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糖酵解酶,與許多的人類癌癥相關聯。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響應葡萄糖信號GAPDH通過第254位賴氨酸(Lysine 254)乙酰化促進自身活化,推動了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2月21日的《生物化學雜志》(JBC)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雷群英(Qun-Ying Lei)教授。其2006年加入復旦大學,目前研究方向為Hippo-TAZ信號通路,腫瘤代謝,蛋白質翻譯后修飾調控機制及其生理病理效應等。發表SCI論文20余篇。 細胞的能量主要來自糖酵解和線粒體的有氧氧化,細胞活性與能量狀態密切相關。上世紀20年代,德國生化和生理學家Otto Warburg提出了著名的“Warburg效應”學說:即使在氧充足的條件下,腫瘤細胞仍偏好于采用糖酵解的方式進......閱讀全文
轉移是腫瘤的重要特征,也是腫瘤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欽倫秀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代謝酶酰基輔酶A硫脂酶12(ACOT12)的下調與肝癌轉移及肝癌患者更差的預后密切相關,代謝物乙酰輔酶A(Acetyl-CoA)水平的累積很可能是肝癌轉移的驅動性因素。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
Nanog是胚胎干細胞全能性維持和重編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核心轉錄因子。最近的研究提示泛素化修飾系統在干細胞干性維持和分化中有重要作用。Nanog的穩定性的維持同時受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調控,如泛素連接酶FBXW8可以促進Nanog的泛素化降解進而誘導細胞分化。然而,Nanog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機
來自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美國Mayo臨床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SIRT1-TopBP1信號軸發揮轉換開關作用,調控了代謝檢查點反應和DNA損傷檢查點反應。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志上。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的袁健(Jian Yuan)教授以及美
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p53介導調控了胱氨酸代謝、ROS反應和鐵死亡(ferroptosis),由此為我們揭示了一種新的p53腫瘤抑制模式。這些重要的研究結果發布在3月18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腫瘤遺傳學研究所研究員顧偉(We
近年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運用高分辨質譜技術發現了多種組蛋白密碼,極大豐富了表觀遺傳修飾調控機制。在剛剛上線的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Cell上,該課題組又同時報道了三項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酰化[1];第二
10月12日,由大連醫科大學腫瘤干細胞研究院主辦的“腫瘤研究與治療前沿論壇暨第一屆孫思邈腫瘤研究與治療杰出貢獻獎頒獎儀式”在圖書館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行。大連醫科大學副校長黃敏、校長助理劉強,加拿大皇家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海外院士Tak Mak教授,國家基金委醫學科學部第五處處
來自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甲硫氨酸腺苷轉移酶IIα ( Methionine adenosyltransferase IIα,MATIIα)乙酰化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在人類肝癌中MATIIα K81乙酰化則減少。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4月3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
幾十年來,DNA一直被認為是決定生命遺傳信息的核心物質,但是近些年不斷的研究表明,生命遺傳信息從來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決定的,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可以在不影響DNA序列的情況下改變基因組的修飾,這種改變不僅影響個體的發育,而且還可遺傳給后代。如腫瘤等多種疾病并非僅由基因突變而引起,且與DNA和組蛋白
幾十年來,DNA一直被認為是決定生命遺傳信息的核心物質,但是近些年不斷的研究表明,生命遺傳信息從來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決定的,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可以在不影響DNA序列的情況下改變基因組的修飾,這種改變不僅影響個體的發育,而且還可遺傳給后代。如腫瘤等多種疾病并非僅由基因突變而引起,且與DNA和組蛋白
幾十年來,DNA一直被認為是決定生命遺傳信息的核心物質,但是近些年不斷的研究表明,生命遺傳信息從來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決定的,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可以在不影響DNA序列的情況下改變基因組的修飾,這種改變不僅影響個體的發育,而且還可遺傳給后代。如腫瘤等多種疾病并非僅由基因突變而引起,且與DNA和組蛋白修飾
來自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了題為“Oncogene Ras/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 signaling targets histone H3 acetylation at lysine K56”的研究論文,證實在腫瘤細胞中癌基因Ra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以及環境因素的變化,腦腫瘤已成為危害國人健康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并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占全部顱內腫瘤的40%~50%,患者1年生存率約為30%,5年生存率不足5%。圖片來源于網絡 膠質瘤呈浸潤性生長,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來自同濟大學醫學院、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c)和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將UHRF1確定為DNA修復的一個新型調節因子,并揭示了一種模型,在這種模型中磷酸化-去泛素化級聯反應動態地調節著BRCA2CRAD51通路。這一研究結果發布在12月9日的《Genes&am
