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閃爍”為早期星系形成提供新見解
最新一期《自然》發表的研究稱,在宇宙約6億年時形成的小質量星系“螢火蟲閃爍”的詳細觀測,能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見解。該研究結果基于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的數據,增進了人們對銀河系演化的理解。“螢火蟲閃爍”星系誕生于宇宙生命最初的6億年。圖片來源: NASA/ESA等人們能探測到的最遙遠星系,來自宇宙只有當前年齡約5%的時候。不過,這些星系的質量只有銀河系的約萬分之一,這么小的質量也使它們很難被觀測到。“螢火蟲閃爍”最早由哈勃空間望遠鏡發現,但美國韋爾斯利學院團隊報道了JWST觀測到的新細節,帶來了對該星系形成過程的新認知。利用光譜學和引力透鏡(大質量前景天體讓來自遙遠距離的光線發生彎曲的現象),該星系的紅移值據估為8.3,誕生于宇宙生命最初的6億年。團隊還觀測到了兩個相鄰星系,并命名為“螢火蟲的好友”和“螢火蟲的新好友”。這兩個星系分別距離“螢火蟲閃爍”6000光年和4萬光年,比當前的銀河系要小。據推斷,“螢火蟲閃......閱讀全文
“遲暮”星系團中有“旺年”星系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一個“垂垂老矣”的星系團中含有“正值旺年”的星系,此景令科學家頗為迷惑。但一組國際天文學家在對這個可能是宇宙中最悠遠、最古老的星系團進行觀察分析后,驚奇發現該遠古的星系團居然仍在積極扮演一個“造星工廠”的角色。 此前人類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它們
無暗物質星系或顛覆傳統星系形成理論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日報道,荷蘭科學家或許發現了一種沒有暗物質的星系。而現有星系形成理論認為,暗物質是星系形成的關鍵。最新研究如獲得證實,將顛覆目前有關星系形成的基本理論。 該星系名為AGC114905,是一個超漫射星系(UDG)——這些星系很暗,大小與銀河系差不多,但其恒星數量是銀河系的10
無暗物質星系或顛覆傳統星系形成理論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日報道,荷蘭科學家或許發現了一種沒有暗物質的星系。而現有星系形成理論認為,暗物質是星系形成的關鍵。最新研究如獲得證實,將顛覆目前有關星系形成的基本理論。 該星系名為AGC114905,是一個超漫射星系(UDG)——這些星系很暗,大小與銀河系差不多,但其恒星數量是銀河系的10
8000萬光年外星爆星系產生劇烈星系颶風
?? 這張最新的可見光波段圖像,使用了位于智利的拉西拉天文臺MPG/ESO 2.2米望遠鏡及其廣角成像儀,圖中NGC4666位于正中心。這是一個星爆星系,距離地球約8000萬光年,在其內部存在密集的恒星誕生區。星爆星系一般被認為是由星系間引力相互作用造成,包括圖中左下方可見的NGC4
國際研究團隊在綠豌豆星系中發現特殊星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40.shtm近日,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的樣本,在近1550例綠豌豆星系中發現了5例具有雙峰窄線的特殊星系,并分析這類特殊天體可能起源于活動星系核的合并。相關研究成果
科學家證明兩個“黑洞”星系實為雙星系統
近日,科學家證明此前所發現的“獨角獸”(Unicorn)和“長頸鹿”(Giraffe)兩個存在“黑洞”的星系實際上都是雙星系統,這意味著前述兩個“黑洞”的真身為恒星。相關發現刊登于《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NRAS)。 2021年初,俄亥俄州立大學天文學家Tharindu Jayasinghe和同
星系間相互作用對星系結構形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吳許芬與教授孔旭合作的“星系間相互作用對星系結構形成的數值計算研究”取得新進展。該項目數值計算了盤狀星系與矮星系通過偏心碰撞產生星系外環結構,分析了盤狀星系的核球-盤質量比(英文縮寫B/D)對星系外環結構的影響,發現B/D值越小的盤星系,碰撞后形成的外環結構越強。8月30日
《自然》:黑洞颶風橫掃星系
天文學家第一次觀察到由一個特大質量黑洞形成的巨大風暴。迄今為止,這一理論上的猛烈旋風伴隨著巨大的能量,以至于影響了周圍星系的形狀。這一發現將為研究早期宇宙的進化提供新的視點。 ? 天文學家觀測到由一個特大質量黑洞形成的遍及整個星系的風暴。(圖片提供:NASA/CXC/CfA/INAF/Ris
星系像塊巧克力碎餅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牽頭的科研團隊提出了一個新的、定量的星系結構模型,將類似銀河系的一般盤狀星系的幾何結構描繪成一塊“巧克力碎餅干”(Chocolate Chips Cookie)——星系中的老年恒星及其間的彌散星系介質構成了“餅干”的主要成分,而呈團塊狀分布的恒星形成區域則構成了顏色較暗
綠星系光譜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鄭振亞帶領的早期宇宙與高紅移星系團組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等國內外研究單位,基于目前最大的綠豌豆(Green Pea,GP)星系光譜搜尋樣本,在近1550例綠豌豆星系中發現了5例具有雙峰窄線的
