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The Scientist報道,一篇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基因組學文章成為基因組學領域熱門的文章,從2007年發表后,總的引用次數高達100次。 這篇文章即是:V. Nene et al., “Genome sequence of Aedes aegypti, a major arbovirus vector,” Science, 316:1718–23, 2007. (Cited in 100 papers)。 這篇文章是繼5年前,科學家首次公布岡比亞按蚊基因圖譜后的第二張蚊子的基因圖譜文章。這篇文章公布的是埃及伊蚊的基因組圖譜,埃及伊蚊是傳播黃熱病和登革熱的媒介。有了兩種蚊子的基因組圖譜,將有助科學家研究蚊子的行為模式和傳播病原的模式。 除了這兩種蚊子的基因圖譜外,科學家們最近還對其他3種人類疾病傳播者進行了測序,分別是,Culex quinquefasciatus; Pediculus hum......閱讀全文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于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
近日,牡蠣基因組計劃(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項目組宣布,歷時兩年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終于繪制完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志著基于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
基因產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今年,精準醫學不僅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作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基因組學也被納入“十三五”百大項目名單,要“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對著名基因組學專家、中國基因組學奠基人于軍教授來說,基因組學引領的技術應用得到如此重視,既讓他感到欣慰———20
2010年下旬,河南安陽曹操墓真偽之辯正酣。而一則來自上海的重磅消息更是引發了多方關注。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宣布,向全國征集曹姓男性DNA樣本,擬用基因組科學的手段驗證出土的頭骨是否為曹操本人。 一下子,基因組科學成為熱門,這一話題“落入尋常百姓家”。 事實上,伴隨著2
自1999年中國作為唯一的一個發展中國家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到目前為止,已經獨立完成了水稻和家蠶等大型基因組研究,并參與了家雞、家豬、木瓜等多個重要動植物基因組圖譜制作,在2007年還首次向世界公布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個體化基因組序列。 中國雖然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 在深圳
實驗概要植物生物學研究數據庫實驗步驟http://bioinf.scri.sari.ac.uk/cgi-bin/plant_snorna/home 英國 Top 植物種的snoRNA基因數據庫。 綜合 http://bioinformatics.psb.ugent.be/webt
于軍,紐約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博士,師從臺灣中研院院士孫同天教授;博士后研究追隨美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領導者和設計者之一,著名基因組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aynard V.Olson。 1993年,于軍參與“
近期的醫學網絡熱詞,莫過于“精準醫療”了,因為給它做廣告的是美國總統奧巴馬,而在奧巴馬身后,是現任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主任Francis Collins和NCI(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所長Harold E. Varmus兩位大牛。這兩位人物管理著美國醫學研究最主要的研究領域。如此高調、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⑵小麥基因組研究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的穩產和增產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安全的影響舉足輕重。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的影響,小麥生產面臨嚴峻的挑戰,對于小麥的育種和品種改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
宏基因組學技術(Metagenomic approaches)正快速拓寬我們對微生物代謝能力(microbial metabolic potential)的認識。 長期以來,對微生物(microorganism)功能開展的研究主要依賴的都是以在實驗室里培養的單一物種(individua
我們也必須記住,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名已經存在的專家,她在創造可對人類造成極大危害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并不一定會把我們帶到比現有技術或自然界本身更接近傷害的道路。 慎重的民主就要聽不同的觀點,考慮對方的論點,最好找到共同點,至少要尊重不同觀點,然后作出決定。面對復雜問題各
8月2日,我國科學家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方法,在人類1號染色體上發現了肝癌的易感基因區域。這將為肝癌的風險預測、早期預防和個體化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事實上,自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繪制完成迄今,科學家已經相繼發現70余種疾病的易感基因,基于此的基因診斷產業已經初現端倪,但10
