富含多胺的食物能夠延緩果蠅因年齡引起的記憶力下降,10月《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得出該結論。很多食物都含有多胺,研究證明,多胺會隨著人年齡增大而自然減少,此外,其對其他模式生物的壽命也有促進作用。此項最新研究則進一步證明增加飲食中的多胺能夠幫助延緩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力減退。 大多數
科學家發現鈣水平是與年齡相關記憶喪失的關鍵
在Aging Cell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為研究記憶和學習等認知功能如何以及為什么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受損提供了新的線索——一個關鍵因素是大腦中特定細胞的鈣水平。 眾所周知,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記憶力開始衰退,學習新東西也變得越發困難。已知正常衰老與認知功能的喪失有關。負
不良飲食習慣可能助長年齡有關的記憶力下降
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對我們的健康有好處,這可能是科學領域中少數幾個普遍沒有爭議的領域之一,即使我們對這些建議的遵守情況差別很大。但在一項首創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似乎已經鞏固了飲食中缺乏黃烷醇--一種以抗氧化功效著稱的植物性化合物--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喪失之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用黃烷醇補充劑
Jour?of?Alz?Dis冥想和音樂或可逆轉阿爾茲海默早期記憶丟失
在一項關于出現早期記憶喪失癥狀病人的研究中,西弗吉尼亞大學Kim Innes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通過簡單的冥想(Kirtan Kriya冥想)或者聽音樂對有早期記憶丟失的老人可能有多重好處。 在這項隨機試驗中,研究人員在12周的時間里讓60名主觀認知能力下降(SCD:一種可能預示著阿爾茲海默
英國首個“音樂試管嬰兒”誕生-狂愛聽音樂
據英國《每日快報》、《每日郵報》10月25日報道,英國利物浦市1歲大男嬰弗雷迪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音樂試管嬰兒”,當他還是試管中的受精卵時,醫生就開始用喇叭給“他”播放各種音樂,當弗雷迪出生后,他對音樂竟有一種天生的愛好。據悉,如今已有17個國家的不孕夫婦通過向“試管受精”胚胎播放音樂的方法成功
音樂無國界?研究揭示音樂感知的文化特異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49.shtm 音樂在人類社會中已有長久的歷史,并隨社會變遷與文化互融共生,共同支持人們的日常生活。雖然人們常說“音樂無國界”,但不同地域和生存環境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文化,進而影響音樂的種類與風格
延緩腦衰老,音樂有妙招
不管是什么年紀,如果能盡快開始學習一門樂器,甚至開始唱歌,可能都會讓大腦衰老得更慢。所以我們鼓勵中老年朋友學習一門樂器或聲樂,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一些研究表明,從未學過音樂的老年人在接受短期音樂訓練后,言語加工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杜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大腦是人體中最先開始衰老的器官之一,大
頭腦如何區分音樂和語言?
科技日報北京5月29日電?(記者張佳欣)音樂和語言是人們最常聽到的聲音類型,但大腦是如何毫不費力地自動識別音樂和語言的?以往科學家對此缺乏清晰的理解。現在,包括美國紐約大學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實驗重現了這一過程。相關論文發表在28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志上。研究人員表示,音樂和語言在
音樂喜好透露你的性格
你是熱衷于復雜一點的音樂,還是喜歡簡簡單單的音樂?別小看這個喜好,它可以透露你的性格信息。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果你喜歡簡單的原聲音樂,你可能性格健談又充滿精力;如果你是個歌劇愛好者,那你很可能總有深刻見解,并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這個結論來自于劍橋大學心理學家開展的兩項大型研究,研究結果揭示出人的音
頭腦如何區分音樂和語言?
音樂和語言是人們最常聽到的聲音類型,但大腦是如何毫不費力地自動識別音樂和語言的?以往科學家對此缺乏清晰的理解。現在,包括美國紐約大學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實驗重現了這一過程。相關論文發表在28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志上。 研究人員表示,音樂和語言在音調、音色、聲音質感等許多方面都
將音樂作為愛好,讓大腦保持年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50.shtm長期專業的音樂訓練,可以讓處于衰老的大腦保持年輕,這可不是異想天開。4月26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心理所)研究員杜憶團隊的研究成果登上了《科學進展》(Science Adv
Nature-|-m6A-RNA甲基化識別蛋白YTHDF1參與記憶的形成
目前來說,調控m6A修飾過程的閱讀蛋白共有9種功能,今天不會大家一一來講,而是主要講參與蛋白編碼過程的YTHDF1蛋白,它主要通過與mRNA的m6A位點結合,在腦神經發育[1],多巴胺分泌[2]和突觸形成[3]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文章導讀: 2018年10月31日,美國芝加哥大學何
有沒有那種人,一開口就讓人忘記原唱?
