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進行了一項旨在測試一種獲批治療骨髓疾病的藥物能否幫人擺脫斑禿的研究。研究發現,參與人體測試的7位女性和5位男性,在使用了其中一種名叫魯索利替尼(Ruxolitinib)的藥物后,大部分人病情有了很大的起色。 布萊恩·H(Brian H。)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他可以長出真正的胡須來。在這件事成為可能之前,他已經被頭上、臉上以及四肢上毛發的脫落困擾了很多年。 34歲的布萊恩患有斑禿,為保護隱私起見,他要求隱去姓氏。斑禿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1%,通常會造成全身各處毛發的脫落。從20多歲開始,布萊恩一直被那些“癩癩巴巴的禿斑”折磨著。他認為它們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和人際關系。 今年,曾嘗試過各種療法的布萊恩,在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中心報名參加了一項旨在測試一種獲批治療骨髓疾病的藥物能否幫人擺脫斑禿的......閱讀全文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禮來(Eli Lilly)與合作伙伴Incyte近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評估口服JAK抑制劑Olumiant(baricitinib)治療斑禿(alopecia areata,AA)的突破性藥物資格(BTD)。此次資格認定,進一步加強了baricitinib成為第一個獲FD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近年來,科學創新日漸進入"大數據"時代,各種高通量的分析手段以及各類"組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對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以及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疾病發生機制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針對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利用"大數據"的手段產生的科學進展,我們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皮膚中的調節性T細胞促進毛發再生 doi:10.1016/j.cell.2017.05.00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開展小鼠實驗發現作為一類
2018年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腸道微生物組竟能控制肝臟中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doi:10.1126/science.aan5931; doi:10.1126/science.aat8289
【1】eLife:"信使"細胞能夠促進骨骼愈合 DOI: 10.7554/eLife.40715 骨骼如何愈合,它們怎么能愈合得更好?根據最近發表在eLife雜志上的USC干細胞研究,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在于新發現的"信使"細胞群。在這項研究中,第一作者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并浸潤其他組織和器官,同時正常造血受抑制。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發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據報道,我國各地區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各種腫瘤中占第六位。
2015年7月,家在倫敦的道格拉斯·沃特斯(Douglas Waters)先生患上了嚴重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AMD)。當視力漸漸模糊,86歲的他常把鼻尖貼在每樣東西上,為了看清哪怕一點輪廓。他的視力一度惡化得非常厲害,右眼視力甚至完全喪失。放在以往,像他這樣的晚期患者結局是可以預想的,那
George Church:分子技術專家,DNA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哈佛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他于1985年參與到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是這個計劃的負責人。他發明的新方法開創了個人基因組研究的時代。基于他發明的直接基因組測序的方法,自動測序軟件被成功開發,并在1994年第一次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成纖維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Brian Aguado 【1】Science子刊: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介導肌成纖維細胞失活,促進心臟重塑 doi:10.1126/scitranslmed.aav3233 在一項新
雷帕霉素是一種新型大環內酯類免疫抑制劑,其是從一種生存在拉帕努伊島上的細菌中分離出來的,最早期被研究作為低毒性的抗真菌藥物,1977年研究人員發現雷帕霉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89年開始把雷帕霉素作為治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的新藥進行試用。 如今隨著科學家們對雷帕霉素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這種藥物
