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突變作物“可能對付糧食危機”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呼吁增加對一種可能應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核技術的投資。 誘變是通過讓作物種子接觸輻射或特定化學物質從而增加突變率的技術,它能培育出大量具有遺傳差異的植株用于篩選抗病或淀粉含量高等等優秀的性狀。 IAEA呼吁,在全球糧食危機和糧食生產面臨氣候變化等威脅的情況下,應該增加對這項20世紀20年代發明并在世界各地使用的技術的關注。 IAEA正在尋求投入數百萬美元從而增強它與發展中國家育種者的聯系,并支持他們利用這項技術和開展他們的能力建設。 包括一種越南水稻品種在內的誘變作物在鹽堿地上長勢良好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IAEA聯合項目的植物育種和遺傳學部門的負責人Pierre Lagoda說,公眾對誘變知之甚少。 他告訴本網站說,這項技術可以減少數年的尋找和培育植物的過程。傳統育種需要讓自然突變而非誘變的植物雜交從而尋找優秀的性狀,這可能至多需要10年時間。 Lagoda說:“用誘變的方法我們......閱讀全文
誘導突變作物“可能對付糧食危機”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呼吁增加對一種可能應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核技術的投資。 誘變是通過讓作物種子接觸輻射或特定化學物質從而增加突變率的技術,它能培育出大量具有遺傳差異的植株用于篩選抗病或淀粉含量高等等優秀的性狀。 IAEA呼吁,在全球糧食危機和糧食生產面臨氣候變化等威脅的情況下,應該增加對這項
世行應對糧食危機10策
■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 文 各國領導人云集羅馬,共同商討全球食品危機時,我們的任務明確,但并不簡單:幫助今天的人們走出危境,確保這種悲劇不會再在貧窮者身上上演。 今年4月,來自150個國家的部長在世界銀行舉行會議,批準了一項有關全球食品政策的新協議。此次在羅馬召開的聯
戰爭如何加劇敘利亞糧食危機
戰爭一定會使耕地減少嗎?近日,武漢大學聯合多個科研團隊通過集成夜光遙感和日間遙感數據,分析了20多年間敘利亞耕地變化情況及背后的驅動因素。研究發現,戰爭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降水和耕地面積的穩定關系,給敘利亞帶來了巨大的糧食危機,在導致戰區耕地拋荒的同時也會推動相對和平區域耕種面積的增加。相關成
糧食危機是如何造成的
英國《衛報》日前發表文章稱,由于基因工程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再加上生物燃料政策的誤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正在飽受饑餓的威脅。 聯合國糧農業組織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食品價格上漲了25%,截至今年2月,全球食品價格已經連續8個月上漲。 《衛報》稱,在最近的兩個月
氣候變化引發糧食危機?專家:對中國糧食供給影響有限
“氣候危機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國際經濟商業網站17日這樣擔憂地稱。據報道,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正考慮禁止絕大多數大米的出口。尼日利亞總統提努布日前宣布該國進入糧食安全緊急狀態。與此同時,世界氣象組織警告,隨著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國際一些主要的糧食產區出現災害天氣,將導致糧食
海水稻,打開糧食增產想象空間
“海水稻”一詞,近段時間熱度不減。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研發團隊在位于新疆、黑龍江、山東、浙江和陜西的6個試驗基地種植耐鹽堿水稻(俗稱“海水稻”),為我國大面積鹽堿地篩選優勢海水稻品種;又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500公斤,引發廣泛關注。 在今年5月召開的兩院
聯合國:氣候變暖恐催生糧食危機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表示,本世紀中期前,世界糧食產量需增長60%,否則嚴重的食品短缺將造成社會動蕩甚至引發內戰。 糧農組織亞太區域代表小沼宏之(Hiroyuki Konuma)在烏蘭巴托召開的為期一周的食品安全會議上表示,世界人口已突破90億,且越來越多的人在經濟寬裕后開始改善飲食,增
中國糧食安全發展報告發布-糧食過剩也會導致危機
10月13日,2014-2015年糧食安全評估高層研討會在京舉辦。會議發布了《中國糧食安全發展報告(2013-2014)》,這也是我國第一部糧食安全評估發展報告。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中國食品(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洪濤介紹,按照糧食安全預警保障體系的思路,糧食少了不安全,糧
糧農組織促美調整其生物燃料政策
綜合歐洲新聞臺與金融時報8月10日消息,全球部分地區極端氣候出現造成糧食大幅減產再次引起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關于糧食危機問題的高度關注。近日,FAO向美國施壓,要求其調整玉米用于加工生物燃料的新能源政策。FAO總干事達席爾瓦(José Graziano da Silva)警告稱,美
袁隆平:中國不會出現糧食危機-糧價不會暴漲
“就目前的形勢發展來看,中國不會出現糧食危機。”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月17日在昆明開幕的第五屆中國雜交粳稻科技創新論壇上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世界糧食市場動蕩局面不會對中國造成太大影響。 袁隆平分析說,中國很重視糧食生產和安全,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保護耕地,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
生物燃料的尷尬:當減排遭遇糧食危機
《科學網》2008年5月5日報道 不久前,生物燃料還被視為對付氣候變遷的“魔力工具”,但現在卻因基本農作物的價格暴漲而越來越多地遭受微詞。近日,瑞士一項農業調查基金項目調查顯示:目前世界上流行的生物燃料熱也將對瑞士產生影響,盡管瑞士農業局副局長表示,出現食品緊張現象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該項調查顯
水稻糧食水分測定儀原理和應用
水稻糧食的簡介?水稻在加工過程中,要脫去殼和果皮,只剩下富含營養物質的親水膠體體系的米粒。雖然如此做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大米的外觀以及色澤,但是米粒極易受蟲、霉菌侵害,如何保護米粒的食味且不改變其營養價值,是我國應加緊努力的解決的問題。大米水分的檢驗對于購買大米的顧客來說非常重要。1、大米水分值的標準
日媒:假如發生糧食危機,人類還能吃什么?
