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12月24日《自然》雜志精選

    封面故事: 2009年度新聞人物 Nature雜志2009年度新聞人物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大膽提名的能源部部長人選朱棣文。這位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受命推動世界最大經濟體及其能源行業的變革,以適應21世紀的需要。朱棣文曾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工作4年時間,在這期間,他將該實驗室重塑為替代能源研究的一個領先機構。擔任能源部部長后,他也不忘將該實驗室在“曼哈頓項目”中所開創的戰時精神移植過來。朱棣文說,如果美國要動員其科學與技術資源應對氣候變化的話,那么它將需要在上個世紀40年代推動原子彈早期研究工作的那種緊迫感。Eric Hand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前就這個問題及美國政府的相關計劃對朱棣文進行了采訪。 X射線天文觀測成果綜述 過去10年,X射線天文學家從現有兩個在軌道上運行的X射線天文觀測裝置獲得大量成果,這兩個裝置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錢德拉和歐洲航天局的XMM-Newton......閱讀全文

    于洋博士等發現基因組長片段DNA插入的新機制

      我們身體中每個細胞的基因組DNA每天都會面臨成千上萬次的損傷。所幸的是,細胞中有一套能夠修復各種類型損傷的機器來保證基因組的完整性(genome integrity)。修復DNA損傷的機器在從酵母到人所有的真核生物中都是非常保守的,因此酵母作為模式生物被廣泛應用于DNA修復(DNA repair

    一文了解甲基化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甲基化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Vossman/ Wikipedia  【1】Nature:母體維生素C調節DNA甲基化重編程和生殖細胞產生  doi:10.1038/s41586-019-1536-1  發育通常被認為是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表10篇CNS,全球學術排名表現出色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科學家揭開“垃圾”DNA的神秘角色!

      生物學家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具體的生理機能都要由蛋白質來完成,那么不編碼蛋白質的DNA應該是沒有用的,可以稱為“垃圾DNA”;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發現人的基因組中僅有1.5%的序列是給蛋白質編碼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認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名為E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上取得的新成就,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Daniel N. Weinberg et al,doi:10.1038/s41586-019-1534-3  【1】Nature:揭示組蛋白標記H3K36me2招募DNMT3A并影響基因間DN

    Nature:組蛋白標記H3K36me2招募DNMT3A并影響基因間DNA甲基化

      催化DNA中CpG甲基化的酶,包括DNA甲基轉移酶1(DNMT1)、DNA甲基轉移酶3A(DNMT3A)和DNA甲基轉移酶3B(DNMT3B)。這些DNA甲基轉移酶對于哺乳動物組織發育和體內平衡是必不可少的。它們還與人類發育障礙和癌癥有關,這就支持DNA甲基化在細胞命運的指定和維持中起著關鍵作用

    甲基化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甲基化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Science:重大進展!揭示DNA甲基化增強基因轉錄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r7854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為DNA化學修飾的一種形式,能夠在不

    Nature 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系了起來!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里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觀

    2020年CRISPR/Cas最新研究進展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圖片

    定位候選克隆

    當前,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重心正在由“結構”向“功能”轉移,一個以基因組功能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所謂“后基因組時代”(post-genomics),也即功能基因組(functional genomics)時代,即將到來。如何獲取基因的功能信息,即與人類重大疾病和重要生理功能相關的基因信息,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徐國良院士Nature發文,破解胚胎發育背后的秘密

    徐國良院士(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10月19日,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TET-mediated DNA demethylation controls gastrulation by regulating Lefty–Nodal signalling”的論文,第一次在體內證明了D

    2017年5月CRISPR/Cas亮點盤點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年終盤點:2018年基因編輯盤點

      2018年11月,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聲稱世界上首批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一對雙胞胎女性嬰兒---出生。他利用一種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對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進行修改,使得她們出生后就能夠天然地抵抗HIV感染。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這條消息瞬間在國內外網站上迅速發酵,

    朱健康院士Nature子刊表觀遺傳學成果

    擬南芥5-甲基胞嘧啶(5mC)DNA糖基化酶的ROS1/DEMETER家族,是真核生物中第一個遺傳表征的DNA去甲基化酶。然而,ROS1靶基因位點的特征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10月31日在《Nature Plant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中心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擬南芥C