矮星系鄰居存有機分子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圖片來源:ESO/S. Guisard/Wikimedia Commons 研究臨近一個矮星系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大量的有機分子,這表明生命的基本化學構建模塊可以在比太陽系更原始的地方形成。 由碳和氧、氫等其他元素組成的復雜有機分子在銀河系中非常普遍,但并
“螢光”閃爍揭示早期星系形成
美國科學家基于韋布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發現在宇宙約6億年時形成的小質量星系——“螢火蟲閃爍”的詳細觀測數據,有助于為早期星系形成提供新知,增進人們對銀河系演化的理解。相關研究12月12日發表于《自然》。我們能探測到的最遙遠的星系來自宇宙只有當前年齡約5%的時候。不過,這些星系的質量只有銀河系的約萬
研究發現早期宇宙原星系團外圍極端星暴星系聚集的證據
星系團是檢驗星系形成和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理論的獨特實驗室,其大質量成員星系的主體星族形成于近百億年前的高紅移(z>2)原星系團(protoclusters)。星系團在形成過程中不斷從宇宙網中吸積物質,理論預期在星系團外圍過渡區域會形成激波,有效增強氣體聚集甚至星系并合,從而觸發大規模的星暴活動。找到
60億年前本星系群中可能發生過星系主并合事件
60億年前在本星系群中是否發生過星系主并合事件?通過中法“起源”天文聯合實驗室,由法國巴黎天文臺,法國科學院(CNRS)和中國國家天文臺6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數值模擬研究表明了這個可能性存在。他們發現我們的鄰居星系仙女座星系(M31),以及麥哲倫云可能形成于這次并合事件。這項研究
衛星系統將加速地震預警
地震波的痕跡記錄了地震的震級——衛星能夠更快、更精確地得出這些數據。? 日前,美國宇航局(NASA)和一個名為“READI網絡”的大學聯盟開始測試一個基于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數據的地震警報系統。據《自然》雜志網站報道,相關科學家指出,該系統能夠幫助日本政府將發布精確地震預警的時間比201
彗星炙熱烙印揭秘星系形成機制
人們曾經假設,彗星是由冰——太陽系中未曾改變的遺跡——構成的。因此當科學家在去年開始研究由彗星返回的第一個樣本時,他們無不大吃一驚。這顆彗星所攜帶的礦物質竟然要在1400攝氏度的高溫下才能夠形成,這意味著這些礦物質一定來自于太陽附近。一個新的計算機模型模擬了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而這一發現將可能改
雙星系統內部演繹天文奇觀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近日報道,沃里克大學和謝菲爾德大學的天文學家通過一臺名為ULTRACAM的天文攝影機,發現了一個行為異常的星級系統,而整個系統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斯諾克臺球案。相關論文刊登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雙星系統不是只有兩顆星,而是由兩顆恒星組成的星級系統。這
肺結節“星系征”鈣化病例分析
女,34歲,干咳和低熱持續6個月。胸片顯示雙側肺門淋巴結腫大,右肺中葉斑片狀陰影,伴雙側下葉結節狀陰影(圖1A)。胸部對比增強高分辨率CT(HRCT)顯示,雙側肺門及隆突下淋巴結腫大。右上肺窗顯示,邊緣不規則的大結節周圍被許多小結節包繞,提示星系征(‘galaxy’ sign)(圖1B)。此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星系
日前,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可能是迄今觀測到的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這一星系是在標志著宇宙起源的大爆炸事件發生后不久形成的,或由第一代新星構成。 據路透社報道,研究人員7日稱,這個名為HD1的星系可追溯到138億年前大爆炸之后的3億年出頭。他們還說,觀測結果表明,HD1形成恒星的速度驚人,每年可能新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中心的“怪獸”
日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們使用歐洲空天局的XMM-Newton和美國宇航局的NuSTAR太空望遠鏡觀察到了一個黑洞背后的光線。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直接觀察到來自黑洞背后的光,或許將讓我們對黑洞的了解更上一層樓。黑洞是宇宙中最“不可思議的天體”之一,自發現以來,就是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們研究的焦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中心的“怪獸”
