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雷群英揭示腫瘤代謝信號調控新機制
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糖酵解酶,與許多的人類癌癥相關聯。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響應葡萄糖信號GAPDH通過第254位賴氨酸(Lysine 254)乙酰化促進自身活化,推動了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2月21日的《生物化學雜志》(JBC)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雷群英(Qun-Ying Lei)教授。其2006年加入復旦大學,目前研究方向為Hippo-TAZ信號通路,腫瘤代謝,蛋白質翻譯后修飾調控機制及其生理病理效應等。發表SCI論文20余篇。 細胞的能量主要來自糖酵解和線粒體的有氧氧化,細胞活性與能量狀態密切相關。上世紀20年代,德國生化和生理學家Otto Warburg提出了著名的“Warburg效應”學說:即使在氧充足的條件下,腫瘤細胞仍偏好于采用糖酵解的方式進......閱讀全文
蛋白質乙酰化修飾的精細調控
近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蘊渝教授與姚雪彪教授研究組的合作成果,文章標題為EB1 acetylation by P300/CBP-associated factor (PCAF) ensures accurate kinetochore -m
腫瘤微環境對腫瘤血管生成的調控
缺氧實體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高耗氧量、營養缺乏和細胞中代謝物質的積累可能會產生不適合腫瘤細胞生長的缺氧微環境。在常氧條件下,HIF-1α和HIF-2α被PDH和FIH-1羥基化,并通過蛋白酶體介導的降解來降解。在腫瘤的缺氧環境中,FIH-1和PHDs的失活不能羥基化HIF-1/HIF-2α,降低HI
銅調控小鼠的腫瘤生長
一項研究報告說,長期接觸飲用水中濃度升高的銅能加速一個胰腺癌小鼠模型的腫瘤生長。銅是一種關鍵的微量營養物質;然而,銅不平衡已經與包括癌癥在內的幾種人類疾病聯系在了一起。Douglas Hanahan及其同事研究了被改造成在11到15周齡出現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小鼠的銅攝入水平與腫瘤發展之間的
代謝物和細胞周期信號調控組蛋白乙酰化
足夠的營養是細胞增殖和組織發育的必要條件。細胞增殖和組織發育需要上調組蛋白乙酰化來激活基因轉錄。二者之間的聯系,也就是:“營養物信號如何被傳遞到組蛋白乙酰化?”這個基礎生物醫學問題,長期未能得到闡明。 2021年6月17日,復旦大學趙世民團隊/徐薇團隊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雜
α微管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神經元軸突分支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鮑嵐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α-Tubulin Acetylation Restricts Axon Overbranching by Dampening Microtubule Plus-End Dynamics in Neurons
遺傳發育所細胞壁乙酰化修飾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細胞壁是植物細胞特征性結構之一,不僅在形態建成、器官發育及信號傳導中發揮重要作用,還是植物直立生長、營養運輸、抵抗病蟲害及適應逆境的物質基礎。此外,細胞壁構成地球上最豐富的可再生資源,為人們提供賴以生存的食物、日常用品、建筑材料和工業原料等。 乙酰化是一種廣泛存在于植物細胞壁上的修飾形式,介導
α微管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神經元軸突分支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鮑嵐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α-Tubulin Acetylation Restricts Axon Overbranching by Dampening Microtubule Plus-End Dynamics in Neurons
Protein-Cell:病毒感染時翻譯后修飾乙酰化的動態調控
天然免疫應答是機體應對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在殺傷病原微生物、清除感染細胞和維持體內穩態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蛋白質翻譯后修飾(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廣泛參與調控各種通路中信號分子的激活。非組蛋白乙酰化修飾(non-hi
什么是乙酰化?常見的乙酰化劑
乙酰化就是將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氮、氧、碳原子上引入乙酰基CH3CO-的反應,最常見的是組蛋白乙酰化。常用氯乙酰和醋酸酐等作為乙酰化劑。
病原菌通過抑制組蛋白乙酰化而調控宿主先天免疫反應
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統可以識別病原菌并啟動抗病基因的表達,但是在進化過程中,病原菌會演化出新的機制來逃避寄主免疫系統的監控。病原菌侵染常常會導致作物絕收,會造成非常大的經濟損失。以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為例,該病原菌可以侵染大豆的根莖而導致大豆絕產,每年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
乙酰化的概念及常見的乙酰化劑
乙酰化就是將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氮、氧、碳原子上引入乙酰基CH3CO-的反應,最常見的是組蛋白乙酰化。常用氯乙酰和醋酸酐等作為乙酰化劑。
長鏈非編碼RNA調控腫瘤生長
人類基因組能夠產生10000多種長鏈非編碼RNA(lncRNA),但是至今為止,人們只知道幾十種lncRNA分子的功能。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Liuqing Yang等人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兩種lncRNAs可以與雄激素受體結合并控制其功能。雄激素受體是一種轉錄因
組蛋白去乙酰化酶復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
植物基因在光形態建成中會發生轉錄的重編程,同時伴隨染色質的動態變化和組蛋白修飾的動態分布。大量光響應基因由于染色質開放性的變化,在“開(激活)”和“關(抑制)”之間切換以確保植物適應不斷變化的光照環境,這些基因包含光信號途徑中的重要組分因子。雖同為光信號的正向調節因子,轉錄因子編碼基因HY5和B
中山大學朱孝峰教授Nature子刊發表自噬研究新成果
來自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Beclin 1乙酰化抑制了自噬體(autophagosome)成熟并促進了腫瘤生長。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5月26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朱孝峰(Xiao-Feng Zhu)教授。其
乙酰化的作用
