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等獎9項,二等獎24項,三等獎47項 新春逢盛會,杏林吐芳蕊。全國醫療衛生行業的最高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結果2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揭曉。 在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2007)頒獎大會上,80項研究成果獲一、二、三等獎。 中華醫學科技獎是經衛生部、科技部批準,由中華醫學會于2001年設立的全國醫療衛生行業最高科技獎。 據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介紹,2007年全國共有234項科研成果參與了中華醫學科技獎的角逐。根據《中華醫學科技獎獎勵條例》規定,經單位推薦,中華醫學會進行了形式審查并組織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對形式審查合格項目進行了初審、公示及終審。經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第六次會議確認,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中醫中藥學等專業在內的80項研究成果獲獎。其中,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的“雌激素及其拮抗劑三苯氧胺誘發婦科腫瘤的分子機......閱讀全文
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最高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2014頒獎大會暨第一屆樹蘭醫學獎頒獎儀式今日在江蘇泰州舉行,本次大會由中華醫學會、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主辦。 大會對85項醫學科研成果進行了授獎,評出一等獎8項、二等獎25項、三等獎47項、國際合作獎1項、衛生管理獎2項、醫學科普獎2項,另有1人
中華醫學科技獎(2016)頒獎大會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83項醫學科研成果和1位獲獎人榮獲2016年中華醫學科技獎,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25項、三等獎47項,另有衛生管理獎2項和醫學科普獎1項。 據悉,“強直性脊柱炎的綜合外科治療及嚴重脊柱畸形的截骨矯形技術創新”等8個項目獲一等獎;“基于宏基
1月30日,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2015)頒獎大會在京召開,共有83項醫學科研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27項、三等獎45項,另有衛生管理獎和醫學科普獎各兩項。 作為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最權威的獎項,中華醫學科技獎自2001年設立以來,已評選出獲獎尖端醫學
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2015)頒獎大會30日在京召開,共有83項醫學科研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27項,三等獎45項,另有衛生管理獎和醫學科普獎各2項。 作為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最權威的獎項,中華醫學科技獎自2001年設立以來,共評選出獲獎尖端醫學科研成果
陳竺教授在國際著名刊物如《PNAS》、《BMBOJ》、《J Exp Med》、《JCI》、《Blood》、《Am J Hum Genet》、《Oncogene》、《Leukemia》等以及國內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0多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1993年三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度
1月8日,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2013)頒獎大會在京舉行,86項醫學科研成果獲醫藥衛生行業最高獎殊榮。 “脾窩異位輔助性肝移植和多器官聯合移植關鍵技術的建立及應用”等8個項目獲一等獎(詳細報道請見今日第2版)。其中,有3項涉及腫瘤防治,約占一等獎總數的37
中華醫學科技獎(2017)頒獎大會26日在北京召開,聚焦醫學科技發展,激勵醫學人才創新,促進醫學科技成果轉化。 中華醫學科技獎是我國醫藥衛生行業最權威的獎項之一,自2001年設立以來,共評選出尖端醫學科研成果1369項。2017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采取限額推薦方式,按照《中華醫學科技獎獎勵條例》
據悉:根據國際食品科學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AFoST)近日公布的消息,我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重點實驗室主任,WHO食品污染監測合作中心(中國)主任吳永寧研究員當選該院院士(Fellow)。
1月7日,獲得2010至2011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頒獎一等獎的代表展示獲獎證書。 全國醫藥衛生行業最高科技獎項——“中華醫學科技獎(2010-2011年)”1月7日在北京揭曉,共有166項醫學科研成果獲得這一殊榮。 其中,“膠質瘤血管生成的細胞與分子機制研究”等15個項目獲得一等
中華醫學會關于2018年中華醫學科技獎獎勵的決定醫會科評發[2018]172號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科技獎管理辦法》(醫會科評發[2018]20號)規定,經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和中華醫學會第25屆理事會第14次常務理事會會議審議確認,中華醫學會決定,授予“毀損性創面修復重建
9月21日 北京市科委正式對外發布了2018年度 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入選人員名單 領軍人才工程 領軍人才工程是《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十二項重點人才工程之一,是針對5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帶頭人,突出對領軍人才自身發展
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1929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蘇無錫。1953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醫學院。擅長淋巴結病理、消化道疾病病理、內分泌病理等的診斷,對胰腺腫瘤特別是胰腺癌的實驗性基因治療方式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開展了內分泌腫瘤的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研究。“胰頭癌
走進一些機構,常常會看到一些牌子上面寫滿了榮譽,光彩奪目。有些牌子當然是靠誠實勞動、熱情服務換來的,但是有些其實是投機取巧、花錢買來的,而讓人不安的是,這樣的亂象甚至還發生在醫療衛生行業里。 就在今年1月11日,一個名叫“醫院管理學會”的組織在北京召開了名為“2013中國醫院管理學術年會暨