生物通報道:來自同濟大學醫學院、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c)和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將UHRF1確定為DNA修復的一個新型調節因子,并揭示了一種模型,在這種模型中磷酸化-去泛素化級聯反應動態地調節著BRCA2–RAD51通路。這一研究結果發布在12月9日的《
生物通報道:乳腺癌轉移——癌癥擴散的過程,可以通過已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使用的一種新藥物而得以阻止。來自暨南大學、同濟大學和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確定,一個重要的藥物靶點——CDK4 / 6,調節著一個癌轉移蛋白SNAIL,抑制CDK 4/6的藥物可以防止三陰性乳腺癌的擴散。相關研究結果發
來自哈佛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Acetylation-Dependent Regulation of Skp2 Function”的文章,報道了促進腫瘤發生的一個關鍵事件:Skp2信號異常的作用新機理,發現了Skp2致癌作用的一個乙酰化調控機制,這將為解析
轉錄基因的表觀調控在腫瘤等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核小體組蛋白賴氨酸N-端殘基的乙酰化,對遺傳表觀基因的調控尤為重要。乙酰化賴氨酸存在于近兩千個蛋白質中,參與了許多細胞變化過程。Bromodomains是包含110個氨基酸的蛋白質功能結構域,可選擇性識別組蛋白末端乙酰賴氨酸位點,參與
編者按:生命的調控是在不同水平上進行的,包括基因水平、轉錄水平、蛋白質水平和代謝水平,這也是多組學研究的意義所在。為;此,圍繞代謝與疾病,蛋白質翻譯后修飾與蛋白組學等研究工作,生物谷專訪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國家蛋白質重大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趙世民。 生物谷:非常感謝您能參加生物谷在4月份主
β-連環蛋白(β-Catenin)是一種多功能蛋白,是無翅型整合位點(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一個關鍵中介物,通過調節許多不同的靶基因表達,在細胞增殖、細胞命運決定和腫瘤發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各種翻譯后修飾參與β-連環蛋白的活性,但是,賴氨酸甲基化在β-連環蛋白活性中
7月3日,國際生物醫學學術期刊Cancer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胡國宏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Epigenetic Activation of TWIST1 by MTDH Promotes Cancer Stem-Like C
生長在代謝惡劣環境中的腫瘤細胞往往得到的血液,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非常匱乏,而在接近40%的浸潤性導管癌中均發現乙酰輔酶A合成酶2(ACSS2)具有過量高表達。在代謝應激情況下ACSS2促使腫瘤細胞將乙酸作為額外的營養來源使得腫瘤細胞可以適應惡劣代謝環境維持腫瘤細胞存活。近日,國際期刊Cancer
生物通報道:多梳色素框(CBX)蛋白參與多梳抑制復合物(PRC1),介導表觀遺傳基因沉默,并根據細胞的類型賦予PRC1明顯的致癌或抑癌功能。12月6日,在國際腫瘤學權威雜志《Canc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康鐵邦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報道稱,抑制結直腸癌
在細胞中,對于不穩定的蛋白質來說,穩定性調控是特別重要的。然而,目前還沒有開發出一種方便而無偏差的方法,能夠確定蛋白質穩定性的調節因子。近期,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研究人員,在《Cell Discovery》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將全基因組CRISPR-Cas9文庫與雙熒光蛋白穩定性報告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50萬種病毒可引發疾病。被喻為細胞“門神”的環鳥腺苷酸合成酶(cGAS)是抗病毒感染和治療重大疾病的關鍵靶點,也是全球科研攻關的熱點前沿。2月22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李濤博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學敏團隊歷時5年的研究成果,他們不僅揭示出
來自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天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ABRO1通過穩定p53抑制了腫瘤生成并調控了DNA損傷反應。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6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所長楊曉明(Xiaoming Yang)
1月27日,深圳微芯生物科技公司在市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原創新藥、國家863及“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成果西達本胺新聞發布會。西達苯胺是全球首個獲準上市的亞型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制劑,也是中國首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專利使用的原創新藥。 此舉將填補我國T細胞淋巴瘤治療藥物的空白,也標志著我國基
近年來很多研究集中在闡明糖酵解對腫瘤的調控作用。然而,與糖酵解相對應的并主要在肝臟中進行的糖異生過程與腫瘤的相關性卻少有報道。近期來自廈門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核受體Nur77通過抑制糖異生通路中的限速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EPCK1)的SUMO化修飾,從而穩定其蛋白水平,最終促進糖
近年來很多研究集中在闡明糖酵解對腫瘤的調控作用。然而,與糖酵解相對應的并主要在肝臟中進行的糖異生過程與腫瘤的相關性卻少有報道。近期來自廈門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核受體Nur77通過抑制糖異生通路中的限速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EPCK1)的SUMO化修飾,從而穩定其蛋白水平,最終促進糖
2013年12月9日-11日,2013年全國生物質譜應用技術研討會暨第二屆賽默飛世爾科技Orbitrap用戶會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辦,本次會議由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研究會主辦、中山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承辦,旨在積極推動生物質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建立質譜技術交流平臺,加強同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