日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們使用歐洲空天局的XMM-Newton和美國宇航局的NuSTAR太空望遠鏡觀察到了一個黑洞背后的光線。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直接觀察到來自黑洞背后的光,或許將讓我們對黑洞的了解更上一層樓。黑洞是宇宙中最“不可思議的天體”之一,自發現以來,就是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們研究
小星系“郊區”也有大質量黑洞
眾所周知,像銀河系這樣的大星系中央存在大質量黑洞。據英國《科學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最近對數千個小星系進行了調查,結果在小星系的“郊區”,也發現了數十個大質量黑洞“候選者”。這一最新研究有助于天文學家揭示更大星系中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形成的奧秘。 迄今觀測到的幾乎所有大質量星系中央,都
磁性大質量恒星“現身”麥哲倫星系
科技日報北京6月6日電?(記者劉霞)德國科學家首次在鄰近銀河系的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內的3顆大質量熱恒星中探測到磁場。盡管此前科學家也在銀河系發現過磁性大質量恒星,但在麥哲倫星系中發現此類恒星尤其重要,因為這些星系內存在大量年輕的大質量恒星。這一發現為研究活躍恒星形成過程,以及恒星質量上限提供
古老星系形成新線索找到了
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核球結構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一過程與當今宇宙巨型橢圓星系演化聯系示意圖。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袁一雪宇宙浩瀚無垠,存在許多星系。有的星系具有明顯的螺旋臂結構,看起來像一個旋轉的圓盤,充滿了年輕的恒星和氣體,被稱為旋渦星系,比如人類所在的銀河系;有的星系中央則有一個龐大而明亮的核球,由大量
上海天文臺等首次探測到本星系群以外星系的蠶食事件
近日,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星團和銀河系結構課題組博士后Sakurako Okamoto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發現了一次星系蠶食事件——離我們最近的星系之一M81正在逐步吞噬兩個相鄰的更小星系,這也是第一次探測到本星系群之外的星系蠶食事件,表明了星系尺度上的等級成團模型。目前該工作已經發表在國際核心
中法合作揭示仙女座星系成因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22日發表公報說,該機構與巴黎天文臺以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用數字模擬技術對本星系群的仙女座星系和麥哲倫星云成因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仙女座星系很可能由兩個星系在數十億年前發生劇烈撞擊后形成。 公報說,本星系群包括40多個星系,其中最大的兩個成員星系就
獨特雙星系統解開脈動恒星之謎
北京時間11月25日消息,天文學上精確測定恒星和星系的距離長期以來一直是讓天文學家們困擾的難題,除去三角視差等經典方法,有一類特殊的天體,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量天尺”。這就是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和太陽不同,造父變星會按照一定的周期規律性地變亮再變暗,周
星系形成與演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康熙,博士生王亮所在的中徳馬普青年伙伴小組和德國馬普天文所Andrea Maccio’率領的團組在星系形成的流體數值模擬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系列文章(7篇論文)相繼被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
重元素多星系也有伽馬射線爆發
日本研究人員在21日的美國專業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文章指出,在重元素含量高的星系中,也會發生伽馬射線爆發。 而此前人們一直認為,伽馬射線爆發是伴隨著重元素含量很少的大質量恒星發生超新星爆發而出現的現象。 來自日本京都大學、國立天文臺、東京工業大學等機構的
哈勃拍到強烈宇宙風撕裂星系對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道,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一組星系分解圖像,這組圖像顯示強烈快速的宇宙風能夠分解一對星系,扭曲它們的外形,并阻止星系內恒星的形成。據悉,這組圖像是在宇航員進行維修哈勃太空望遠鏡之前拍攝的,經過天文學家的分析后才于近期公布。 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室女座星系簇中的NGC 4522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