83項醫學成果獲獎;首次頒發“衛生管理獎”和“醫學科普獎” 1月24日,由中華醫學會主辦的2009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頒獎典禮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83項醫學科技成果獲此大獎,同時首次頒發了“衛生管理獎”和“醫學科普獎”。 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細胞、器官衰老的分子機制研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4月25日-27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辦的國家級I類繼續教育學習班——“液相色譜-質譜技術臨床應用培訓班”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獨山廳成功舉辦。本次活動圍繞LC-MS/MS技術在我國臨床檢驗領域的應用,邀請了國內外著名專家教授,向學員們講授了液相色譜-質譜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4月19日-21日,第二屆“液相色譜-質譜技術臨床應用培訓班”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學術會議中心召開。本次學習班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辦,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協辦本屆培訓班為期3天,圍繞LC-MS/MS技術在我國臨床檢驗領域的應用,就液相色譜-質譜檢測技術的
日前,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公示了2007年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名單。 根據《“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支持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經評審確定的2007年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名單予以公示。公示期自即日起至2007年8月25日。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公示的創新團隊持有異議,均可向教育部科技司署名提出。匿
2019年中華醫學科技獎初審通過項目醫學科學技術獎建議一等獎項目(17項)項目名稱(中文)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評審學組推薦單位基于生物活性分子的心血管疾病干預靶點研究季勇、余鷹、朱國慶、謝利平、韓藝、孟國梁、張楓、顧月、趙爽、唐欣南京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基礎醫學組南京醫科大學基質
2019年11月16日,被譽為中國醫學界“諾貝爾獎”的第六屆“樹蘭醫學獎”頒獎盛典在杭州良渚文化發源地隆重舉行。 柏林Charité醫科大學保羅?烏利齊?文樹德教授榮獲“樹蘭醫學杰出貢獻獎”(獎金100萬人民幣)。 張伯禮院士與尚永豐院士榮獲 “樹蘭醫學獎”(每人獎金50萬人民幣)。 董海
2019年11月16日,被譽為中國醫學界“諾貝爾獎”的第六屆“樹蘭醫學獎”頒獎盛典在杭州良渚文化發源地隆重舉行。柏林Charité醫科大學保羅?烏利齊?文樹德教授榮獲“樹蘭醫學杰出貢獻獎”(獎金100萬人民幣)。張伯禮院士與尚永豐院士榮獲 “樹蘭醫學獎”(每人獎金50萬人民幣)。董海龍、任善成
2019年11月16日,被譽為中國醫學界“諾貝爾獎”的第六屆“樹蘭醫學獎”頒獎盛典在杭州良渚文化發源地隆重舉行。柏林Charité醫科大學保羅?烏利齊?文樹德教授榮獲“樹蘭醫學杰出貢獻獎”(獎金100萬人民幣)。張伯禮院士與尚永豐院士榮獲 “樹蘭醫學獎”(每人獎金50萬人民幣)。董海龍、任善成、
平均81歲 我科技大獎得主最老 2000年創立至今,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直存在著“兩高”高獎勵:500萬元獎金;高年齡:獲獎者平均年齡81歲。 繼2009年兩位超過80歲的專家獲獎后,2010年,科技大獎頒給了兩位超高齡學者9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師昌緒和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醫學院,中山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patial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clonal evolution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評選出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進行表彰。在本年度獲獎項目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為第一完成人、以嶺藥業子公司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為第一完成單位的“中醫脈絡
生物通報道: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臟外科陳會文研究團隊發表了最新多中心臨床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有助于TAPVC術前精確診斷和術中手術規劃。據檢索,該研究是中國先心病外科首次在該期刊上發表的有關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多中心臨床研究。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心血管領域權威期刊Circul
2015年12月15日上午8:30,正值中華醫學會成立百年之際,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國際會議舉行,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二十五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常務理事。名單如下:新一屆中華醫學會會長 馬曉偉 新任中華醫學會會長馬曉偉介紹 根據中華醫學會官方網站的公示:當選新一屆中華醫學
2019年3月29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征求《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 (試行) (征求意見稿)》,引起行業內眾多從業者的巨大反響。這一幕也大概出現在一個月前(2月26日),同樣由國家衛健委發布了《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兩份監管文件主要關注的焦點就是細胞治療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委、科技廳(委、局)、食品藥品監管局、中醫藥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人口計生委、科技局、食品藥品監管局,軍隊有關衛生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衛生與健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推廣應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實施<
2015年11月13日,兩年一次的中科院院士新增名單發布,共計61名杰出科學家入選此次院士榜單。其中,備受生物界矚目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名單也新鮮出爐,從30位候選名單中歷經“終選”機制新增院士12名,包括三名女科學家。12名新增院士中,有5位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地方研究院,1位(王福生院士)來
曾毅(1929年— ) 曾毅,廣東揭西人。1952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1956~1960年,從事脊髓灰質炎病毒,減毒性疫苗免疫,腸道病毒、麻疹病毒的研究。1960年起從事腫瘤病毒研究。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并獲得衛生部的試劑生產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