    復旦大學發表Nature表觀遺傳學新文章

      來自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從頭甲基化轉移酶DNMT3A自抑制以及組蛋白H3誘導DNMT3A激活的機制。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10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生科院的徐彥輝(Yanhui Xu)教授,其早年畢業于清華大

    中國學者發表6篇Nature,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iNature  2019年9月4日,中國學者在Nature連續發表了6項成果,涉及生命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等不同的領域,iNature系統介紹這些成果:  【1】混合譜系白血病(MLL)家族的甲基轉移酶  -包括MLL1,MLL2,MLL3,MLL4,SET1A和SET1B-在賴氨

    陳竺、陳賽娟最新PNAS文章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onditional knockin of Dnmt3a R878H initiates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mTOR pathway involvement”的文章,分析了DNMT3A最常見的突變形

    PCAWG聯盟6篇Nature、15篇Nature子刊揭示癌癥的復雜性

      一項大規模的國際努力對來自38個人體組織的2600多個腫瘤基因組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從而對癌癥的遺傳基礎產生了豐富的見解。  早在2001年對首個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后,腫瘤的全面基因組表征就成為癌癥研究人員的一個主要目標。從那時起,測序技術和分析工具取得的進展使得這個研究領域蓬勃發展。在發表在最新

    曹雪濤院士、王青青教授Nature子刊發布免疫新成果

      來自浙江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甲基轉移酶Dnmt3a上調HDAC9使得TBK1激酶脫乙酰化激活了天然免疫。這一重要的免疫發現發布在5月30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和浙

    清華大學Nature子刊:將Cas9應用于分子克隆

      在4月21日的《自然實驗手冊》(Nature Protocols)雜志上,清華大學的朱聽(Ting Zhu)研究員與博士生姜文君(Wenjun Jiang)撰文,詳細介紹了利用一種叫做Cas9輔助靶向染色體片段(CATCH)的方法,靶向分離及克隆100kb微生物基因組序列的優化實驗方案。  朱聽

    Nature發布輪蟲基因組研究新成果

      有一群動物放棄了性,但卻在進化過程中生成了460多種物種。本周的《自然》(Natur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蛭形輪蟲(bdelloid rotifer)全基因組的研究論文,為揭示這一進化機制減少了些許神秘。   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MBL)David Mark Wel

    Nature子刊:用CRISPR操控表觀基因組

      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可以精確地控制基因開啟及激活的時間。借助這一新技術研究人員可通過化學操控包裝DNA的蛋白,來開啟特異的基因啟動子和增強子——控制基因活性的基因組片段。  研究人員說,擁有操控表觀基因組的能力將有助于他們探究特殊啟動子和增強子在細胞命運或遺傳病風險中所起的作用

    Alpha助力DNA甲基化表型調控新發現

      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指在DNA甲基化轉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價鍵結合一個甲基基團。為DNA化學修飾的一種形式,能夠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質結構、DNA構象、DNA穩定性及D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方式

    《Nature》1月最受關注的十篇論文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近期《Nature》下載論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6年12

    用基因編輯治療艾滋病再獲突破

      最近,美國天普大學Lewis Katz醫學院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專門的基因編輯系統,為最終治愈HIV(可導致艾滋病)感染者,鋪平了道路。在本月發表于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表明,他們可以有效和安全地從培養的人類細胞DNA中消除HIV-

    Nature子刊:癌癥表觀研究需要警惕這個

      瑞士巴塞爾Friedrich Miescher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真核生物有一種特殊的途徑,能保護基因組不會出現重排,或者因為重復DNA導致基因刪除。這與表觀遺傳H3K9me密切相關,因此這項研究也提出了癌癥表觀治療方法的一種重要新問題:如果是抑制 H3K9甲基轉移酶 ,那么就有可能由于

    年終盤點:2016年國內不容錯過的重磅生物研究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2019中國生命科學領域CNS盤點:曹雪濤 顏寧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著名干細胞專家Cell發表基因組編輯重大成果

       線粒體疾病是一種母系遺傳病,其可造成一系列令人衰弱的疾病,當前沒有治愈方法。在發表于4月23日《細胞》(Cell)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告稱首次成功嘗試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阻止了與多種人類線粒體疾病相關的突變線粒體DNA從小鼠母親處傳遞給后代。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Salk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