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再次滾滾而來、遮天蔽日,北方很多省份、城市的上空又像以往的秋冬季節一樣,罩上了一個巨大的污染鍋蓋,鍋蓋下面的人們又像昔日的老祖先一樣,想方設法與自然抗爭。有的城市嚴查建筑工地,有的城市用“摘官帽”來重典治霾,有的城市全城“洗澡”…… 《左傳》的“曹劌論戰”講了這么個道理:“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人性本如此,凡事往往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學功夫扎三個月馬步就甩手不練者有之,學美術畫上幾個月雞蛋就打道回府的有之,及至當下的霧霾治理也是如此。 霧霾不是一天形成的,治理霧霾也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霧霾治理好比洋蔥,剝開一層仿佛是環保問題,再剝開一層發現是個政府統籌治理問題,繼續剝開一層又發現本質是個經濟結構問題,倘若不斷剝下去,還會發現有財政問題、利益博弈問題……比如權威研究表明,霧霾構成主要是燃煤、工業排放、汽車尾氣等等,可是僅僅一個控制燃煤排放,就事關煤炭行業、發電廠、鋼鐵水泥行業的......閱讀全文
這兩天在制藥圈被一條微信刷屏,小編不說大家也會猜得到,由石家莊市大氣和水污染防治指揮部辦公室簽署的《石家莊市大氣污染防治調度令》2016年1號文引發的行業內的大討論,各大媒體轉載、評論觀點不一,支持與反對且還不乏喊冤叫屈之聲。 作為制藥人,作為藥企,我們這幾年已經習慣了“舉報“”飛檢”收GMP
在日前媒體運用百度搜索指標的統計中,霧霾(環保)議題在兩會前十大熱點議題中排名第一,并且搜索份額占比高達43%,遠遠高于其他議題的關注度。而在兩會期間,北京依然“霾”伏不斷,用一位政協委員的話說,“只要不刮風,北京就是霾城”。兩會會場上,霧霾也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大面積的持續霧霾天氣
央視《新聞1+1》2013年1月30日播出《霧霾升級,治理要不要升級?!》,以下為節目實錄: (節目導視) 解說: 140多萬平方公里霧霾籠罩,8億以上人口受到影響,這樣的天氣還要“霾”多久? 王躍思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的空氣已經不是看不見、摸不著、
從年初到年末,霧霾由北而南,持續不斷,愈演愈烈。其實早在年初的全國人大代表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的一份議案就是呼吁治理大氣污染,抗擊霧霾。 今年正值非典十周年,公眾對那場疾病的災難仍心有余悸。而對這次的霧霾事件,本報記者昨晚連線鐘南山院士時,鐘南山說,霧霾更多的是人禍而不是天災,他警
從12月16日起至21日,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發生了今年以來最持久最嚴重的一次重污染天氣過程。 6省市深陷“霾”籠、40個城市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23個城市啟動紅色預警、17個城市發布橙色預警……目前,霧霾范圍進一步擴大,霾區范圍將達到142萬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北京市擬將
看來兩會前的媒體注意力都將被柴靜吸引。時隔一年,她帶著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復出,視頻推出當天就在優酷獲得600萬次播放量,24小時全網播放量近億。春節前夕博士生回鄉記錄引發的鄉愁終究抵不上市民對霧霾的愁怨,春節之后的duang和裙色之爭則更像是網絡人氣的熱身和鋪墊。現在,大家抬起頭來看柴靜
10月23日19:00,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第八場集體采訪,邀請福建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朱華、河北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高建民,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麗華,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胡冠九,湖南省張家界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站分析室主任黃斌接受采訪。 5位環保領域的十九大代表,圍繞“打好生
