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對于一個國家的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基礎研究狀況究竟如何?基礎研究發展有哪些制約因素?如何展望中國基礎研究未來的發展?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張先恩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了這些問題。 記者: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有目共睹。現在,我國科技進入重要躍升期,您認為基礎研究的發展現在處于什么階段,30年來取得了哪些成就,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張先恩:由于歷史原因,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科學研究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過去30年,我國基礎研究獲得長足發展,并進入了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少數領域已經處于國際前列。 我們對基礎研究發展的評估,主要看三個方面。一是科學論文,二是對技術發展和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三是人才隊伍建設。 統計表明,30年來,我國學者發表的論文被SCI數據庫收錄的數量持續高速增長,大約每5年翻一番。上世......閱讀全文
基礎研究對于一個國家的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基礎研究狀況究竟如何?基礎研究發展有哪些制約因素?如何展望中國基礎研究未來的發展?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張先恩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了這些問題。 記者: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有目共睹。現在,我國科技進入重要躍升期,您認為基礎研究
4月21日,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十二五”專項規劃戰略咨詢會在武漢召開。科技部基礎司司長張先恩出席會議,科技部基礎司、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和湖北省科技廳有關領導,以及我國蛋白質領域專家近20人參加本次會議。 張先恩在會上指出,作為基礎研究重要組成部分的蛋白質科學
8月15日至16日,化學、數理、信息、材料、工程領域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研討會在長春召開。1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其依托單位代表,和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吉林省科技廳、河北省科技廳等有關同志共110余人出席了會議。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張先恩司長、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劉燕美副主任、中科院計劃財務局
2011年2月15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新一屆專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科技部副部長陳小婭出席會議,科技部基礎司和基礎研究管理中心領導、相關負責人及納米研究等五個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近100人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現場 陳小婭副部長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她指
6月8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基于子午工程和雙星計劃的地球空間天氣數值預報建模研究”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召開。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司長張先恩、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副局長于英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處長于晟、國家空間科學
7月17日,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司長張先恩一行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調研。調研會由上海生科院副院長李林院士主持。上海生科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林其誰院士組織并陪同調研,上海生科院副院長韓斌研究員,生化與細胞所張永蓮院士以及院所科研管理部門相關人員等出席了調研會議。 李林代表上海生科院及所屬研
蘭大首個“973計劃”項目獲批準立項 甘肅新聞網7月12日電(武永明) 從蘭州大學傳來好消息,以蘭大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南志標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組織申報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 計劃”)項目《中國西部牧草、鄉土草遺傳及選育的基礎研究》經過函評、復評
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組織的2009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科技進展揭曉。 這十大基礎研究進展分別是: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查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平衡狀況; 揭示A1型短指癥致病機理; 發現β-抑制因子-2復合體信號缺損可導致胰島素耐受; 實驗證實誘
日前,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湖南省科技廳和湖南大學共同主辦的“2008年第三屆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分析與納米技術國際會議”(ISBBN 2008)在湖南大學舉行。美國科學院院士理查德·N·杰爾、穆斯塔法·艾爾-賽義德,中國科學院院士汪爾康、張玉奎、俞汝勤、姚守拙,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董紹俊,以及楊士成、
來自科技部網站的消息,近日,科技部在武漢召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專項國內研究2010年項目啟動會,正式啟動“中國環流器二號(HL-2A)高時空分辨等離子體診斷研究”等13個項目。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張先恩司長出席會議并發言。會議由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廖小罕副司長主持。來自項目依托
納米科學技術分會第二屆年會暨2010全國納米生物與醫學學術會議在武漢召開 納米科學技術分會第二屆年會暨2010’全國納米生物與醫學學術會議于11月4日至7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來自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12個單位900多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出席開幕式
3月17日,由科技部主辦的核聚變能發展研究人才工作會議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安徽省副省長倪發科、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許武等出席會議并致辭。 許武在致辭中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科大非常重視核聚變研究與人才培養,建校之初就設立了原子核物理與原子
12月17日上午,“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20年探索與實踐總結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林文漪、北京市副市長茍仲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孫家廣、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劉德培、第二屆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會長胡昭廣、科技部基礎司司長張先恩、第一、二屆北京
