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物研發:在失敗中涅槃
包括免疫療法在內的新一代癌癥治療方案可謂卓越非凡,但這一進步絕非一蹴而就,期間幾多波折,也只有各大藥物研發機構心中自知。一項新藥在獲批的道路上,注定有千萬項藥品研發項目的失敗,科研人員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及教訓,從而更深入地了解癌癥發生、生長及轉移機制,并以此開發出新的抗癌路徑。本文以黑色素瘤、肺癌、腦癌三項癌癥為例,向您展示,在眾多失敗的研究為奠基的基礎上,癌癥治療及藥物研發領域所取得的進展。 黑色素瘤 失敗多年后成效初顯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顯示,在美國,皮膚癌屬于被診斷人數最多的癌癥,每年有將近5百萬人因此而接受治療,花費費用預計高達81億美元。而黑色素瘤則是一種發生于皮膚黑色素細胞的癌癥,在各種因皮膚癌死亡的案例中,黑色素瘤占據了多數。美國國家癌癥中心估計,僅在今年就有76000人被診斷為黑色素瘤,且超過10000人將死于這種疾病。每年僅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療費用,就高達33億美元。 如果能及早被診......閱讀全文
癌癥疫苗治療黑色素瘤獲突破
不久前,來自美國和德國的兩個科研團隊分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稱,采用癌癥疫苗治療黑色素瘤取得了突破。一些受訪專家認為,這是癌癥疫苗首次在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有望為腫瘤治療開啟新方向。不過,現階段癌癥疫苗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癌癥疫苗旨在治療而非預防 最大挑戰在于腫瘤異質性
黑色素瘤及其它人類癌癥有望被治療!
近日,在2021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將會公布其RELATIVITY-047試驗研究結果。該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型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或能有效幫助挽救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命,這一突破性研究或有望擴展到其它癌癥類型的研究中去。 圖片來源:e
癌癥干細胞與癌癥治療研討會召開
由中科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協辦的“癌癥干細胞與癌癥治療研討會”,于7月6日至7日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舉行。中科院副院長江綿恒、生物局局長張知彬、上海分院副院長朱志遠、上海生科院院長陳曉亞、副院長李林、上海高等研究院籌建組組長
細胞免疫治療能否攻克癌癥?
打破砂鍋 數據顯示,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確診為癌癥,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感受到身邊患癌的人越來越多。請關注——細胞免疫治療能否攻克癌癥? 2013年年初,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了《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為312萬例,每年因癌癥死亡的人數為 270萬例。全
驚人成果:用腫瘤細胞治療癌癥!
5年前,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證實,循環腫瘤細胞(CTCs)既能夠移居至新轉移瘤處,也可回到它們的原發腫瘤處。利用CTC的這種雙向移動,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他們的同事們將經遺傳改造表達一種抗癌細胞因子的CTCs注入到了小鼠體內。 在一項小鼠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遺傳改造CTCs
癌癥治療新策略:靶向休眠細胞
如同熊會冬眠以抵御寒冷,癌細胞也會休眠以保護自身免受威脅,躲避抗癌藥物和治療措施。但是,美國麻省總醫院癌癥中心的Mo Motamedi博士及其團隊已經發現了一種“喚醒”休眠癌細胞的方法,能使其對化療、放療和抗癌藥物重新產生反應。 Motamedi表示,大到熊小到細菌,所有生物都有一種基本能力
細胞信號通路與癌癥治療
2月16日的SCIENCESIGNALING為細胞信號通路與癌癥治療的專輯,發表了編者案“當細胞生物學遇到癌癥治療”,介紹本期和往期該雜志發表的關于細胞信號通路領域相關癌癥治療方面的內容,在這方面做了一個很好的概括。 生長和分化的細胞,包括癌細胞對代謝要求很高,因為它們必須建立新的蛋白質、膜和
細胞炎性壞死可以治療癌癥?
如果癌細胞出現細胞焦亡,也許癌細胞會引發更強的抗腫瘤免疫,進而實現癌癥的治療。所謂細胞焦亡,又稱為細胞炎性壞死,是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表現為細胞的不斷脹大和最終細胞膜的破裂。細胞炎性壞死可以治療癌癥?這可不是異想天開。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邵峰聯合創辦的北京炎明生物科技
癌癥治療新戰場,對付休眠癌細胞!
