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生物產業迅猛發展,不少企業已在生物醫藥領域中淘到了第一桶金。這一事實快速觸動了國內研發企業的心弦,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綠色通道支持下,國內生物醫藥產業正在提速,國內生物醫藥產值在醫藥總產值中的比重從2006年的7.91%升至2011年的16.1%。然而,國內生物藥仍然缺乏自主研發的產品。據行業分析報告顯示,在中國已批準上市的13類25種382個不同規格的國產基因工程藥物和基因工程疫苗產品中,只有6類9種21個規格的產品屬于原創,其余都為仿制藥。 進入新世紀后,抗腫瘤藥物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單克隆抗體靶向藥物異軍突起,也帶動了整個生物技術市場的迅猛發展。在許多化學藥物對人類疾病表現出無能為力時,生物技術藥物以其獨特的作用機制在人體內產生高效表達后,樹立了在臨床治療方面的優勢,在抗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系統缺陷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013年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發委員會RDPAC發......閱讀全文
2015年1月22日-23日,BioLink生物制藥創新與國際技術轉移峰會在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隆重召開。本屆會議由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和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聯合主辦,旨在搭建行業交流、意見融匯的平臺。生物制藥領域的資深人士、決策領袖、市場影響者近200人匯聚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昌孝編者按:新藥研發難,是行業共識。而對產業的發展而言,戰略與策略都不可或缺。這一過程的推進,既需要前瞻性地制定戰略,更需要審時度勢地調整策略。 過去的2012年,我們看到了世界醫藥巨頭們新藥研發模式的革新及其帶來的可觀收益。天津藥物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精準醫學是在基因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交叉應用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和醫療模式。它以大樣本人群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信息和表型數據為基礎,對疾病的深層次原因進行深度挖掘,精確尋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并對同種疾病的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亞分類,最終實現對疾病和患
生物制藥(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興起的,以基因重組、單克隆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制藥技術。與傳統行業類似,生物制藥產業也由研發、測試、上市銷售三個階段組成。但與傳統化學藥產業由大型藥企所壟斷不同,生物制藥領域內的創業型企業借助技術基礎不同形成的進入壁壘,異軍突起,形成了以企業
科技部28日發布《“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表示將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技術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推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產業快速崛起。 《規劃》指出,至2015年,我國生物
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癥免疫療法終于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1】默沙東免疫療法Keytruda黑色素瘤一線治療擊敗百時美Yervoy
2016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9月22日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約800位國內外生物和生命健康領域知名科學家、企業家等嘉賓和專業觀眾出席開幕式,共同商討產業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開展學術交流、政策研討和產業合作,促進國內外生物和生命健康科技與產業快速發展。 四川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于全帶來主題為
美國生物技術一年勝一年 五大領域值得期待 據醫藥經濟報報道,美國快速發展的生物產業引領著全球,而其運行軌跡很值得我們借鑒。 一年一度的美國生物技術產業年會(BIO)于今年5月在美國波士頓召開,此次BIO會議可謂盛況空前,
據醫藥經濟報報道,美國快速發展的生物產業引領著全球,而其運行軌跡很值得我們借鑒。 一年一度的美國生物技術產業年會(BIO)于今年5月在美國波士頓召開,此次BIO會議可謂盛況空前,來自全球39個國家、全美48個州的22366名專 業人士參加了本次會議,比上
近年,中國生物醫藥發展迅速,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物醫藥的發展仍存在規模化程度低、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專家和業內人士建議,政府部門應當從醫療衛生事業的高度加強頂層設計,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制藥企業應當加強重點領域的自主創新,以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贏得市場,重點可以在細分市場進行突破。
一、2006年生物產業發展呈現“四快”特征 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06年醫藥工業實現總產值5536億元,同比增長17.9%。其中,生物制品制造業實現總產值418億元,增長21.7%;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業產值448億元,增長27.42%。隨著國家對生物農業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轉基因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上周(6月7日)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議六月落幕,在這一年一度的大會中,各大制藥企業紛紛曬出自己的明星產品。 相比之下,我國的抗腫瘤藥物研發力度較弱,進口抗腫瘤藥占據國內很大一部分市場。但是國際藥業巨頭并未止步,2015年3月,全球知名藥企百時美施貴寶和國內的再鼎醫藥有限
我國對基因治療等相關的基礎研究、目標產品及管件技術的研發也非常重視。國務院曾出臺《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明確說明開發新型抗體和疫苗、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生物制品和制劑的重要性。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布局基因治療領域的相關企業持續增長,自2012年的70余家增長至目