會議現場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蛋白質結構高效測定與高效制備技術”項目中期總結會議于8月7日在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召開。參會專家組成員包括中科院院士陳洪淵、張玉奎、隋森芳、葉朝輝,以及國家基金委和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的專家等。 總結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劉買利研
1985年7月16日,這不知道是鄧小平第幾次會見李政道。會談中,李政道再次提出,希望盡快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并由第一流科學家負責。鄧小平回應說:“這是一個新方法,我們沒有經驗。但只要是新的事物,管它對不對,管它成功不成功,試驗一下。” 1986年年初,一個寒冷的夜晚,“兩彈一星”元勛陳芳
5月19日,受科技部基礎司委托,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共同發起的關于水、毒理與健康研究的討論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中方人員由江桂斌院士帶隊,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學、中科院水生所、華北電力大學和山西大學等單位的有關方面專家參與了討論會。加拿大方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以“加強基礎研究與自主創新”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3月26日在京召開,此次會議的召開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部長萬鋼、副部長侯建國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等參與了研討,并分別作了重要發言和主題報告。 萬鋼強調,基礎研究作為提
1月11日,科技部會同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門在京召開國家納米科學技術指導協調委員會工作會議。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國家納米科學技術指導協調委員會主任萬鋼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制定好“十二五”納米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項規劃,力爭實現納米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創
9月7日,2011年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ChinaNANO 2011在北京召開。這是繼2005、2007、2009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之后,第四次召開的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盛會。 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在三天的會期中,7位
揭牌儀式 5月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感染免疫重點實驗室成立啟動儀式在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科技部基礎司司長張先恩,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主任武維華院士,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康樂、副院長高福,中科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王麗萍處長、劉杰處長,計劃局侯宏飛副處長,以及研究所赫榮喬、朱美玉、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來 2014年12月25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簡稱《方案》)。 這份由國務院印發的方案,承載著科技界對于改革的期盼。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直接推動的一項重大改革,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吸引各界關注目光。
6月9日至10日,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在深圳組織召開了“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技術發展戰略研討會”,標志著該領域的“十二五”發展戰略規劃研究正式啟動。國內從事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的院士、專家、學者共40多人參加了會議。科技部基礎司張先恩司長應邀出席會議,生物中心馬宏建副主任、深圳市委常委、常
6月9日至10日,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在深圳組織召開了“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技術發展戰略研討會”,標志著該領域的“十二五”發展戰略規劃研究正式啟動。國內從事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的院士、專家、學者共40多人參加了會議。科技部基礎司張先恩司長應邀出席會議,生物中心馬宏建副主任、深圳市委常委、常
第396次香山科學會議“海洋微生物來源的創新藥物前沿研究”于5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香山飯店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院士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張立新研究員擔任本次會議執行主席。科技部基礎司司長張先恩,中科院生物局副局長蘇榮輝,科技部海洋863辦公室處長張書軍應邀參加了會議。200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中
12月21日,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 BIOPIC是北大在985工程中重點建設的一個跨學科實體研究中心,也是推動多學科交叉合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來自校內外的一百多位嘉賓出席了會議,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多學科交叉是21世紀科學發展的重要趨
2009年7月29日上午八點半,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由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泰州國家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承辦,以及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第六屆中國蛋白質組學大會于江蘇省泰州市海燕大酒店會議室隆重開幕。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
6月29日至7月3日,2010年國際嗜鹽微生物大會(Halophiles 2010)在北京舉行,大會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和中國微生物學會共同主辦。這是該系列會議的第九屆,也是首次在中國乃至亞洲國家舉辦,來自30個國家的160多名代表參加了大會。大會主席馬延和研究員主持
2014年7月15-16日,科技部基礎司在北京召開973計劃腦科學戰略研討會。973計劃專家顧問組組長徐冠華及林泉、張先恩、強伯勤、郭雷,973首席科學家代表蒲慕明、郭愛克、程和平、范明、饒毅、汪小京、駱清銘、吳朝暉等20多位專家出席會議。 會上,科技部基礎司介紹了推動我國腦科學計劃的工作
當國人將目光投向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屠呦呦身上時,一批專家學者進而聚焦在讓青蒿素可以大規模制備的幕后英雄——合成生物學身上。2015年12月底以合成生物學發展戰略為主題的第552次香山科學會議上,30多位專家研討如何將“可以像組裝機器一樣組配生物”的設想變為現實。 所謂合成生物學,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1年項目啟動會于4月20日在北京召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張先恩主持本次啟動會,科技部副部長陳小婭、973計劃專家顧問組組長周光召院士等科技部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 圍繞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科技工作重點,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