癌癥治療經典策略是針對快速分裂增殖的腫瘤細胞,但真正危害患者生命的元兇不是這些增殖細胞,恰好是一些處于休眠狀態的癌細胞,這些休眠癌細胞散布在身體各個角落,隨時準備復蘇形成新的腫瘤,休眠癌細胞復蘇就是為腫瘤轉移。這些休眠癌細胞類似一些癌癥種子,平時處于睡眠狀態,一旦時機成熟就活躍起來,形成腫瘤。現
細胞免疫治療對癌癥有效么?
細胞免疫治療對癌癥有效嗎?答案是肯定的。 腫瘤免疫療法是一項正在迅猛發展的技術,未來它將會是癌癥治療的一個重要方向。 因為最強大的抗癌力量,不是來自藥物,也不是手術或者放療,而是我們自身!我們的免疫細胞每天都在吞噬癌細胞,只不過有時候它們被狡猾的癌細胞蒙蔽。近幾年國際上最新的研究發現,只要通
癌癥治療新時代:芯片技術對細胞治療的作用
繼40年前的化療法發展之后,免疫療法被視為下一件業界大事。不同于化療和放療,免疫療法有望全面、持久地緩解和治愈各種癌癥。 有一種免疫療法是基于細胞的免疫療法,它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T細胞),經過改良能夠更好地抵抗癌癥。細胞免疫療法是對T細胞進行改造,使其帶有一種專門與癌細胞結合的特定T細胞
外泌體準確檢測黑色素瘤-為癌癥免疫治療提供可能
“這是一個巨大的驚喜,我們沒有想到會在血液外泌體中發現如此多的黑色素瘤癌細胞標記,”Hubert Girault解釋說,他是EPFL Valais Wallis物理和分析電化學實驗室的負責人。Girault教授和他的團隊幾乎是偶然發現的。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Chem》雜志上,提供了對癌細胞
新一代癌癥細胞免疫治療技術:nkt細胞免疫治療
NKT細胞免疫療法 基于NKT的新一代癌癥細胞免疫治療技術 研究人員發現免疫細胞可用于癌癥治療的歷史已有40多年,但基于癌癥的復雜性,目前還沒有發現可以治療它的普遍規律。國內目前廣泛使用的“免疫療法”(主要是 CIK -DC 細胞療法)具有靶向不明和免疫系統抑制等缺點。 2005年,清華細
nkt細胞免疫治療——“癌癥免疫治療特種兵”
2月27日,據CCTV2財經頻道報道稱,中國有一位科學家已經研制出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即從自身的細胞里找到了抗癌的勁敵。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是這一項目的負責人,他們的工作是在人體眾多的細胞中,尋找并培養出對人類健康有益的免疫細胞。 培養免疫細胞不像養寵物那么簡單,發現和培
破解“細胞謀殺案”,治療癌癥現希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829.shtm
癌細胞“天線”如何影響癌癥治療效果?
受體蛋白CD95存在于所有癌細胞表面,像癌細胞的“天線”一般。德國癌癥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對于在培養皿中分離出的單個腫瘤細胞,激活CD95可以啟動細胞凋亡機制。但是在自然條件下真實的腫瘤組織中,激活CD95反而會促進腫瘤生長。 長期以來,科研界一直在探索,激活CD95究竟可以引發
細胞檢測技術在癌癥治療中的應用
細胞檢測技術在癌癥治療中的應用存在以下一些難點:腫瘤異質性:癌癥通常由具有不同分子特征和表型的細胞組成,這使得通過單一的檢測技術難以全面準確地描述腫瘤的特性。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某些細胞檢測方法可能無法檢測到低水平的腫瘤細胞或標志物,或者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技術復雜性和成本:一些先進的細胞
癌癥治療新曙光:癌癥建模
現在科學家們將患者的腫瘤細胞接種到小鼠體內,進而建立腫瘤模型,以用于分析和開展藥物測試。目前研究人員已鑒定了一系列小兒實體腫瘤模型,同時相關數據的允許免費獲取。 罕見癌癥的研究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可用的腫瘤樣本少;缺乏相應的小鼠模型。最近科學家們非常成功地開發了將人類腫瘤細胞高效移植到免疫缺陷
全球首例利用細胞移植治療癌癥手術成功進行
全球首宗利用細胞移植治癌手術日前成功進行。英國53歲的血癌患者斯科特(Joanne Scott)在化療無效后接受女兒捐贈的細胞,成功抑制了癌細胞擴散。?據香港《明報》報道,此前醫生稱斯科特只有8個月的生命。倫敦皇家自由醫院(Royal Free Hospital)的醫生從其女兒身上取走細胞,經實驗室
細胞的“死亡通告”為治療癌癥提供新思路
即將死亡的細胞會向鄰近細胞發出信號,確保有新細胞來接替自己,美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了這個過程的具體機制,在此基礎上可望開發出治療癌癥的新方法。 美國拉什大學近日發布的新聞公報說,該校專家還發現,綠膿桿菌產生的一種毒素能阻止細胞發送死亡通告,這正是該病菌導致傷口難以愈合的原因。 細胞的有序凋亡和新
靶定癌癥干細胞來治療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種侵襲性的血液系統腫瘤,它會突然出現,并迅速發展,且預后較差。現有的AML治療方法,伴有嚴重的副作用。約四分之三的患者會在治療后的短時間內發生復發,5年生存率僅為24%。最近在《Leukemia》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一種抗體藥物——可靶定腫瘤干細胞上的一個表面標記,可