唱歌真的是一種非常大眾的娛樂方式。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那種人,一開口就讓人忘記原唱。 關鍵是自己不知道自己跑調,俗稱“五音不全”,那么難聽卻那么自信…… “唱歌跑調”是一種病嗎? 不巧,還真的是…… “唱歌跑調”是一種病嗎? 正如語言障礙被稱為“失語癥”,對音樂的感知也會存在障礙,醫
研究表明音樂是世界語言
每種文化都青睞音樂和歌曲,這些歌曲有很多不同的用途:伴舞、撫慰嬰兒或表達愛。現在,在分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錄音后,研究人員發現,不管來自哪種文化,共享其中一個功能的歌曲聽起來均很相似。因此,人們無論傾聽來自60個國家的任何一首歌曲,都可以對其進行準確的推斷,即使只聽了14秒。相關論文近日刊登于《當
聆聽音樂-觸動身體
一項4月4日發表于iScience的研究發現,音樂的模式會讓我們心跳加快,或者讓我們感覺胃在翻江倒海。當和弦序列,即同時演奏3個或更多音符,與人們預期的不同時,它似乎會在心臟周圍觸發強烈的感覺,而那些遵循易于預測模式的和弦則讓人感覺像擊中了胃。音樂可以激發喜悅、悲傷、憤怒等情緒。圖片來源:Tim R
世界環境日主題音樂會--用音樂喚起保護環境尊重自然的意識
由環境保護部、全國婦聯、北京市政府聯合主辦,國家大劇院、環境保護部宣教中心、北京市環保局承辦的2013年“6?5”世界環境日主題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家瑞,環境保護部紀檢組長周英、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范繼英、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汪鴻雁,北京市副市長林克慶等出席音樂
m6A-RNA甲基化識別蛋白YTHDF1參與記憶的形成研究(一)
目前來說,調控m6A修飾過程的閱讀蛋白共有9種功能,今天不會大家一一來講,而是主要講參與蛋白編碼過程的YTHDF1蛋白,它主要通過與mRNA的m6A位點結合,在腦神經發育[1],多巴胺分泌[2]和突觸形成[3]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導讀:2018年10月31日,美國芝加哥大學何川團隊,上海科技大學
m6A-RNA甲基化識別蛋白YTHDF1參與記憶的形成研究(二)
接著,作者對同類型樣本進行了m6A CLIP測序,對三個樣本分別進行motif分析后,發現三者共有將近有11,000個序列為GGACU的peaks(圖5?c)。將peak分別于轉錄本和基因組比對后,發現與YTHDF1 CLIP的結果十分類似(圖5 d,e)。對兩次CLIP實驗的peaks
打造最強大腦:關于大腦的25個事實
1.大腦喜歡色彩。 平時使用高質量的有色筆或使用有色紙,顏色能幫助記憶。 2.大腦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鐘。 對成人而言,學習20到30分鐘后就應該休息10分鐘,效果會更好。 3.大腦需要休息,才能學得快,記得牢。 如果你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鐘小睡一會兒再繼續學習。 4.大腦是一個
研究稱音樂訓練能夠重塑人的大腦
還記得莫扎特效應嗎?由于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的弗蘭西斯·拉舍爾在著名的《自然》(Natur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短小的論文提出聽莫扎特的音樂能夠使你更加聰明,于是就出現了一大堆據說能激發嬰兒智力的古典音樂唱片集。 然而,并沒有證據證明這一說法,甚至提出“莫扎特效應”的那篇文章也
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技巧?學點音樂吧
據國外媒體報道,研究人員發現經過一年的音樂課學習之后,9到10歲兒童的閱讀成績能夠保持穩定,而那些并未學習任何音樂的孩子則出現了下降。另一群參加音樂課培訓的孩子被發現更擅長于處理聲音和語言。 這項研究是由西北大學的Nina Kraus博士牽頭的,研究涉及了芝加哥和洛杉磯貧民區高中的數百名
聽眾選擇讓“公共噪音”進化成音樂
?現在,人們聽到的大多數音樂是作曲家和演奏者的產物。音樂是如何產生的?實際上,音樂的進化伴隨著作曲家、演奏者和聽眾對于區別于其他聲音的悅耳聲音的喜愛。研究人員發現,消費者選擇在塑造音樂多樣性方面起到了創造性作用。這些發現有助于描繪利用一種基于進化生物學的方法如何進行文化變化研究。
腦部掃描技術助你成為音樂大師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叫做BACh(Brain Automated Chorales)的最新腦部掃描系統能夠幫助從未學習過鋼琴的人快速學習彈奏鋼琴,這套系統能夠幫助學習者認識到他們的大腦是如何努力運作以及如何根據任務難度進行相應調整。 研究人員發現在進行僅僅15分鐘的巴赫眾贊歌學習之后,參與者在
世界音樂人工智能大會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24.shtm10月28日至30日,第二屆世界音樂人工智能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由中央音樂學院與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聯合主辦,匯聚全球音樂人工智能、音樂與腦科學、音樂治療等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以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