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當代知名物理學家、香港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楊振寧教授做客人民網香港直播間。談到人生的遺憾,楊振寧表示,在基本物理學領域未盡全功可以說是一種遺憾。但他還說,科學的發展永遠是還有問題、還有更新的問題、更難的問題,這也是科學研究必然的一個規律。 當主持人問道是否有人生遺憾時,楊振寧說:我想不應該說是遺憾吧,我們所做的基本物理學里頭,最近這幾十年有了長足的進展,可是未盡全功,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的問題,像我這一輩的人希望解決,可是沒有達到。這些領域里頭,想要解決,到現在為止沒有解決的問題,以后二十年、五十年會不會能夠有大的發展?我對它也沒有很樂觀的信心。換句話說,我覺得我們做了一些工作,有一些成就,可是最后最困難的東西,我現在一時對于很快的能解決不太樂觀。是不是一種遺憾呢?也可以說成是一種遺憾。不過科學的發展,我想永遠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完全圓滿的解決,所以,科學的發展永遠是還有問題、還有更新的問題、......閱讀全文
■人物簡介 林家翹,1916年7月7日生于北京。193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隨即留校擔任助教。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1941年獲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從1947年起,歷任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數學教授、學院教授、
“網絡信息安全需要解決四個關鍵問題,我的工作涉及其中三個。” 作為未來科學大獎的首位女性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楊振寧講座”教授王小云成為未來科學大獎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點紅”。 十年破解世界五大著名密碼,設計出的密碼為6億智能電網用戶、上億銀行卡保駕護航……這位自帶傳奇光環的女科
科學精神照亮逐夢之路 見證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2019年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說,只有兩位先生可以救中國。其中之一,便是“賽先生”,也就是科學。這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在神州大地回蕩了一個世紀。 一百年過去了,科學精神對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
費米門下也是人才輩出:楊振寧、李政道以及發現反質子的美國物理學家張伯倫和西格里等都是他的門生。 文武雙全之人歷來難得。 在物理學的歷史上,也只曾經出現過個別“文武雙全”的科學大家。比如,除了發現那些著名的物理學定律,牛頓也做過陽光的色散實驗和運用單擺檢驗慣性質量同引力質量成比例的實驗,甚至
最近,《中國科學報》等媒體就“為什么目前我們的研究生不能提出好的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這使我想起早年曾聽到楊振寧先生說過,他的美國研究生導師——人稱“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是個科學思想十分活躍的人,常常自己考慮尚未成熟就說出來跟大家討論,不怕丟面子,有人指出其錯誤或不足時也會立刻接受并糾正。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當今社會,凡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應當說沒有人不知道20世紀曾經是物理學的世紀;即便是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應當清楚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地依賴于物理學,尤其是上個世紀物理學所取得的成就。可以這么說,一個時期以來,物理學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先進生產力的水平。今天的科技,雖然如百舸爭流、競相發展,
“感謝主辦方為兩位先生頒獎,這是對他們回歸祖國的肯定。”日前,中國新聞社主辦的“2017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科學家楊振寧、姚期智入選“2017全球華僑華人新聞人物”。清華大學黨委統戰部部長助理張莞昀代為領獎。 2017年2月,此前已放棄外國國籍的楊振寧和姚期智,正式由中科
1 X 射線光源與自由電子激光 光源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利器,光源的每一次進步都極大地增強了人們認識和改變未知世界的能力并有力地推動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X射線光源是人們觀測物體內部結構、在分子與原子尺度上探測與認識物質內部微觀構造與動態過程的不可替代的尖端裝備。17 世紀初人類發明了望遠鏡和顯
新生第一課 9月開學季,各個大學迎來了一張張青春的面龐。從踏入象牙塔之日起,新生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實現從高中生向大學生過渡,而帶他們完成這項任務的有輔導員、老生,還有大學校長。每年的新生第一課都是由校長、書記主講的,今年,他們都說了些什么呢?做對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nb
「2020年2月28日,英國旅美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不幸去世,享年96歲。戴森在物理學造詣深厚,是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曾稱楊先生為“保守的革命家”。他知識豐富,思考深邃,對物理學之外也多有評論,例如他曾經稱“生物學是21世紀的科學”。 《鳥和青蛙》(Bi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綜合國力的日臻強盛,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整體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嶄新的氣象。伴隨著來自國內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說,我國的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常態”。 那么,這種新常態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對這種“新常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科
吳健雄敬佩居里夫人,但如同對任何先賢和前哲一樣,并不盲目崇拜。她們都曾在科學的最前沿作重要的探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自然科學有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兩個方面。大多數科學家從理論研究入門,即便沒有大學或者實驗室支撐,也不妨礙有志者在這樣的科學園地中耕耘(進入大科學時代以后,沒有系統的科學訓練
采訪潘建偉院士的地點約到了上海,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安排記者采訪的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杜先彬老師一再解釋:潘院士實在太忙,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之后還要參加中科院的一個重要會議,若不行的話只能“緊盯插空”了。而前一天晚上,潘建偉還在醫院檢查治療。 我國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于2016年
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超級稻生產基地,袁隆平(左二)在查看超級水稻生長情況。 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河北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通過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203.36公斤。圖為工作人員在收獲超級雜交水稻。 11月18日,201
①1995年,楊叔子與徐輝碧在書房。 ②1994年,楊叔子與學生在實驗室。 ③2005年6月,楊叔子在香港中文大學“人文的科學,科學的人文”通識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學術會議暨教學研討會上與楊振寧、胡顯章等人的合影。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系列報道200楊叔子(1933.9.
