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委、科技廳(委、局)、食品藥品監管局、中醫藥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人口計生委、科技局、食品藥品監管局,軍隊有關衛生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衛生與健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推廣應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國務院辦公廳《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和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全面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結合衛生與健康行業實際,加強衛生與健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重要內容,是加強科技創新和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衛生與健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要緊扣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需求,以滿足人民健康需要和解決阻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關鍵問題為導向,建立符合衛生......閱讀全文
而與這個法規同時上線的,是九項與藥品和醫療器械相關的公告通告,其中包括廣受行業關注的《中國上市藥品目錄集》,第一批通過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藥品等。 圖1:2017年12月29日CFDA發布的公告,來源丨CFDA網站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了常態。密集發布的新政策、新法規和新
創新藥物的研發,是使我國由醫藥大國走向醫藥強國的必由之路。國家無論是“863計劃”、“973計劃”、還是今天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都對新藥研發寄予了厚望并給予了多方面的鼓勵支持,國內藥企亦不負眾望,共同肩負起新藥創制的重任。經多年厚積薄發,一個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產品誕生并成功上市,“中國
7月22日,根據國務院“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要求,國家食藥監總局(CFDA)發布了“關于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117公告,并附以1622個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品種清單,提交截止時間是8月25日。 不難想象,在“史上最嚴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令
4月10日,CFDA再次公開征求《關于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有關問題處理意見的公告(修改稿)》(簡稱“修訂稿”,下同)意見。 其實,這已經是“關于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有關問題處理意見”的第二次征求意見,此番是修改稿的征求意見。2016年8月19日,CFDA公開征求《關于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有關問
■發生了什么事?圖片來源網絡 12月2日“丁香醫生”公眾號發布文章《一年狂賣7.5億的洗腦神藥,請放過中國老人》,炮轟莎普愛思在無明顯藥效的情況下過度宣傳產品治療白內障的功能實現巨額盈利,文章在網絡引發大量轉載和熱議。12月6日CFDA發布《總局關于莎普愛思滴眼液有關事宜的通知》進行回應,要求
這兩天,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相關政策密集出臺,11月18日CFDA發布了關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231號文,這個月該局還發布了227號文和230號文(具體文件名太長,諸位可以去官網查看)等系列政策。對于231號文,大家吵得沸沸揚揚,類似于“藥企死期來臨”的說法不絕于耳,弄得大家的小心肝跳啊跳的。其實,
新藥臨床試驗,關系千萬人生命安全。本月中旬,國家食藥監總局(以下簡稱CFDA)發布了一則公告,揭開了國內新藥臨床試驗背后令人不安的造假利益鏈。 CFDA稱,在對部分藥品注冊申請進行現場核查時發現,共有8家企業、11個藥品注冊申請的臨床試驗數據存在不真實、不完整的問題,決定對其注冊申請不予批準,
10月22日,藥物臨床試驗數據現場核查計劃第7號發布。不到7個月的時間,從2016年3月30日的第1號,到2016年10月22日的第7號,7批核查計劃共涉及185個受理號。 筆者將這7批185個品種對應第一批自查品種(2015年7月22日公告,1622個)、第二批自查品種(2016年4月1日公
此次開通的注冊審批綠色通道的8大類新藥,主要是公共衛生領域和應對重大疾病的創新藥。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CFDA)全面發力,加大了對新藥臨床試驗數據造假的懲處力度,將“大刀”揮向了一批在自檢環節中尚存僥幸心理的企業,對青島百洋制藥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11個藥品的注冊申請不予批
近日,中國CFDA加入ICH的消息還未經官方宣布,國內醫藥媒體通過微信群得到的消息就已經刷了屏。是什么樣的組織讓業界如此聳動? ICH的全稱是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CFDA對其稱為“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由歐洲、日本、美
根據公告,此次檢查項目主要為“生物等效性試驗”,在選擇上是“有針對性的”,選取范圍僅為“部分”真實性存疑的品種。對此,CFDA強調,主動報告問題品種的臨床機構和CRO(醫藥研發服務外包公司)將免受處罰。 在業內人士看來,仿制藥申報牽涉制藥企業、臨床機構、CRO三方,數據造假三方都可能有責任。而
3月1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征求《CFDA關于調整進口藥品注冊管理有關事項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消息甫一傳出,就在海內外制藥界引起強烈的反響:這是對藥企的沖擊,還是倒逼創新的機遇? 進口藥品注冊管理可能調整 根據征求意見稿,CFDA
