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見致死性腫瘤之一。現有的治療手段是針對雄激素,雄激素能夠促進腫瘤生長和癌細胞擴散。盡管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其作用機制還依然未知。 新澤西州立大學Robert Wood Johnson醫學中心的科學家致力于研究前列腺癌異常生長的機制,并在近期發現了一個關鍵的轉錄因子,該蛋白能夠調節產生治療抗性的前列腺癌細胞中過度表達的基因和兩種蛋白激酶的表達。 該發現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近期的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雜志上。科學家有望根據該文章描述的機制開發出針對已經對現有治療手段產生抗性的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 該研究由新澤西州立大學藥理學系Joseph Fondell教授領導完成。科學家發現在人類前列腺癌細胞中,一類關鍵轉錄因子MED1過度表達。 Fondell博士認為該轉錄因子MED1有望成為前列腺癌的生物標記物,該蛋白的過度表達預示著前列腺癌將出現惡化。Fo......閱讀全文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1】eLife:前列腺癌標志物PSA會激活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促進癌癥轉移 DOI: 10.7554/eLife.44478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是一種前列腺癌標志物,是激活血管內皮細胞和淋巴管生成生長因子的催化劑之一,而這些因子有助于癌癥的擴散。赫爾辛基大學(U
【1】eLife:前列腺癌標志物PSA會激活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促進癌癥轉移 DOI: 10.7554/eLife.44478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是一種前列腺癌標志物,是激活血管內皮細胞和淋巴管生成生長因子的催化劑之一,而這些因子有助于癌癥的擴散。赫爾辛基大學(U
個體化醫療正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學界的重視,而生物標志物是實施個體化醫療的基礎。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是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的一類與細胞生長、增殖、疾病發生等有關的標志物;能反映正常生理過程或病理過程或對治療干預的藥物反應,在早期診斷、疾病預防、藥物靶點確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深入研究在癌癥化療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突破,那么近期又有哪些值得一讀的最新研究報道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Nature:模塊化基因增強子導致白血病并調控化療療效! DOI:10.1038/nature25193 骨髓每天都會產生數十億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來解讀測序技術在闡明癌癥發生機制、癌癥診斷及療法開發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與各位一起學習! 【1】JAMIA:新工具深入挖掘外顯子測序結果 幫助找到最佳癌癥治療藥物 doi:10.1093/jamia/ocw022 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JAMIA上
最近幾年,隨著國內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顯著,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包括著名的Nature、Science、Cell等學術期刊。 2019年開年,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三大期刊發文表現依然優異。2月28日(今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小鼠)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棕色脂肪的形態和功能有所不同,人體內的棕色脂肪分為兩類,典型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和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白色脂肪細胞內塞滿了脂肪分子(以甘油三酯的形式)用來儲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而白色脂肪
代謝異常是腫瘤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來不少研究表明腫瘤或機體代謝產物或者代謝通路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此,小編盤點了近期關于腫瘤代謝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分享。 【1】新研究揭示表觀遺傳和代謝如何在癌癥發育中發揮作用 DOI: https://doi.org/10.1093/bfgp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肝癌由于預后差、死亡率高、不易早期診斷等特征,也常被稱為“癌中之王”(一般認為是胰腺癌)。肝癌是對各種組織學上不同類型的原發性肝臟腫瘤的統稱,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肝母細胞癌、膽管囊腺癌等。其中,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絕大部分,約占原發性
褚福亮,王福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2醫院全軍艾滋病與病毒性肝炎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 100039項目負責人 王福生, 100039 ,北京市豐臺路26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2醫院全軍艾滋病與病毒性肝炎重點實驗室. fswang@public.b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推動實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導和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鼓勵創造的社會風尚,按照《上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會的有關要求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亮點研究成果,共同解讀近期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Cell 【1】Cell:揭示增強免疫療法療效、對抗免疫抵抗性癌細胞的新方法 doi:10.1016/j.cell.2019.06.014 免疫療法刺激病人的免疫系統對抗癌癥。然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曾慶平 有很多非專業或跨專業人士對于人類為何數十年攻克不了艾滋病難題感到迷惑不解,那是因為他們不太了解艾滋病毒致病的“特洛伊木馬”機制。 艾滋病毒之所以能“摧毀”人類的免疫系統,是因為它們專門感染并殺死免疫細胞。不過,只要它們在免疫細胞內復制并產生新的病毒,人體都能立即識別它們并設法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雖然人類已經不懈努力的研究了幾十年,但是到目前為止還無法攻克癌癥。然而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癌癥不少的致命弱點,正在積極進行研究,基于這些致命弱點開發新的藥物和療法。因此本文中小編盤點了近期發現的癌癥治療新靶標,分享給大家。 【1】Nature:蛋白過度表達可能是癌細胞的致命弱點 DOI: 10
最近,生長分化因子-15(GDF15)因具有強有力的肥胖治療潛力吸引眾人的目光,其實GDF15在多種疾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小編針對這方面近期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篇梳理,以饗讀者。 1.Nature:重磅!揭示控制體重的GDF15信號通路,有望治療肥胖和惡病質 doi:10.1038/nat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炎癥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Sci Transl Med:科學家們利用炎癥來治療炎癥 doi:10.1126/scitranslmed.aau8217 加拿大基南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實驗室模型中發現了一種治療包括關節炎在內的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慢慢發現,氧氣在多種疾病發生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有研究人員就發現,缺氧狀態能夠讓腫瘤變得更加惡性;但又有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將小鼠置于極端缺氧的環境下時,小鼠就能夠進行心肌再生。那么氧氣到底有著怎樣的特殊功效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報告進行了整理,分享
類基因組中僅有1.5%~2.0%編碼蛋白的基因得以穩定轉錄,而剩余的絕大多數RNA無編碼蛋白的功能。長鏈非編碼RNA(lncRNA)是一類異質性的非編碼RNA,根據lncRNA的功能,可將其分為信號分子、誘餌分子、引導分子和骨架分子4類。人們以往僅將這些不具編碼功能的RNA視為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廢
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是指 “一種可客觀檢測和評價的特性,可作為正常生物學過程、病理過程或治療干預藥理學反應的指示因子”,作為個體化醫療的“關鍵詞”之一,尋找和發現有價值的生物標志物已經成為當前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Biomarker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第一個腫瘤標志物可追溯到18
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2019年8月Nature子刊的亮點研究,分享給大家一起學習進步,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 【1】Nat Commun:重復精液暴露促進宿主對HIV感染產生抵抗力,只是誰敢嘗試呢? DOI:10.1038/s41467-019-11814-5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精液僅能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136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