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 “科學前沿的重要問題往往都是世界性難題,既要靠智力,也要靠專心。”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和他的團隊正是用足4年時間,解決了一世界性難題。 3月15日,《科學》雜志在線發文,宣布薛其坤院士領銜的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該領域一項世界級重要科學突破。 “在國外感覺不踏實,買家具都不想買好的”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稱為“有可能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后一個重要成員”,屬物理學的熱門前沿問題。這一量子現象對實驗材料有著極其苛刻的條件,讓很多國家的科學家敗下陣來。然而一支來自中國本土的科研團隊卻脫穎而出。 50歲的薛其坤是享有國際名望的實驗物理學家,迄今為止發表350余篇專業論文,包括5篇《科學》、9篇《自然》子刊、31篇《物理評論快報》,被引用6900余次。 讓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印象深......閱讀全文
未來的世界,是科技在改變生活;未來的中國,科技在重塑增長。2017年伊始,網易科技聯合“未來論壇”推出“十大頂尖科學家預言未來”系列策劃,獨家專訪了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近十大領域最頂尖的華人科學家,傾聽他們對未來的預言。在這些預言的背后,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深厚學識,發出對人類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他是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和全國創新爭先獎的得主,也是許多學子敬仰的“先生”;他帶領團隊在世界范圍內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載譽卻不滿足,如今銳意再出發……從沂蒙山區走出來的他,個子不高、鄉音濃濃,樸實而風趣。他就是國際著名實驗物理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
納米這一度量單位進入了科學和技術領域,產生了納米技術。無論是一種變革還是進步,納米技術被認為是本世紀最核心的技術之一。事實上,納米技術遠不止尺寸的更加細微,它幾乎是一個可以無限多樣的新基礎領域,涵蓋自然科學、數學、醫學和工程學等。 6月26日,記者有幸在中國科技館“科學講壇”上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揭曉。由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因成功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天道酬勤。”接受記者采訪時,薛其坤用一口山東味的普通話吐露這一樸實的心聲。這也是該團隊多年來追夢電子“高速公路”
50歲這年,攻克量子世界制高點的重大發現,讓院士薛其坤名聲在外。時隔半年,又有好消息傳來,在首批公布的“萬人計劃”6名杰出人才中,薛其坤名列其中。成功的滋味大抵如此。可面對紛至沓來的鮮花和掌聲,這位總是在和時間賽跑的科學家卻謙和一笑:“基礎科學研究的道路艱苦又漫長。要想解開‘錢學森之問’,我們還
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 “建立新的科學理論、發現新的科學效應和科學規律是基礎研究‘皇冠上的明珠’。”薛其
9月10日,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獎勵大會召開,共有11位個人和154項成果獲獎。 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杰出青年中關村獎、國際合作中關村獎。薛其坤和胡偉武2人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文再文、江穎、郭玉國、衛彥、徐燁烽、陳鵬
這是“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諾獎級的科研成果”。2013年3月15日凌晨,當美國《科學》雜志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首次從實驗上獨立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報告時,有科學家這樣評價此次發現的重大意義。這時,一個名字也迅速為人熟知,他就是帶領科研團隊取得這項重大發現成果的科學家—
110多年來,約1/3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給了那些在發展科學儀器或測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國楨說:“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發技術,就掌握了科技發展的主動權。” 今年年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科研團
110多年來,約1/3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給了那些在發展科學儀器或測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國楨說:“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發技術,就掌握了科技發展的主動權。” 今年年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這一重要發現
幾天來,發現引力波的熱度還在持續,除了對成果本身的關注和討論,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的參與也使得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高水平科研合作的話題成為科技界與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在此次合作中,清華大學團隊有何收獲?我們如何更好地參與到重大科技項目的國際合作中?從參與者到主導者,我們還要邁過哪些坎兒? 重大科
始終堅持“新制度建設、老制度修訂”的原則,是基金委近年來可圈可點的成績之一。只有這樣,才能在基金項目申請、評審、管理的各個環節都有章可循,讓評審專家和項目執行人都有規可遵。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老朋友”。大概從十五、六年前開始,他就以評審專家的身份,
上圖 七位女性獲獎者和何梁何利基金募捐人梁潔華(右三)合影留念。 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我國52名科技工作者獲得獎勵,其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趙忠賢和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榮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陳恕行等36人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李勁松等14人獲“科
08年中科院院長獎、導師獎、優博論文及各類獎學金揭曉 根據中科院人教局科發人教字〔2008〕192號、194號和26號文件通知,2008年中科院各類獎學金、獎教金和優博論文經各單位評審推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初評,最后中科院人教局組織終審,現結果已全部揭曉。獲獎名單如下: 一、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百
明天,堪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即將揭曉。哪些人可能得到這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呢? 知社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最有希望的幾位科學家,和他們閃耀中國的科研成果。坊間傳言其中更有今年諾貝爾獎提名工作。 未來科學大獎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設立“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兩個獎項
2月14日,科技部網站公布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目錄,具體如下: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目錄 二等獎序號編號項目名稱主要完成人推薦單位1Z-101-2-01流體力學與量子力學方程組的若干研究張 平(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江 松(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
研究和理解固體表面上原子或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是表面物理領域的基本科學問題之一,由此控制它們的自組裝結構對發展納米器件具有重要的意義。吸附在固體表面的原子或分子可以通過襯底的電子散射或者彈性扭曲而發生間接相互作用,這種襯底調制的長程原子或分子間相互作用在原子和分子自組裝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之前的實驗
9月19日下午,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北京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分別榮獲“物質科學獎”和“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 據了解,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發起,旨在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
11月17日下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現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4位科學家獲頒2019未來科學大獎。讓中國科學站在世界舞臺中央 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當天下午如期舉行。未來論壇理事會輪值主席張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代表楊培東分別致辭,頒獎典禮正
凌晨兩三點鐘,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研究員王楠林和同事陳根富、雒建林匆匆走出D樓的大門,各自回家休息。 三四個小時后,他們又回到實驗室繼續工作。 2008年3月,鐵基超導研究競爭全面鋪開,王楠林和他的同事經常要過著這樣的生活:在實驗室工作到凌晨,回家沖個澡,休息幾個小
當前創新驅動已成國策,面向科學前沿開展原始創新,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研方向,已經成為我國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一個又一個基礎科學前沿披荊斬棘、屢獲佳績:量子通信、鐵基超導、中微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干細胞、納米……一個個原始創新成果,為中國科研步入新原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首次探測到雙粲重子;實驗發現三重簡并費米子;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研發出基于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利用量子相變確定性制備出多粒子糾纏態;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最近,《科學》發表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實驗室馬旭村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物理系薛其坤研究組合作,在鐵基超導體FeSe電子配對對稱性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Science雜志上刊登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鐵基超導體是繼銅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0日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與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偉武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此外,共有154項成果分別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 據介紹,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旨在獎勵在科學研
2019年9月7日,9月7日消息,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于9月7日在北京公布2019年獲獎名單,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四位頂級科學家獲獎。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獲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貽芳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陸錦標(Kam-Biu Luk
昨天,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在這場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中,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獲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兩人均已年過八旬,都出生于江蘇,且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本次大會上,北京主持完成的69項成果獲
2011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京揭曉。現將2011年度入選項目名單予以介紹。 一、正調控水稻種子大小、粒重和產量的GS5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 主持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主持人:何予卿 經過近10年的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
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于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志上。該成果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