Paolo Macchiarini已經用人工氣管為十幾位患者進行了手術。 在過去5年里,世界上已經有十幾位患者接受了人工氣管移植手術,這種人工氣管是用最先進的干細胞技術制造而成的,但是治療結果卻千差萬別,批評者認為這種人工氣管的治療作用并沒有其開發者宣稱的那么好。 5年前,CLAUDIA CAS
Concert Pharma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制藥公司,主要研發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遺傳性疾病、腎臟疾病、炎性疾病和癌癥的小分子藥物。近日,該公司公布了實驗性氘化藥物CTP-543治療中度至重度斑禿患者IIa期臨床研究首批2個隊列的中期頂線數據。 該研究是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序貫劑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在去美國就醫后,有67%的中國患者的治療方案被改變。原因之一是,美國的臨床醫學正在向“精準醫療”的方向發展。一旦患者對抗腫瘤藥物產生抗藥性,美國的新藥臨床試驗很可能成為中國癌癥患者的最后一搏。 三年前,骨科醫生李明磊感到左胸疼痛越來越重,他決定去做一次CT檢查。在發現肺部有一個4公分左右的結節
新發現報道 1791年,離圣誕節僅剩20天時,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被細菌擊倒,留下尚未完成的《安魂曲》撒手人間。 那個冬天的維也納城,許多年輕男子死于與浮腫相關的疾病,莫扎特也不例外。逝世前他嚴重浮腫,竟至無法上床休息。一些當時的樂迷也記錄到,他全身浮 腫、背疼
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的高發代謝疾病,發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以及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一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最近在糖尿病的研究與藥物研發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重磅!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開發出新的2型糖尿病藥物doi:10.1038/na
對于細胞凋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50年前,但直到1984年,細胞凋亡途徑中的一種重要蛋白Bcl-2蛋白家族被發現,這個領域才迎來研發熱情的真正爆發。如今,每年有關細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的文章和相關出版物有20,000份,而Bcl-2蛋白家族是其中最重要和經久不衰的靶點之一。 Bcl-2蛋白家族在腫
轉眼間5月份就快要過去了,這個月又有哪些研究論文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點擊量、研究領域、熱度篩選出了5月份的重磅級研究Top10,供大家學習交流。 【1】Mol Ther:重磅!科學家成功利用CRISPR/Cas9消除活體動物的HIV-1感染 doi:10.1016/j.
1. NEJM:工程胰島細胞移植讓一名糖尿病患者恢復胰島素產生能力 1型糖尿病讓一名43歲的女性依賴于胰島素。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醫生們通過將工程胰島細胞移植到她的腹部恢復了她的身體產生這種激素的能力。這名病人在接受移植一年后仍然保持胰島素不依賴性,而且根據一篇新聞稿的報道,她是測試這種糖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執行官兼總裁倫納德·施萊弗爾(左)、首席科學家兼研發部門總裁喬治·雅克波羅斯(右) 兩位創始人用一致的追求與理念共同執著地譜寫了Regeneron的傳奇故事,它講述了生物制藥、商業和科研之間的完美結合。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兼總裁的倫納德?施萊弗爾擅長各類商業交易,通過尋求外部的合作來擴大企業的商
在2014年接近尾聲的時候,埃博拉病毒依然占據著全世界的各大頭條,而研制出“拯救”世界于抗埃博拉新藥的希望也似乎越來越明顯。Mapp、Sarepta、Tekmira三家制藥公司正在與世界衛生組織、Wellcome 基金會等其他組織一同在西非開展臨床試驗。還有好消息是,OncoSynergy制藥公
據美國CDC數據顯示,在美國每隔43秒就會有人心臟病發作;如今,人群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高發病率和臨床療效的有限性催生著人們對干細胞療法的厚望,目前全球已有數千名患者接受了成體干細胞的治療。日前,來自日本的科學家使用一只獼猴干細胞培育出的心肌細胞成功修復了其它五只猴子的破損心臟,這一研究突破就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美國已經開始了用年輕人血漿治療老年性癡呆的臨床研究,這個研究涉及到一種共生動物研究模式,本文根據今天《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新聞特寫,給大家介紹這一精彩的歷史。 認真關于這一歷史,留給我們的許多思考。為什么一種非常讓人激動的研究技術會在生物技術蓬勃發展的世代被埋沒,被學術界放棄。一個具有一定風險的
-核心提要 - 1. 雖然中國對于 “冠狀病毒” 的注冊臨床試驗有589個(截至2020年5月20日),但其中有效的2期與3期干預性臨床試驗共只有8個。除了疫苗之外,證明藥物療效的臨床試驗,近乎全部 “翻車”。 2. “臨床試驗” 不能僅靠行政審批,要依靠科學臨床試驗的“循證審批”。注重質
Concert Pharmaceuticals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制藥公司,專注于應用其DEC平臺(氘化分子平臺)創造新型藥物,以治療嚴重疾病并滿足患者中存在的未滿足需求。該公司的方法是從先前已被研究過的化合物(包括已獲得批準的藥物)開始,利用氘化(重氫化)來提高藥物的臨床安全性、耐受性或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