未來的世界,是科技在改變生活;未來的中國,科技在重塑增長。2017年伊始,網易科技聯合“未來論壇”推出“十大頂尖科學家預言未來”系列策劃,獨家專訪了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近十大領域最頂尖的華人科學家,傾聽他們對未來的預言。在這些預言的背后,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深厚學識,發出對人類
科技日報文章,近日,以“發明與發現上升到科學理論的條件和過程”為主題的中國科協第十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在北京舉行。這次沙龍吸引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張信威、張鐘華等全國32位專家學者參加。 專家們不僅關注科學理論自身的發展規律,更從哲學、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層
昨天,2015年度邵逸夫獎在香港揭曉,5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獎項,每項獎金100萬美元。邵逸夫獎基金會理事、評審會主席楊振寧宣布獲獎者名單。 邵逸夫天文學獎授予威廉·伯魯奇。他是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員,開創并領導了開普勒計劃,增進了人類對太陽系外行星系及恒星
《辭海》給科學下的定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想的知識體系。”什么是藝術?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辭海》給藝術下的定義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我對這一定義不太滿意,就上網搜索,發現托爾斯泰在《藝術論》里把藝術定義為“能夠把自己的感
2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暨表彰大會上,全國10名“三八”紅旗手標兵中有一名文職少將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主任王紅陽。 王紅陽是我國最年輕的女院士之一,她1997年在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
如何才能在國際化的大潮流下,贏得中國科技國際話語權和中文期刊共同發展和繁榮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許把握好各自的定位,堅持質量第一,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中國人見面寒暄常說“你吃飯了嗎?”因為民以食為天,寒暄語體現了“有飯吃”的重要性。在當今的學術界,大家常用的寒暄變成了“最近發論文了嗎”。如果發
葉企孫與摯友在住宅前合影,時間約在1929—1930年間。左起依次為:陳岱孫、施嘉煬、金岳霖、薩本棟、蕭蘧、葉企孫、薩本鐵、周培源。 倘若歷史是棵大樹,我們探尋的目光深入到它的根部,就會發現實際上它的走向在20世紀之初就已經分布好了。誰在那個時代能洞察未來,誰對物理科學研究最注重,誰最
近日,楊振寧在“紀念《自然辯證法通訊》創刊40周年”學術座談會上的發言“國內對于中國科學家的貢獻的記載分析做得一塌糊涂”,引起了科技史學界和公眾的熱議。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真的嚴重缺位?記者就科技史發展現狀、存在的困境及原因,以及如何推動科技史發展等相關問題采訪了科技史學家。 部分高校
近日,楊振寧在“紀念《自然辯證法通訊》創刊40周年”學術座談會上的發言“國內對于中國科學家的貢獻的記載分析做得一塌糊涂”,引起了科技史學界和公眾的熱議。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真的嚴重缺位?記者就科技史發展現狀、存在的困境及原因,以及如何推動科技史發展等相關問題采訪了科技史學家。 部分高校
這是一個僅有42名研究人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很小,可能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但是,這個研究所在學術界很有名。 彭桓武、周光召兩位“兩彈一星”元勛曾先后擔任這個研究所的所長,楊振寧、李政道等多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都說自己和這個研究所淵源頗深…… 1984年,著名
這是一個僅有42名研究人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很小,可能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但是,這個研究所在學術界很有名。 彭桓武、周光召兩位“兩彈一星”元勛曾先后擔任這個研究所的所長,楊振寧、李政道等多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都說自己和這個研究所淵源頗深…… 19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科學界的超級巨星”、“令世界改觀的睿智人物”,這是《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對朱經武的評價。今年7月,他被美國總統布什委任為美國國家科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是該屆評審委員會中唯一的華人評委。 朱經武 記者采訪朱經武 朱經武(右二)和妻
▲9月30日,王貽芳在接受采訪。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完顏文豪攝中國有沒有必要巨資建造大型對撞機?王貽芳態度堅決:“科學的錢是科學的錢,民生是民生的錢,任何國家永遠不可能拿科學的錢做民生,沒有必要說要用科學的錢去擠占民生的錢”如何向公眾解釋高能物理研究的應用價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