一、RNA 制備 模板mRNA 的質量直接影響到cDNA 合成的效率。由于mRNA 分子的結構特點,容易受RNA 酶的攻擊反應而降解,加上RNA 酶極為穩定且廣泛存在,因而在提取過程中要嚴格防止RNA 酶的污染,并設法抑制其活性,這是本實驗成敗的關鍵。所有的組織中均存在RNA 酶,人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楊煥明:像爭奪國土一樣爭奪基因資源 我國科學家10月在深圳宣布,世界上第一個黃種人全基因組標準圖繪制完成。承擔該項目的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稱,這是我國在承擔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任務、國際人類單體基因10%任務后,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獨立完成的100%黃種人基因組圖譜。 從
25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了,時至今日,它所提供的經驗仍舊指引著由它開啟的,以團隊協作為基礎的科學研究。 1989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前,紐約冷泉港實驗室舉行的的班伯里會議。弗朗西斯·柯林斯與詹姆斯·沃森位于前排。 25年前,新落成的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即現在的國立人類基因組研
基因測序服務市場增速快,預計2016年超過測序儀器市場。據Markets&Markets預測,2014-2020年上游市場中測序儀的復合增長率是15.4%。中游測序服務市場重資產、技術附加值低,將是產業鏈中增速最快的,據BCC Research預測2011-2016年復合增長率為29%。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美國科學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1990年正式啟動,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都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2000年6月26日,六國科學家共同宣布,人類基因組草圖的繪制工作已經完成。在這場規模宏大、影響世界的基因測序項目落幕后,全球內陸續又有不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發表于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的論文稱,該所研究團隊已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繪制。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制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并發表于《自然》之后,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
我國科學家首次完全自主實施國家級人類全基因組項目。 屬于中國人自己獨特的基因“密碼”有望被精準破譯。近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之“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暨中國人群多組學參比數據庫與分析系統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并進入為期4年的項目實施階段。 “這是我國科學
“作為生物技術領域最基礎的學科,農業基因組學研究不僅需要國內外科學家同行的協同創新,更需要與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需求無縫銜接,才能發揮出農業基因組學的最大潛能。基于這種認識,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框架下,建立農業基因組學的協同創新聯盟就顯得十分迫切。”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局長梅旭榮表示。 7月24
作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小麥養活了全球40%的人口,提供人類營養所需的20%的熱能和蛋白質。 隨著基因組學的發展,水稻和玉米的基因組相繼被破譯,但關于小麥基因組的測序研究依然困難重重、進展緩慢,小麥基因組成了橫在科學家面前的一座大山。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
隨著更多更精細的分析手段出現,“基因組島”理論終將被證明是對還是錯。但這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12年前,科學家破解了一種傳播瘧疾的蚊子——岡比亞按蚊的基因組,并希望借此抑制瘧疾的傳播。但是美國布盧明頓市印第安納大學的人口遺傳學家Matthew Hahn對利用蚊子基因組解決進化生物學的難題更有
中國青年報2007年12月26日報道 每逢年底,《科學》和《自然》等雜志都會評選出本年度一些重要的科學成果。在2007年出現的許多科學進展中,關于人類基因組差異的研究以及一種新的培育干細胞的方法,連同其他一些成果受到廣泛關注。 照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幫助科學家定位與Ⅱ型糖尿病有關的
1.1.3.2 模板制備程序完全的體外大規模模板制備工作是達成高通量、低價格測序技術的前提。已廣泛使用的乳液PCR擴增技術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不過,由于很難在熱循環測序反應中保證乳液微滴的穩定性,因此最開始實驗的模板擴增方法是恒溫擴增法(isothermal)。乳液PCR不需要借助細菌的幫助就能擴增
2 Craig Venter挑戰人類基因組計劃 John Craig Venter 出生于1946年,曾應征加入美國海軍醫療隊參加越戰,越南戰場的殘酷使他認識到時間和生命的寶貴,“人生的每一分鐘都應該有所創新”。回國后,Venter僅用了6年時間先后就讀于圣馬特奧學院 (College o
大姑娘出嫁——頭一回!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 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