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測序技術應用于癌癥無創診斷
2013年12月10日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謝曉亮、白凡課題組與北大腫瘤醫院王潔團隊合作的研究結果。在題為“Reproducible copy number variation patterns among singl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基因測序手段首次報道了對于癌癥病人單個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的全基因組、外顯子組測序結果,此項研究對于揭示癌癥轉移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為無創癌癥診斷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腫瘤的轉移是導致癌癥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早在1896年,澳大利亞籍醫生Ashworth 首次在癌癥病人血液樣品中......閱讀全文
腫瘤研究,從認識腫瘤細胞開始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圍繞著腫瘤動物模型的構建,為大家介紹了腫瘤研究中各種實用動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相信大家應該收獲頗多。動物水平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更接近臨床的數據分析,與此同時,腫瘤細胞的實驗研究也同樣重要,它是腫瘤研究的初級階段,可以更加快捷地提供在體外水平的研究結果。本期我們就開啟腫瘤細胞學新
循環腫瘤細胞的臨床研究
藥物靶向治療靶點開發 國外很多大的藥廠都投入巨資開發腫瘤新藥,在開發的過程中不僅把實體腫瘤作為靶向治療的一個靶標,同時也認識到可以把CTC作為藥物治療的對象。 指導個體化治療 個體化治療指的是針對每一個不同的腫瘤病人,醫生開出不同的治療方案。在臨床診療過程中,一般都是醫生根據臨床診治標準及
腫瘤干細胞研究取得進展
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腫瘤細胞具有高度異質性(Heterogeneity)和可塑性(Plasticity)。腫瘤中的一小群具有無限增殖潛能的、能重建腫瘤發生的細胞被稱作腫瘤干細胞(Cancer stem cell),又稱腫瘤起始細胞(Tumour initiatin
哈工大這項研究,“瞄準”腫瘤細胞!
近日,哈工大生命學院胡穎教授研究團隊在腫瘤細胞內質網鈣穩態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內容以研究論文的形式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論文題目為《iASPP通過抑制Gp78介導的TMCO1降解維持Ca2+穩態促進腫瘤生長和耐藥》(iASPPsuppressesGp78-media
哈工大這項研究,“瞄準”腫瘤細胞!
近日,我校生命學院胡穎教授研究團隊在腫瘤細胞內質網鈣穩態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內容以研究論文的形式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論文題目為《iASPP通過抑制Gp78介導的TMCO1降解維持Ca2+穩態促進腫瘤生長和耐藥》(iASPP suppresses Gp78-medi
中法合作進行腫瘤干細胞研究
2007年9月14日,法國最大的制藥企業賽諾非-安萬特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血液病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研究癌癥干細胞。兩個機構將合作分離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干細胞,研發特異的單克隆抗體,從而發發白血病新的療法。 塞諾費此舉進一步反映了我國藥物市場的重要性,預計到2010年,我國藥物銷售額將從2
研究揭示腫瘤細胞抗藥新機理
癌癥患者接受化學療法時產生抗藥性,影響療效。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這源于化療藥物損壞惡性腫瘤周圍正常細胞,大量生成一種蛋白質,促進癌細胞生長并產生抗藥性。 這項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提高化療效果,延長癌癥患者生命。 生蛋白質 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成員彼得S?納爾遜率領
最新腫瘤研究:合成免疫細胞組庫可殺傷不同腫瘤