乙酰化作用是生物體內經常進行的反應之一。例如:膽堿乙酰化形成生成乙酰膽堿,葡萄胺乙酰化生成乙酰葡萄胺。又如脂肪酸的合成,萜類化合物、胡蘿卜素、類固醇的合成,都必須通過一系列的乙酰化反應。一般通過形成活性乙酰基即乙酰輔酶A而實現。
組蛋白去乙酰化酶MdHDA6調控蘋果響應低溫脅迫的分子機制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清美/徐記迪課題組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發表了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MdHDA6 is an antagonist in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
Sirt1-N端結構域調控Srit1去乙酰化酶活性
近日,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cell reports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去乙酰化酶Sirt1的N端結構域能夠促進內源性Sirt1與NF-kB p65結合,執行去乙酰化酶活性。這項研究發現了調控Sirt1去乙酰化酶活性的新機制,具有一定意義。 研究人員指出,N
腫瘤代謝基因調控的新機制揭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平課題組和張華鳳課題組在腫瘤代謝基因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通信》上。 眾所周知,腫瘤通過對自身細胞代謝的重編程而獲得增殖優勢。因此,探索腫瘤代謝異常的機制已成為腫瘤研究的焦點。c-Myc是一個重要的癌基因,它的異常表達會導致3
關鍵腫瘤通路TGFβ的新調控機制
TGF-β是人體內一個十分重要的細胞因子,通過調節靶基因的表達發揮作用,與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有關,對腫瘤的作用是極其復雜的。對TGF-β通路組成部分的泛素化修飾,正成為TGF-β通路調控的一種關鍵機制。為了限制TGF-β反應,TGF-β信號是通過一個負反饋回路而被調控的,憑借E3連接酶SMURF
研究團隊揭示驅動腫瘤發生的表觀遺傳調控新機制
癌基因cMyc是一個重要的轉錄因子,調控約15%的人類基因表達,在腫瘤細胞的增殖、凋亡以及代謝重編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cMyc是否通過轉錄以外的機制,來廣泛地調控基因的表達以及腫瘤的發生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聯合軍事醫學科學院段小濤課題組研究發現
中國科大等研究揭示驅動腫瘤發生的表觀遺傳調控新機制
癌基因cMyc是一個重要的轉錄因子,調控約15%的人類基因表達,在腫瘤細胞的增殖、凋亡以及代謝重編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cMyc是否通過轉錄以外的機制,來廣泛地調控基因的表達以及腫瘤的發生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聯合軍事醫學科學院段小濤課題組研究發現
抗腫瘤免疫反應,Stat6來幫忙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肖意傳研究組與秦駿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Modulation of M2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by the crosstalk between Stat
《科學》聚焦中國生物醫學新成果
研究在一個全新的層面上呈現出廣闊前景 美國當地時間2月19日,最新出版的《科學》雜志,罕見地同時發表兩篇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其中關于蛋白質向能量轉化過程中“乙酰化修飾”的重要發現,對肝病、腫瘤等代謝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開拓性的思路,生物醫學研究在一個全新的層面上呈現出廣闊的前
復旦大學雷群英揭示腫瘤代謝信號調控新機制
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糖酵解酶,與許多的人類癌癥相關聯。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響應葡萄糖信號GAPDH通過第254位賴氨酸(Lysine 254)乙酰化促進自身活化,推動
m6A調控腫瘤細胞上皮間質化-促進腫瘤EMT及侵襲轉移
2019年5月6日,中山大學藥學院王紅勝團隊在國際知名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題為“RNA m6A methylation regulates the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of cancer cells and tr
復旦團隊發現生命新陳代謝“乙酰化”新機制
人體80%疾病與代謝有關,揭開代謝的奧秘就等于找到了制服疾病的密鑰。2月19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刊物《科學》同時刊發了兩篇復旦大學科研人員對生命新陳代謝乙酰化作用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兩篇題為《代謝酶的乙酰化協調碳源的利用和代謝》和《蛋白賴氨酸的乙酰化調控》文章,以蛋白質向能量轉化過程中“乙酰化修飾
“腫瘤命運機制與過程調控研究”-提上日程
12月8日,在第345期東方科技論壇學術研討會上,陳國強、王紅陽、張學敏和譚蔚泓院士等建議,盡快實施“腫瘤命運機制和過程調控研究”計劃,圍繞上海市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我國高發、特色和具有優勢研究基礎的癌種,通過創新腫瘤研究范式,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打造腫瘤研究協同創新集群,建立腫瘤重大計劃聯
小核糖核酸分子可調控腫瘤血管新生
科技日報昆明2月7日電 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國際學術期刊《致癌基因》最新發表了該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陳策實課題組的成果,他們在小核糖核酸分子調控乳腺癌血管新生功能及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據陳策實研究員介紹,實體瘤生長,需依賴于血液提供充足的營養和氧氣。因此,只要將腫瘤
研究揭示補體調控腫瘤B細胞雙向作用機制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研究員蘇士成團隊發現了補體調控腫瘤B細胞雙向作用的機制,深入挖掘了腫瘤相關B細胞的表型、功能及形成機制,為判斷化療誘導的抗腫瘤免疫及患者的療效預后提供了有應用前景的標志物。相關研究3月5日在線發表于《細胞》。 B細胞是腫瘤免疫中的重要一環,既往有研究發現,B細胞能夠促進腫
腫瘤抑制蛋白ARF的調控新機制闡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緬、梅一德合作研究小組,共同揭示出腫瘤重要抑癌蛋白ARF在體內被調控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據介紹,ARF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為重要的腫瘤抑制因子之一,在近50%的腫瘤中發生缺失或突變。在許多生理過程,如細胞增殖、細胞衰老、細胞周期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