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3月19日電: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對腫瘤干細胞進行基因操作可以使化療藥物更易發揮作用,殺死癌細胞。這一發現或促進開發出根治癌癥的治療方法。 腫瘤干細胞被認為在體內處于幾乎不增殖的“休眠狀態”。化療藥物雖能遏制腫瘤細胞增殖,但對干細胞卻難以發揮作用。即使化療后腫瘤看起來已經消失,但只要殘留少量干細胞,就會導致癌癥復發和轉移。 日本九州大學教授中山敬一率領的研究小組發現,腫瘤干細胞中一種名為“Fbxw7”蛋白質能夠遏制細胞分裂。他們對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實驗鼠進行基因操作,使腫瘤干細胞無法再制造這種蛋白質。此后,研究人員讓實驗鼠服用化療藥物“格列衛”,35天后不再給藥。 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患白血病的實驗鼠60天后會有90%的復發率,而不能制造“Fbxw7”蛋白質的實驗鼠復發率只有20%左右。研究小組判斷腫瘤干細胞已經死亡。 中山敬一說:“如果開發出阻礙這種蛋白質發生作用的藥物,......閱讀全文
Robert Weinberg是當今世界最有名的癌癥生物學家之一,他在區分標志癌癥發展的基因方面曾做出先驅工作。他見證過來來往往各種癌癥療法帶來的希望。“無論好壞,我在這個領域已經工作了40年。但我們過去做過的許多工作已經在臨床上被證明是沒有用的。”如今邁入古稀之年,已是72歲高齡的他重新恢復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2018年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腸道微生物組竟能控制肝臟中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doi:10.1126/science.aan5931; doi:10.1126/science.aat8289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癌癥的發生很復雜,而且往往是由于多種因素互相作用而引起的,然而有時候癌癥的發生或擴散往往需要幫手來幫忙,那么到底有那些因素會成為癌癥的“幫兇”來幫助癌癥發展呢?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相關的研究報告,分享給各位!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癌癥都有哪些“幫兇”! 【1】兩項研究揭示骨髓源性免
【1】JCI: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有效抑制癌癥進展轉移的新型靶向療法 doi:10.1172/JCI93172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Wistar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線粒體蛋白Synt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
免疫治療已成為癌癥精準醫療中的一大熱點,并已逐步發展成為繼手術、化療和放療后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模式。2019年,腫瘤免疫治療有突破有進展。值此新年之際,轉化醫學網整理了今年熱門的免疫治療研究文章,共有12篇。 01 Treg細胞重編程改善免疫治療 Mauro Di Pilato,et al.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基因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mainnews.net 【1】兩種基因療法或有望治愈罕見遺傳病 doi:10.1172/jci.insight.130260 doi:10.1073/pnas.1906182116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各領域年度“十大”排名已于近日陸續出爐,醫學領域“十大”突破也深入人心。涵蓋了生命基礎研究、艾滋病與癌癥治療突破、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青少年健康等多方面公眾關心的熱點。1.“垃圾DNA”才是掌控者 人體基因組中98%是沒有編碼的基因,以往它們被當作無用的“垃圾”。
通過利用機體自身的免疫細胞來開發的特定抗癌療法如今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諸如此類免疫療法能夠讓惡性階段血液癌癥或實體瘤患者產生持久的抗癌反應,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產生反應,對于很多種癌癥而言,腫瘤中細胞毒性T細胞(殺滅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的存在往往與個體的抗癌反應和生存直接相關,但卻并不能預測患者
通過利用機體自身的免疫細胞來開發的特定抗癌療法如今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諸如此類免疫療法能夠讓惡性階段血液癌癥或實體瘤患者產生持久的抗癌反應,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產生反應,對于很多種癌癥而言,腫瘤中細胞毒性T細胞(殺滅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的存在往往與個體的抗癌反應和生存直接相關,但卻并不能預測患者
科學家們不僅在突破原有科學理論的禁錮,而且也在不遺余力的探索著未知世界,2015年他們獲得了許多首次發現,值得一提: TOP 10 美國發現近30年首個新型抗生素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近30年來第一種新型抗生素,其可以殺死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等多種致命病原體。科學家認為,隨著人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靶向癌癥療法是通過阻斷單一致癌信號通路來發揮作用阻止腫瘤生長。然而由于癌性腫瘤具有獨特的能力可以激活替代信號通路,它們往往能夠逃避這些治療繼續生長。此外,腫瘤中還包含有小部分癌癥干細胞,它們被認為是導致腫瘤發生、轉移和耐藥的原因。因此,消滅癌癥干細胞有可能是實現長期緩解的關鍵,但當前還沒有可以特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2015年7月,家在倫敦的道格拉斯·沃特斯(Douglas Waters)先生患上了嚴重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AMD)。當視力漸漸模糊,86歲的他常把鼻尖貼在每樣東西上,為了看清哪怕一點輪廓。他的視力一度惡化得非常厲害,右眼視力甚至完全喪失。放在以往,像他這樣的晚期患者結局是可以預想的,那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老藥新用研究領域上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相關重要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http://cn.bing.com 【1】Cell Rep:老藥新用!一類乳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了一種使多能干細胞(可產生體內所有細胞類型,并可在實驗室無限期增殖)分化成為能夠殺死腫瘤細胞的成熟T細胞的技術。 這項技術使用了被稱為人工胸腺類器官的結構,這種結構通過模仿胸腺的環境來工作,在胸腺中T細胞從血液干細胞分化產生。T細胞是免疫
癌癥治療的最大挑戰之一是腫瘤的極度異質性(heterogeneous)和大量腫瘤干細胞的存在。持續存在的腫瘤干細胞不僅有助于復發,甚至還能重塑癌癥異質性特征要點。 腫瘤治療的一個主要障礙在于缺乏檢測腫瘤干細胞的適當工具。隨著癌癥的緩解,腫瘤干細胞細胞便會匿跡于普通細胞的海洋之中。雖然單細胞測序
大約一周前,一個大學好友突然告訴我,他父親被診斷為肺癌。他看我朋友圈都是些重磅進展,就問我是不是知道有效的治療方法。在一番問候之后,我問他有沒有讓他父親做基因檢測,他說有這個打算。然后我讓他趕緊帶爸爸去做,同時給他說了一堆靶向治療藥物,以及Merck的Keytruda,和羅氏的Tecentriq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生物治療的一些成熟技術已經進入臨床應用,未來生物治療大有可為。尤其是生物治療與常規療法的聯合將是腫瘤治療的一種趨勢。但在繁榮發展的背后,生物治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缺乏有效的管理評價體系、缺少嚴格的對照研究支撐、臨床應用不夠規范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必然將會影響我國生物治療產業的健康
肌肉干細胞可發育分化為成肌細胞(myoblasts),后者可互相融合成為多核的肌纖維,形成骨骼肌最基本的結構。 人類胚胎和成人體內都存在肌肉干細胞。胚胎和胎兒的肌肉干細胞增殖使得肌肉組織發展;成年人體內的肌肉干細胞亦被稱為衛星細胞,處于休眠狀態,沿著肌肉纖維而分布。在經過強烈運動或是受到外界傷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是生命進化歷史上,細菌和病毒進行斗爭產生的免疫武器,簡單說就是病毒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細菌,利用細菌的細胞工具為自己的基因復制服務,細菌為了將病毒的外來入侵基因清除,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9月2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重大進展!鑒定出有害藻花產生強效神經毒素軟骨藻酸的基因簇 doi:10.1126/science.aau0382; doi:10.1126/science.aau9067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