近期泥石流示意圖 ■ 對話動機 近來,甘肅舟曲、隴南、四川映秀、云南貢山等地連續發生泥石流災害。 泥石流頻發,是自然災害還是自然環境被破壞的因素?泥石流為何在今年頻發?是否可以提前預知?地質災害高發是否會成為一種趨勢?地質災害防治如何面對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于3月11日(星期五)10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13個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 非常高興今天有這樣的機會和我們的媒體朋友們見面,回答大家的問題。環境問題是一個發展問題,人類在發展中,特別
一場持續一周、波及百余萬平方公里的大霧霾剛被風吹散了一天,北京又現灰色。天上的霧霾容易吹散,人們心頭憂慮的霧霾如何去除? 陸續抵京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不少人帶來了有關大氣污染的議案、提案。他們在思考:在那撲朔迷離背后,還有哪些未被揭示的真相?怎樣才能打掉阻礙治污的各種“攔路虎”? 監
今年初,中國陷入了罕見的“十面霾伏”天氣,整個華北地區陷入霧霾天。北京一月份有25個霧霾天,重度污染天超過15天,空氣中一度查出危險有機化合物,混合了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混合體,以及沙塵氣溶膠。在北京生活,空氣成了一項重大的挑戰。 網上甚至熱議,“中國空氣污染,將縮短北方居民平均壽
一道作業題:柴靜的“霧霾調查”將霧霾治理不力的成因歸咎于石油企業的壟斷是對的嗎? 某媒體要就柴靜的“霧霾調查”視頻采訪我,于是我上網找來看了一遍,一邊看一邊感嘆:真是經典——是 經典的煽情之作!我都要努力把持自己的靈臺清明以免被煽得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看完后在紙上寫了個評論大綱,一 轉眼間該
幾乎是踩著全國兩會的尾巴,霧霾又來了,再一次成為盤踞華北上空的主角。這樣的窘境,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不久發出的治霾“懸賞”通告,顯得更為迫切。 “國家為此將設立專項基金,不惜重金組織最優秀的相關科學家攻關,抓緊把霧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來,使治理霧霾更加有效。”3月15日,李克強會見采訪十二屆全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北京和附近地區霧霾漸趨嚴重。“霧霾”一詞在2012年和2013年兩度成為年度十大熱詞之首。北京霧霾之重,使外企和跨國公司不得不給員工加發額外補貼以及各種其他補助和設備(如面罩)。我國政府已將霧霾治理列為環境治理重點,國務院2013年9月早就公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昨天下午,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江蘇代表團召開成立會議,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請了假。 下午4時30分,全團會議結束時,他拖著行李箱出現在京西賓館電梯旁等候散會代表。 因為一個中美大氣合作項目的會議,他晚來了一點。這個項目由環保部指定江蘇與美方合作,今年已經是合作的第三年。 從美方那
雖然抵京這天藍天白云,許多兩會代表委員仍和潘曉慧一樣“有備而來”——行李箱中裝著防霾口罩,以防剛過去的京津冀嚴重霧霾卷土重來。“希望用不上,”她笑著說。 對霧霾這一“心肺之患”,正如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呂新華2日所說,空氣污染是目前最大的民生問題,老百姓迫切期待改善空氣質量。綜
據中國環保部通報,中東部地區大部分省份都出現灰霾,波及面積約121萬平方公里。這場覆蓋面廣、持續時間長的空氣污染,也同時引發了外媒的熱議。 中國如何在霧霾中找到“治污減排”的道路,是現在亟須解決的問題。面對重霾,除了政府在行動,更重要的是官民合力打贏這場治霾大戰。《法制晚報》記者發現,外媒
隨著霧霾常態化,隨著“呼吸之患”成為突出的民生痛點,治霾已經超越了環保,成為公共治理的焦點難點。“霾去霾又來”的嚴峻現實,催生了一種無奈情緒:霧霾在短期內肯定治不好,我們只能適應它。所以,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說“到2030年”中國大氣污染問題會大大改善,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算算自己到
從7月1日起,南京市環保局網站正式向社會發布了PM2.5數據。圖為環境監測人員在調試空氣自動監測儀器。 6月初的江蘇省南京市,城西干道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改造施工,綿延6公里長的"戰線"上,爆破、拆除、清運、開挖,每一步都會產生大量揚塵。 作為南京市9個大氣國控點之一的草場門點
