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與乳腺癌不一樣,與胰腺癌也不一樣,然而根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的兩項最新研究表明在分子水平上它們具有許多相同之處。同日,Nature網站對這一研究成果進行了即時新聞報道 這項“泛癌癥”研究針對12種不同類型的腫瘤3000多個基因組進行了分析,尋找跨越組織界限的癌癥共同特征。初步的研究結果揭示,超過100個基因組區域有可能包含從前未發現的藥物靶點,并為建立一種新的腫瘤分類法從而讓個別患者得到更為匹配的治療,以最大的可能性緩解他們的癌癥奠定了基礎。 將不同器官的癌癥歸并到一起,有可能獲得關于引起疾病的一些共同信號通路的新認識。這也使得研究人員數據集中的樣本數量相應增加。樣本數量越多,往往意味著具有更大的統計效力來尋找與癌癥相關的基因組改變。 安大略癌癥研究所所長Tom Hudson(未參與該研究)說:“這是新一波的癌癥基因組分析浪潮。它賦予了我們更大的能力來檢測單次......閱讀全文
一項大規模的國際努力對來自38個人體組織的2600多個腫瘤基因組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從而對癌癥的遺傳基礎產生了豐富的見解。 早在2001年對首個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后,腫瘤的全面基因組表征就成為癌癥研究人員的一個主要目標。從那時起,測序技術和分析工具取得的進展使得這個研究領域蓬勃發展。在發表在最新
除了Nature一次性發表6篇論文外,Nature Genetics雜志發表了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9篇,Nature Biotechnology一篇,詳細報道BioArt后續會陸續發布。文章合集網址:https://www.nature.com/collectio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來解讀測序技術在闡明癌癥發生機制、癌癥診斷及療法開發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與各位一起學習! 【1】JAMIA:新工具深入挖掘外顯子測序結果 幫助找到最佳癌癥治療藥物 doi:10.1093/jamia/ocw022 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JAMIA上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近年來,科學創新日漸進入"大數據"時代,各種高通量的分析手段以及各類"組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對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以及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疾病發生機制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針對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利用"大數據"的手段產生的科學進展,我們
圖片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308-w 2001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整個計劃花費約30億美元,1985年提出,1990年正式啟動,歷經十余年。腫瘤是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該領域的研究者們一直希望可以借助測序手段去表征腫瘤的
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全球范圍內對疾病的診療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國政府也紛紛制定了相關的醫療計劃,并投入大量的資金。近日法國首次宣布啟動《法國基因組醫療2025》計劃,精準醫療再度吸來重金。疾病診療技術是精準醫療得以實現的關鍵,6月27日,Nature平臺連發四篇文章證
單細胞測序被評為2013年年度技術 2014 年首刊,《Nature Methods》雜志將2013年度技術(Method of the Year 2013)授予了單細胞測序(single-cell sequencing)。同時,雜志還介紹了2014年值得關注的技術,包括
近年來,科學家們依托“大數據”在改善人類健康、助力人類疾病研究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Front Immunol:大數據幫助設計更好的流感疫苗 doi:10.3389/fimmu.2019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里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觀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近兩年精準醫學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這是一種將個人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差異考慮在內的疾病預防與處置的新興方法。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希望精準醫學可以引領一個醫學新時代。隨后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科技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國家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科
癌癥是一種基因病,由體細胞癌基因突變引起。早在2001年對首個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后,腫瘤的全面基因組表征就成為癌癥研究人員的一個主要目標。從那時起,測序技術和分析工具取得的進展使得這個研究領域蓬勃發展。 2月5日,Nature雜志及其子刊同期發表了20余篇關于癌癥研究的文章,由來自37個國家、
基于來自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計劃的數據,一個多機構科學家小組完成了首個大規模的乳腺癌“蛋白質基因組學”( proteogenomic)研究,將一些DNA突變與蛋白質信號聯系到一起,并幫助確定了一些驅動癌癥的基因。 這項研究旨在通過蛋白質和它們的修飾來更好地認識癌癥。發表在5月25日《自然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單細胞測序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Cell:開發出空間單細胞測序技術,有助揭示早期乳腺癌產生浸潤性之謎 doi:10.1016/j.cell.2017.12.00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報道一種新的遺傳
三、生物芯片技術研究應用點滴 人類基因組計劃推動了各種生物基因組測序工作的進展,越來越多的生物全基因組序列被測定并公布,可是這才是解讀“天書”的開始。掌握了基因組序列,卻不知道基因序列背后所隱藏的秘密——即基因組的功能,就不能真正理解“天書”更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檢測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癌癥檢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J
單細胞基因組旨在通過組學方法研究單個細胞。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一年輕的領域正在迅速成熟起來。單細胞基因組研究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用芯片檢測單細胞的基因表達。不過,新一代DNA測序才是單細胞基因組學的大功臣,這些技術的出現讓單細胞基因組研究最終一飛沖天。 2012年7月,Nature Biote
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2019年8月Nature子刊的亮點研究,分享給大家一起學習進步,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 【1】Nat Commun:重復精液暴露促進宿主對HIV感染產生抵抗力,只是誰敢嘗試呢? DOI:10.1038/s41467-019-11814-5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精液僅能作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云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良藥苦口由此而來。最近,國內研究團隊揭開了這類“苦口良藥”的神秘面紗,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Genetics(2013)、Science(2014)和Nature Plants(2016)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甲基化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Vossman/ Wikipedia 【1】Nature:母體維生素C調節DNA甲基化重編程和生殖細胞產生 doi:10.1038/s41586-019-1536-1 發育通常被認為是在
3.楊輝/李亦學/Lars M. Steinmetz等團隊建立新型脫靶檢測技術,基因編輯工具安全性評估或迎來新突破 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它一直以其高效性和特異性備受世人的期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RISPR/Cas9從問世以來,其脫靶風險
在今年一月,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科學家小組討論中提出了一系列攻克癌癥的具體要求。其中,怎樣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分析與應用來研究、預防與治療癌癥成為了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的話題。 專家: Keith Perry:圣裘德兒童研究醫院高級副總裁和首席信息官 Narayan Desa
1. Retrovirology:整合到人基因組中的古老逆轉錄病毒有助抵抗HIV-1感染 doi:10.1186/s12977-017-0351-8 在我們的進化過程中,病毒持續地感染人體。一些早期的病毒已整合到我們的基因組中,如今它們被稱作為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human endoge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