值得期待的熱門領域 單克隆抗體藥物將繼續被看好 目前有數百個藥物正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盡管在英國發生了不幸的單抗藥物臨床試驗失敗的意外事件,但并沒有阻止或減慢各類公司在抗體藥方面的投資熱情及開發速度。
2019年3月29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征求《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 (試行) (征求意見稿)》,引起行業內眾多從業者的巨大反響。這一幕也大概出現在一個月前(2月26日),同樣由國家衛健委發布了《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兩份監管文件主要關注的焦點就是細胞治療
2017年6月30日至7月2日,第二屆“中國光谷”國際生物健康產業博覽會(下稱“生博會”)將在湖北武漢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召開。生博會是由國家衛計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別支持,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承辦的我國中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生物領域專業展會。 生博會以“創新引領、生命健康
在過去的幾年里,單抗類藥物已成為世界生物制藥領域年銷售額最大的藥物,在未來幾年內單抗藥物也將是這一領域的主力軍。單抗藥物的迅速發展加上許多"重磅炸彈"級專利藥的陸續到期,如強生的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單克隆抗體Remicade在美國和歐洲分別于2018年和2014年專利期滿,羅氏的 R
新冠病毒的主力檢驗儀器和試劑是PCR和相關試劑盒,推薦輔助設備基因測序儀和相關試劑盒,PCR、測序儀、相關試劑均屬于分子診斷。新冠肺炎的全球蔓延,將近年來火熱的分子診斷技術再推向應用的高潮。據悉,近5年來,中國的分子診斷市場每年增長率高達近30%,而2020年的增長將大大超
近年精準醫療逐漸從科學走向臨床和健康應用。精準醫學納入“十三五”;基因診斷擴大適用范圍,二代測序診斷試劑盒和腫瘤免疫治療單抗獲FDA批準;國產測序儀量產實現個人基因組進入百美元時代;基因與健康管理、保險等跨界融合;第582次香山會議商討“中國微生物組計劃(CMI)”;國內BAT,華為等IT巨頭逐
值得期待的熱門領域 單克隆抗體藥物將繼續被看好 目前有數百個藥物正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盡管在英國發生了不幸的單抗藥物臨床試驗失敗的意外事件,但并沒有阻止或減慢各類公司在抗體藥方面的
近期生物藥領域風起云涌,Venclexta、Atezolizumab等多個新型靶向藥物取得突破性進展。這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技術創新對于生物藥開發的重要性。筆者在近期參加一些抗體/精準醫療峰會時發現產業界和市場都在關注著靶向藥物、特別是抗體藥方向的新型藥物種類。因此我們撰寫了《抗體藥物?遇見未來
2013年12月5日,由梅特勒-托利多贊助的2013藥物研發研討會在杭州圓滿召開。此次研討會以“藥品質量控制與工藝優化”為主題,來自知名制藥公司、API原料藥生產廠家、合同生產組織(CMO)、醫藥科研機構從事藥品生產、工藝優化、質量控制和實驗室管理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
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內的上市藥企加入抗腫瘤藥物等創新藥物的研發。A股上市公司中,恒瑞醫藥、益佰制藥、長生生物、科倫藥業、石藥集團、貝達藥業等多家上市公司在腫瘤領域有所布局,與“抗癌”概念相關的公司接近60家。 由于癌癥兇如猛獸,所以各方人士正不遺余力地推動中國抗癌藥物的研發。 記者梳理后發現,
2012年12月29日,國務院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全文如下 [國務院關于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2〕6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2
創新藥物的研發,是使我國由醫藥大國走向醫藥強國的必由之路。國家無論是“863計劃”、“973計劃”、還是今天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都對新藥研發寄予了厚望并給予了多方面的鼓勵支持,國內藥企亦不負眾望,共同肩負起新藥創制的重任。經多年厚積薄發,一個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產品誕生并成功上市,“中國
近年來,精準醫療概念在醫療領域備受資本青睞,越來越多資本、企業進入該領域進行發展。在市場層面,整個精準醫療市場規模正在以不斷提升的速度逐年擴大;在技術、學術層面,精準醫療也正走在從單基因的個別熱點檢測向多基因、全基因范圍的平臺檢測的路上。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全球精準醫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兒去?這一終極哲學命題,有多種不同的解答視角。從基因角度給出的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近一段時間,有關基因領域的新聞將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癌癥的靶向治療等原本屬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話題,一下子變成了公眾話題。人們對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長相、身高、
編者按: 2014年12月23日,對100多人的微小企業深圳微芯生物公司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原創抗癌新藥西達本胺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上市,并且它還創造了多項歷史記錄,成為中國首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專利使用的原創新藥。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藥物研究所劉昌孝認為,這是我國醫藥行業的
目前,全球新藥發展格局基本穩定,上市數量上升,世界腫瘤和罕見病藥物研發的重點地位不變,世界仿制藥發展地位不動搖。生物技術藥物研發繼續開拓治療需求,以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為代表的免疫治療更加火熱。預計2018年各國產業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全球生物制藥并購重組出現新的發展格局。圖片
日前,羅氏診斷宣布其KRAS基因突變檢測已獲中國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批準上市。該檢測通過對KRAS基因突變狀態的識別,幫助醫生選擇適合患者基因特質的治療方案,為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靶向治療提供依據,推進個體化醫療。 目前,國內企業也紛紛推進個體化醫療向臨床應用的發展。業內人士指出,個體化醫療已經成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