海軍軍醫大學胡適、雷長海課題組采用合成生物學細胞重編程方法,建立了能夠識別多樣性未知抗原的合成免疫細胞組庫。該組庫由多克隆免疫細胞組成,攜帶有大容量嵌合抗原受體信息,可以識別超過106種抗原。 作為一種激發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依賴機體自身免疫力控制、清除腫瘤的治療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在調節抗腫瘤免疫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85.shtm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普外科教授李國新/鄧海軍團隊首次揭示跨膜4域A亞家族成員4A(Membrane Spanning 4-Domains A4A,MS4A4A)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在
循環腫瘤細胞臨床研究進展分析
△腫瘤細胞的逃逸機制循環腫瘤細胞(CTC)是從原發性腫瘤部位“逃逸”到循環系統中,并隨著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定居”到其他組織部位的細胞。“定居”的CTC可以在遠端器官中增殖,侵蝕正常組織。CTC可以認為是癌癥組織在人體內散播的“癌癥種子”,這些“種子”的生根發芽引起的癌癥轉移是導至絕大多數與癌癥相關
2016年腫瘤干細胞重磅研究進展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腫瘤增殖細胞核抗原的研究介紹
腫瘤細胞具有旺盛的增殖活性,而PCNA可作為評價細胞增殖狀態的指標。因此,國內外在許多腫瘤中進行了PCNA的研究,涉及PCNA與腫瘤發生發展[5,6]、分級[1,7~10]、分期[1,10]、放療敏感性[11,12]、預后[1,7,8,10,13~20]、復發和轉移[1,21]、死亡原因[20]
日本研究人員成功消滅腫瘤干細胞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對腫瘤干細胞進行基因操作可以使化療藥物更易發揮作用,殺死癌細胞。這一發現或促進開發出根治癌癥的治療方法。 腫瘤干細胞被認為在體內處于幾乎不增殖的“休眠狀態”。化療藥物雖能遏制腫瘤細胞增殖,但對干細胞卻難以發揮作用。即使化療后腫瘤看起來已經消失,但只要殘留少量
日研究人員成功消滅腫瘤干細胞
新華社東京3月19日電: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對腫瘤干細胞進行基因操作可以使化療藥物更易發揮作用,殺死癌細胞。這一發現或促進開發出根治癌癥的治療方法。 腫瘤干細胞被認為在體內處于幾乎不增殖的“休眠狀態”。化療藥物雖能遏制腫瘤細胞增殖,但對干細胞卻難以發揮作用。即使化療后腫瘤看起來
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研究獲進展
P-糖蛋白(P-gp/ABCB1)是一類典型的多藥耐藥轉運蛋白,可識別和促進腫瘤細胞的藥物外排,限制了藥物的療效。先前眼發現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110α和110β亞單位是抑制P-gp介導的腫瘤多藥耐藥的新靶點;BAY-1082439作為PI3K 110α和110β亞單位的特異性抑制
循環腫瘤細胞研究及分選新方法
目前我們進行循環腫瘤細胞研究時候,很難精確的分離提取所需腫瘤細胞,并且做定量的分析,我們迫切需要一臺高端的自動化的循環腫瘤細胞(CTC)分選設備,在待測物無交叉污染的情況下來輕松精準地完成分揀/分離循環腫瘤細胞(CTC),滿足目前和將來的對于癌癥預篩查和癌癥治療效果輔助判斷廣泛需求。On-chip無
研究揭示補體調控腫瘤B細胞雙向作用機制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研究員蘇士成團隊發現了補體調控腫瘤B細胞雙向作用的機制,深入挖掘了腫瘤相關B細胞的表型、功能及形成機制,為判斷化療誘導的抗腫瘤免疫及患者的療效預后提供了有應用前景的標志物。相關研究3月5日在線發表于《細胞》。 B細胞是腫瘤免疫中的重要一環,既往有研究發現,B細胞能夠促進腫
PNAS:美研究找到“餓死”腫瘤細胞新方法
假如沒有谷氨酰胺,腫瘤細胞就會因無法吸收葡萄糖而“短路”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如果限制體內一種名為谷氨酰胺的氨基酸的含量水平,就可以使腫瘤細胞無法正常吸收葡萄糖,從而抑制它的生長。 美國猶他大學研究人員8月20日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介紹說,醫學界早已知道,與
腫瘤干細胞的種類和相關微環境研究
1、癌癥干細胞癌癥干細胞不被視為腫瘤起始細胞,具有無限的自我更新、分化、增殖和腫瘤形成能力,是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根本原因。單克隆抗體的出現和細胞純化技術的發展為癌癥干細胞研究奠定了技術基礎。Bonnet等人首次分離出與正常干細胞相似的白血病干細胞。體外培養和動物實驗證明它們具有連續形成腫瘤的能力。類似
研究揭示細胞焦亡的抗腫瘤免疫功能
3月11日,北大化院應用化學系劉志博研究團隊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團隊共同于《自然》雜志在線刊文,揭示少部分的腫瘤細胞發生焦亡,就足以有效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進而激活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該發現為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Gasdermin家族蛋白也成為潛在的腫瘤免疫治
Cell:腫瘤浸潤性T細胞研究進展