《日本經濟新聞》4月12日報道稱,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比現在增加3成,達到98億人。伴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蛋白質不足和環境問題引發擔憂,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而受到期待的是,源自植物的人造肉和食用昆蟲等替代性食品。以美國硅谷等為中心,相關領域的新創企業正在不斷誕生。 “如果不說的
糧食安全潛存危機,如何向科技要糧?
“貧困人口已經脫貧,米、面、油的價格一直都很平穩,但中國的糧食安全了嗎?”2月9日,在第737次香山科學會議上,會議執行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翟虎渠如是發問。當前,我國糧食供需總體形勢持續向好,糧食供應總量充足,連續多年高于消費總量,庫存連年增加。然而,由于人民飲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肉禽蛋奶魚
糧食專家:目前中國不存在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尹昌斌博士日前在接受中國財經報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不存在糧食安全問題,更遑論“糧食危機”。 這位中國國內糧食問題專家說,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關于糧食安全的定義:“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是,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因此,說到底
我國正式加入國際水稻委員會
記者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今年7月,農業部代表中國政府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提出加入國際水稻委員會(IRC)的申請,于今年9月獲得正式批準,成為國際水稻委員會正式一員。?國際水稻委員會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下設的一個專業委員會,成立于1949年,主要致力于促進成員方之間的水稻生產、儲存
發展超級雜交水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現有13億多人口,很快就會達到14億,同時,我國的耕地在逐年減少,面對這種人增地減的嚴峻形勢,惟有通過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才能解決全國人民吃飽飯的難題。為此,我們正在實施三項糧食增產工程。 第一,選育每公頃產16噸稻谷的超高產雜交稻品種。追求作物高產、更高產是永恒的
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堿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
水稻大危機-害蟲竟為生存成為一丘之貉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蟲作物生態安全評價與利用創新團隊系統闡述了同以水稻為寄主的兩種重大害蟲——二化螟和褐飛虱通過協作應對水稻抗蟲防御,實現“互利共存”的生態策略及生化和分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圖注:水稻介導的二化螟
懷念袁隆平院士-科創精神永守“大國糧倉”
5月23日電22日,解決了十幾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的袁隆平院士逝世了,但他奮斗一生守護“大國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精神卻永存世間。 “民以食為天,我是學農的,依靠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產量是我的職責所在。尤其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那場饑荒,我親眼看到有人因為饑餓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真是錐心般的刺痛。
多重全球危機正使阿拉伯地區糧食不安全狀況惡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439.shtm 當地時間3月29日,多個聯合國機構合作發布報告指出,2021年,阿拉伯地區約有5390萬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問題,相比2010年上升了55%。 據聯合國新聞網站29日消息,這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確保糧食安全
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項目組江玲教授告
朱英國院士:糧食生產應居安思危
朱英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視察武漢大學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鄂州實驗基地時表示,我國的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我國糧食安全總體形勢是好的,但我們還要看到危機,要有危機感。 當前,我國的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連續增
新型轉基因水稻使用雜草基因來對抗干旱影響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曾表示,大米是僅次于玉米和小麥的第三大糧食作物,許多國家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食是大米。 隨著需求的增加和氣候變化影響的不斷增加,水稻的干旱脆弱性日益受到關注。據外媒報道,現在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可持續資源科學中心(CSRS)正在開發一種全新的新的轉基因水稻,其
我國已取得全球糧食遙感估產發言權
“中國利用遙感技術進行世界糧食估產,已成為全球鼎立的‘三足’之一,這代表我國在該領域的能力已達到國際水平。”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工作專家組組長郭華東院士在6月4日召開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發布會上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二三十年前,在農情遙感監測領域是美國一統天下,后來歐盟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助推安徽水稻單產創歷史新高
2014年“糧食科技豐產科技工程”安徽省項目區高產攻關田水稻長勢良好,單產創歷史新高。安徽省舒城縣千人橋鎮水稻百畝連片攻關田采用旱育稀植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水稻植株健壯、稈青籽黃、畝有效穗數適宜、穗型超大、結實正常、無病蟲害危害。經專家實測,百畝連片攻關田平均畝產為932.4公斤,其中最高產田畝
研究揭示CRISPR/Cas系統在水稻中產生突變機制
7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實驗室有關CRISPR/Cas研究新進展的文章The CRISPR/Cas9 system produces specific and homozygous targeted gene editing in rice in
華農大副校嚴建兵談玉米遺傳改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地球上現存植物有數十萬種,而人類從食物中攝取的能量的70%僅來自于15種作物,其中玉米、水稻和小麥這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就占了50%(Fernie AR and Yan J, 2019)。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http://www.fao.org/)的統計數據,玉米的播種面積、單位產量及總
李家洋院士:分子育種具有定向高效優勢
4月12日,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發表題為《水稻品種設計的分子基礎與實踐》的演講。他說,水稻育種創新是水稻科技創新的核心,對提升我國水稻產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分子育種利用現代信息和生物技術,對生物體從基因到整體不同層次進行設計和操作,實現從傳統“經驗育種”到定向
北大瞿禮嘉教授CellRes獲CRISPR技術研究進展
水稻是單子葉植物的模式植物,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僅在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就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三成,而產量卻接近糧食總產量的一半。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想按照人類的設計定點改造特定基因以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但定點基因改造技術在水稻等植物中一直沒有突破。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瞿禮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