“一些市場熱銷的消費品,包括藥品,特別是群眾、患者急需的抗癌藥品,我們要較大幅度地降低進口稅率,力爭降到零稅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0日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如是說,這引起了癌癥患者、醫生及藥企等各方面的關注。 關稅的進一步降低,國內患者有望繼續減輕負擔,也有可能促使更多的“明星”抗癌藥加速
5月17日,在2016中國國際藥物信息大會暨第八屆DIA中國年會上,CFDA藥化注冊司副司長李茂忠就當前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最受關注問題之一“愿意承接一致性評價的臨床機構數量有限,首批開展品種在2018年底完成困難”作答:“CFDA此前公示的首批開展一致性評價工作的截止日期不會改變,我們將在實際工作
根據路透社的新聞編譯,CFDA目前正面臨一批高素質員工出走的“尷尬”局面,而“更高的薪酬、更低的壓力、更自由的工作氛圍”成為這些富有經驗的CFDA核心人才出走私人企業的主要“誘惑”。 報道中指出,離開CFDA的員工,有的加盟跨國藥企;有的進入本土公司;有的創辦咨詢機構或是投資公司。眾所周知,中
近日,有消息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吳湞在剛剛結束的全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今后取消GMP、GCP、GLP、GSP,實現兩證合一,不再發認證證書。 關于取消GMP、GCP、GLP、GSP認證的各類消息一直甚囂塵上,官方說法也出現在各種會議之上。2015年12月,在廣東省
近日,有消息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吳湞在剛剛結束的全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今后取消GMP、GCP、GLP、GSP,實現兩證合一,不再發認證證書。 今年,第九屆中國醫藥企業家年會將于9月22日在北京舉行。 關于取消GMP、GCP、GLP、GSP認證的各類消息一直甚囂塵
一、基因檢測公司梳理 目前全國涉及基因檢測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業務范圍劃分,這些公司可以分為:①最上游的基因檢測儀器開發企業(測序儀、芯片掃描儀、PCR設備),②提供樣本處理試劑和耗材的中上游企業(建庫試劑盒、檢測試劑盒、工具酶、基因芯片),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檢測服務的中游企業
入對人體危害較大,一方面會影響身體的抗氧化系統,容易得一些慢性的氧化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另一方面,如果人體抗氧化系統受到損傷,腫瘤類疾病的發生率又會極大提高;同時,還有研究表明食管癌等惡性腫瘤與長期鉻離子攝入存在關聯。 可見,藥品鉻超標并非小事。 12月30日,CFDA通告稱,上述
冬蟲夏草被踢出保健品圈子,說明相關機構終于開始在中藥的功效認定上開始邁向現代,傾向于用科學試驗來檢驗中藥的實際效果。 冬蟲夏草歷來被視為保健珍品和尊品,每年四五月是新鮮冬蟲夏草的采摘、銷售旺季。不過,繼2016年2月4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關于停止冬蟲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試
事實上,在西方質譜應用于臨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發展相對成熟,如美國Quest和Labcorp等大型獨立醫學實驗室,檢測項目有4000余項,其中基于質譜的檢測項目多達400余項,臨床質譜檢測設備上百臺。 再看中國,臨床質譜處在早期增長階段,正迎來
在過去的十年,DNA測序比過去具有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價格,這一進步主要因為二代測序技術(NGS)的發展。二代測序技術現在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包括實體瘤分析、血液腫瘤分析、遺傳病分析和傳染病分析;無創產前檢測(NIPT);植入前診斷(PGD)和篩查(PGS)。 鑒于這一快速發展的領域,2014
引言 7月10日,《中國科學院》記者向我采訪有關CFDA批準二代測序產品上市的看法,我第一句話就是,我說的你們敢發表不?所幸,對我的采訪文章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今天的第八版,題為“引狼入室還是自主創新——對二代基因測序產品獲批的冷思考”,網頁鏈接為:http://news.sciencenet
隨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與阿里健康相繼發聲,藥品電子監管碼風波暫時平息。從2006年開始實施藥品電子監管工作,到2016年CFDA宣布暫停藥品電子監管的有關規定,藥品電子監管碼已走過十年歷程。 2016年2月23日,阿里健康在其官方微信發表文章稱,阿里健康愿意將建成的藥品電子監
在CFDA當晚披露的“黑名單”中,一家創業板新丁博濟醫藥就牽涉其中。而另一家A股公司上海醫藥亦受波及。 我國藥品注冊申請黑幕的冰山一角正在被揭開。 一般而言,最終賣到患者手中的新藥產品,都要經過層層試驗把關,所有數據都符合相關標準才能面市。但人們很難想得到,負責把關的機構也會弄虛做假。
來自SDi的最新報告指出,未來五年臨床質譜市場將以7.6%的速度增長。根據美國臨床實驗室協會的數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每年對血液、尿液和其他患者樣品檢測次數超過70億次。免疫分析一直是臨床診斷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但出于對檢測結果精準性等需求,越來越多的實驗室開始將質譜作為首選的檢測工具。另外,相比于測序
我國醫藥工業是以仿制藥為主導的行業,但總體屬于低仿制水平,劣質或過剩產能亟需淘汰。目前我國通過GMP的藥企有5000多家,絕大多數是仿制藥企業,“小、散、亂”的現象比較突出。截止2016年底國家藥品食品監督局共批準18.9萬個藥品批文,但實際生
目前臨床實驗室用質譜做臨床檢測以實驗室自建項目(LDT)為主,很少使用CFDA、FDA等監管部門批準的檢測試劑盒。鑒于臨床對于質譜的需求越來越大以及臨床領域的特殊性,世界各地有關部門均開始采取措施以加強監管。據悉,FDA正在建立一個規范臨床質譜檢測的監管框架,要求每個檢測項目都要走注冊流程,這意
如果是基因測序產業上游的公司,產品銷售的目標客戶廣泛,橫跨科研、醫療、商檢領域,產品包括測序儀、DNA提取試劑盒、捕獲試劑盒/多重子擴增試劑盒、建庫試劑盒、上機測序試劑盒,其中測序儀、上機測序試劑盒兩者是綁定的,DNA提取試劑盒、捕獲試劑盒/多重子擴增試劑盒、建庫試劑盒是可以用第三方的產品,國內
事實上,在西方質譜應用于臨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發展相對成熟,如美國Quest和Labcorp等大型獨立醫學實驗室,檢測項目有4000余項,其中基于質譜的檢測項目多達400余項,臨床質譜檢測設備上百臺。 再看中國,臨床質譜處在早期增長階段,正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