最近兩天,一個名為“柴靜”的原央視女記者火了,她發布的題為《穹頂之下》的霧霾新聞調查視頻引爆了中國輿論場,成功地在兩會前夕引領了治霾這一熱點話題。但小編花了近兩個小時間看完視頻后,感受并沒有那么強烈,正如崔永元評價的那樣:“《穹頂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啟蒙作用。”而如我浸淫公益多年者,早已不需要如
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對全球1600個城市污染程度的測量報告顯示,有32座城市的PM2.5指數小于5,其中三分之二的城市隸屬加拿大,另有7座城市位于美國。而這些城市很多都以煤炭、石油為主要能源供給,它們是如何做到保持大氣清新的呢? 不久前,在北京召開的首屆“創藍”國際清潔空氣技術大會上,來自歐
2月27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介紹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三人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劉友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環保局局長張全。 講清楚,老百姓就淡定了 新京報:霧霾成了街頭巷尾的話題,一些人表現得比較偏激,作為環保部門負責人,你怎么看民眾這種反應? 張全:這未必是壞事。從揭示問題到解決問題是個必然的過程。(民眾)不清楚這東西到底是怎么回事,趨勢如何,就會憂慮。所以要提供科
解說: 京津冀下降25%,長三角下降20%,珠三角下降15%,北京細顆粒物年均濃度60微克。 還有一個多月時間,大氣十條規定的目標能完成嗎?據預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秋冬季氣象條件整體不利,大氣污染物擴散能力較差,進一步增大了實現任務目標的難度。 全面升級的環保督查,大規模推行的煤
北京市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日前審議了《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擬將霾列為氣象災害,要求完善通風廊道系統,并提出公安、交通、環境保護等部門可根據相關氣象應急預案采取臨時應急處置措施。 霾屬于氣象災害嗎?如何才能科學治霾?本報特邀約相關專家撰稿,闡述觀點,深度分析,以饗讀者。
“治理霧霾要‘兩條腿走路’。”1日,廣東珠海市銀通新能源研究院院長蔡惠群在此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雙管齊下才能迅速有效治理霧霾。 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煉油企業是霧霾天氣直接責任者之一,而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絕大部分地區成品油含硫量是歐洲15 倍,三大石油煉化企
自年初IFCE總裁何平博士指出濕法脫硫是導致大面積霧霾的主要原因后,不少學者和研究人員進行了的調查和論證,從不同角度確認了我們的觀點。今年9月24日,《科學與管理》發表山東科學院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勇研究員長期跟蹤研究的成果,從基于PM2.5大數據、霾和霧天數的歷史氣象數據和實驗數據,以無可爭辯的
治理霧霾污染最難的地方就在于,必須國家層面制定措施,甚至犧牲經濟指標才能改變。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文聯主席許欽松 要像森林公安一樣,賦予環保部門執法權、偵查權,讓環保執法者的權力更大一些,設立環保警察,讓他們手上有“槍”。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 多
剛剛過去的2013年讓一個詞和一種現象“深入人心”,那就是以霧霾為代表的大氣污染。近期,地方兩會陸續召開,從各地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可見,多地將治理空氣污染作為重中之重。其實在過去的一年里,各地已有很多措施抗擊霧霾,一些區域聯合防控也逐漸成為治霾共識。各地向空氣污染鐵腕宣戰,立下 “軍令狀”
珠三角大氣污染防治論壇舉行,專家認為治霾需二三十年 “近年來珠三角地區灰霾污染日益嚴重。臭氧污染、顆粒物細粒子污染、光化學煙霧污染等新的空氣污染問題已經出現。”面對珠三角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形勢,副省長林木聲有感而發。 昨日,由廣東省環保局主辦的珠三角大氣污染防治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七位國內頂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