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指的是從腫瘤組織中分離出的浸潤淋巴細胞。?1986年,Rosenberg研究組首先報道了TIL細胞。TIL細胞表型具有異質性。一般來說,在TIL中,絕大多數細胞是CD3陽性的。在不同腫瘤來源的TIL細胞中,CD
腫瘤干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8期)
惡性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之一。對于多數惡性腫瘤患者而言,可采用化療、放射療法及生物免疫治療等方法來殺死大部分腫瘤細胞,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治愈腫瘤。 腫瘤干細胞(Cancer Stem Cell,CSC),也被稱作癌干細胞,或癌癥干細胞,是指腫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產生異質性腫瘤細胞的
健康所等研究揭示腫瘤基質干細胞促進原位腫瘤生長的機制
1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志子刊《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作為腫瘤基質重要組成部分的腫瘤基質干細胞促進原位腫瘤生長的機制,為目前臨床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 間充質干
我國腫瘤干細胞與惡性腫瘤發生發展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惡性腫瘤是威脅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發病原因、遺傳影響、早期診斷、有效治療等問題一直是各國醫學專家研究的熱點。第三軍醫大學卞修武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973計劃項目“腫瘤干細胞在惡性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及機理研究”自立項以來,成果喜人。該項目從腫瘤干細胞研究的角度,以腦膠質瘤、肝癌等為主攻方向,
新研究發現脂肪細胞為腫瘤供能的機制
新華社華盛頓4月9日電 美國《癌細胞》雜志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解釋了脂肪組織如何為腫瘤提供能量。這為醫學界研發新的抗癌療法提供了可能。 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脂肪細胞中一種名為p62的蛋白質失活,會抑制一種叫
研究發現LET射線照射使腫瘤細胞發生自噬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醫學物理研究室科研人員發現,當腫瘤細胞受高線性能量轉移(LET)射線照射時會發生自噬,細胞自噬水平隨射線LET的升高而增加,并且與細胞的輻射敏感性呈負相關。該成果發表于《科學報告》。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員李強介紹,細胞自噬是細胞內物
研究顯示新型藥物遞送系統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
有效的癌癥治療通常需要聯合有效的藥物遞送系統來協同抑制多耐藥性腫瘤組織,開發可增強藥物負荷和遞送效率的多功能納米藥物遞送系統是目前是納米技術發展的重要挑戰之一。然而,這種聯合使用比單一藥物用藥更難以實現,能需要多種方法來有效遞送抗癌藥物。除了穩定和可生物降解之外,用于此類療法的載體必須與疏水性和
訪李治中-開辟腫瘤干細胞研究新領域
杜克大學分子癌癥生物系博士研究生李治中在《Cancer Cell》發表了一篇封面文章,首次解析了腫瘤干細胞在缺氧條件下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新分子。 記者帶著對這一課題的疑問采訪了李治中博士。 記者:您所在的研究小組花了多長時間研究這個課題?得出什么樣重要的結論
新研究發現脂肪細胞為腫瘤供能的機制
新華社華盛頓4月9日電 美國《癌細胞》雜志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解釋了脂肪組織如何為腫瘤提供能量。這為醫學界研發新的抗癌療法提供了可能。 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脂肪細胞中一種名為p62的蛋白質失活,會抑制一種叫
Nature-Medicine:三維細胞培養助力腫瘤研究
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主要致死病因之一,而對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已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研究的重點。學術期刊Nature Medicine不久前刊登了文獻介紹使用三維細胞培養技術從胰腺癌癥病人組織中擴增和培養原代癌細胞類器官的成果。該項技術使得研究者有望直接使用病人的組織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快速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