2016-AAAS:T細胞療法治療癌癥的進展
近些年來,將免疫療法廣泛應用于臨床中來抵御癌癥和感染性疾病的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比如臨床試驗中的過繼性T細胞療法(adoptive T cell therapy)就帶來了可喜的成果,而來自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研究者將在近日
新型癌癥疫苗來了-可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常見的惡性原發性腦部腫瘤,盡管標準療法在不斷改進,但是患者的生存中值仍然僅為大約15個月,如果不進行治療患者的生存中值只為4個月;近日,來自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癌癥疫苗,其可以通過激活患者機體免疫系統抵御腦瘤來延長患者的壽命,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Cancer
細胞因子誘導癌癥治療的臨床試驗
CIK細胞與白細胞介素-2聯合治療癌癥療法,已經開始在小鼠和人體臨床實驗中進行,試驗顯示其毒性較低。在大量的I期和II期臨床試驗中,自體和異體CIK細胞對不同腫瘤實體顯示出廣譜的高毒性潛力,且只有輕微副作用。在許多案例中,CIK細胞治療完全緩解腫瘤,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并改善生活質量,甚至在癌癥晚期也如
細胞檢測技術在癌癥治療中的成功案例
細胞檢測技術在癌癥治療中的成功案例:案例一:非小細胞肺癌的精準治療通過基因檢測技術,發現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在特定的 EGFR 基因突變。基于這一檢測結果,患者接受了相應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如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療后,腫瘤明顯縮小,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案例二:乳腺癌的
單細胞測序技術在癌癥治療中的應用
單細胞測序技術在癌癥治療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詳細的介紹:腫瘤異質性分析癌癥通常由具有不同基因表達模式和突變特征的細胞群體組成。單細胞測序能夠揭示腫瘤內細胞的異質性,包括不同的亞型、分化狀態和惡性程度。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腫瘤的發展和演進,為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發現新的治療靶點通過對大
Nat-Commun:B細胞與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有關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B細胞可能在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免疫治療主要集中在T細胞,但結果表明,B細胞也可以提供一個有趣的研究途徑。 免疫療法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識別和對抗疾病的一種癌癥治療形式。它有多種形式,
癌癥:A2V?助力?T?細胞消滅癌癥,治療效果顯著提高
歐洲科學家們通過阻隔兩種調節腫瘤血管生長的蛋白質,改善癌癥免疫療法的療效。癌癥免疫療法的目標是提高或恢復病人的免疫系統的能力——也就是 T 細胞識別和攻擊癌癥的能力,然而,在實際治療中,腫瘤總是“倒打一耙”,因此,治療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見。例如,產生了血管阻塞等。近日,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們通過重編腫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療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由眼睛葡萄膜內的黑色素細胞引起,包括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發病機制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分子發病機理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但是從皮膚黑素瘤和其它黑色素瘤亞型,包括結膜黑素瘤的不同。與皮膚黑色素瘤不同,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遺傳特征是少量改變。理解分子發病機制的進展可能最終為轉移性
治療惡性黑色素瘤的簡介
對早期未轉移的損害應手術切除,應根據Breslow深度確定切除皮損周邊正常皮膚的范圍,如果是指(趾)惡性黑素瘤,可采用截指(趾)術。應切除受累淋巴結,但預防性淋巴結切除仍有爭議。肢體動脈灌注抗有絲分裂藥物治療肢體黑素瘤有一定療效。對于發生廣泛轉移者可采用聯合化療和放射治療。生物化學治療和分子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