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CRISPR/Cas系統在水稻中產生突變機制
7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實驗室有關CRISPR/Cas研究新進展的文章The CRISPR/Cas9 system produces specific and homozygous targeted gene editing in rice in one generation 在國際學術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雜志發表。 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是源于細菌及古細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它可利用靶位點特異性的RNA指導Cas蛋白對靶位點序列進行修飾。自2013年以來,CRISPR/Cas系統已經成功應用于人類、小鼠、斑馬魚、家蠶、果蠅、酵母、擬南芥及水稻等多個物種中。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PSC)首席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閱讀全文
研究揭示CRISPR/Cas系統在水稻中產生突變機制
7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實驗室有關CRISPR/Cas研究新進展的文章The CRISPR/Cas9 system produces specific and homozygous targeted gene editing in rice in
Nature子刊:檢測癌癥特異性突變的新探針
來自美國賓州大學,東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Rapid magnetic isola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via lipid-based nanoprobes”的文章,研發出了一種新穎的脂質納米探針方法,可以快速、經濟且高效地分離納米級的胞外囊泡(nE
Nature子刊:檢測癌癥特異性突變的新探針
來自美國賓州大學,東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Rapid magnetic isola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via lipid-based nanoprobes”的文章,研發出了一種新穎的脂質納米探針方法,可以快速、經濟且高效地分離納米級的胞外囊泡(nE
首次發現性別特異性艾滋病相關遺傳突變
大部分攜帶該遺傳突變的感染HIV的女性艾滋病發展進程較慢 德美兩國科學家近日在X染色體上發現某個遺傳突變,可能有助解釋為什么一些感染HIV的女性出現艾滋病的進程較緩。這是首次在性染色體上發現與艾滋病相關的遺傳突變。研究論文8月14日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The American
聯會復合體蛋白突變影響水稻遺傳重組頻率
水稻聯會復合體基因ZEP1的部分功能喪失可以顯著提高遺傳重組頻率。(A)野生型和突變體中分別發生0次、1次、2次以及3次交換的染色體的比例。(B)野生型和突變體中在6個分子標記(A-F)間的遺傳重組頻率統計及比較。(C)野生型和突變體中遺傳干涉強度比較分析;突變體中的遺傳干涉強度與野生型相比有明顯的
水稻HAK轉運體基因家族的種系特異性擴張和適應性進化
實驗概要高親和力鉀離子(high-affinity ? K)轉運體基因家族是植物中最大的鉀離子轉運基因家族,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通過全基因組搜索,在水稻基因組中發現27個基因編碼高親和力鉀離子轉運子。通過系統發生樹將擬南芥與水稻的HAK轉運子基因家族分成4個相互獨立的亞族。在單
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含有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復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動植物中廣泛存在的一大類免疫受體蛋白。NLR類受體通常通過識別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應蛋白來觸發小種特異性免疫反應,即ETI(effector-trigger
Cell子刊:發現針對突變型KRAS的特異性抑制劑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研究所Fong Cheng Pan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胰腺癌類器官平臺揭示一種針對突變型KRAS的特異性抑制劑。這一研究成果于2023年12月2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上。 研究人員報告了一個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該平臺使用了一系列野生型(WT)或含有常見PD
利用等位基因特異性寡聚核苷酸同時檢測多點突變實驗
多池 ASO篩查PCR擴增的DNA實驗材料從興趣基因 PCR 擴增獲得的 DNA試劑、試劑盒10 X T4 多聚核苷酸激酶緩沖液ASO 工作液T4 多聚核苷酸激酶2 X SSC變性溶液TMAC 雜交溶液TMAC 洗脫液儀器、耗材恒溫槽斑點-印跡設備尼龍膜Whatman 3MM 濾紙真空烤爐可封口袋振
研究揭示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含有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復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動植物中廣泛存在的一大類免疫受體蛋白。NLR類受體通常通過識別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應蛋白來觸發小種特異性免疫反應,即ETI(effector-trigger
利用改進的CRISPR/Cas9系統高效和特異性地實現單堿基突變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利用一種引入DNA單個核苷酸變化的脫氨酶,來自日本神戶大學的研究人員構建出一種改進的CRISPR/Cas9工具,從而避免產生有害的雙鏈斷裂,使得利用CRISPR/Cas9技術引入的附帶突變最小化,而且也不需要加入DNA模板。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8月4日在線發表在Scienc
植物所等闡明水稻胚乳中清蛋白積累的分子機制
禾本科植物胚乳累積的淀粉和貯藏蛋白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根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水稻胚乳貯藏蛋白可分為谷蛋白、醇溶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其中清蛋白是水稻胚乳中豐富的水溶性蛋白,也是主要的致敏蛋白,人們對其積累調控機制尚不清楚。此前研究結果表明水稻胚乳特異性表達的轉錄因子NAC20和NAC2
水稻半矮稈基因OsUBR7的作用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耀光團隊研究揭示水稻半矮稈基因OsUBR7的表達調控及其作用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Plant Communications。劉耀光院士和初志戰副教授為該論文共同論文通訊作者。劉耀光團隊已畢業博士鄭洋誼為第一作者。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
湖南農業大學最新文章比對兩種基因組編輯技術
TALEN(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系統和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對鹽脅迫敏感,鹽漬環境會導致水稻產量顯著下降。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于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研究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的機制解析中獲進展
水稻是全球主要的糧食作物,對鹽脅迫敏感,鹽漬環境會導致水稻產量顯著下降。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但目前,學界尚不清楚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課題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
水稻乙烯信號轉導及調控鹽脅迫反應的新機制
植物氣體激素乙烯在植物生長發育以及應對逆境脅迫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擬南芥中,已經建立了一個從乙烯信號接收到轉錄調控的線性乙烯信號轉導模型。然而,在單子葉植物,尤其是水稻中的乙烯信號轉導的作用機制還不甚清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張勁松研究組和陳受宜研究組分離鑒定了一系列的水稻乙烯
H3.3K27M突變驅動神經干細胞特異性膠質瘤發生
Cancer Cell | H3.3-K27M突變驅動神經干細胞特異性膠質瘤發生 兒童高級別膠質瘤(Pediatric high-grade gliomas,pedHGGs)占兒童所有腦瘤的10%-15%,其特征是治療效果差且致死率高【1, 2】。大約一半的pedHGGs在腦干主要是腦橋位置表
BRCA1/2基因突變婦女患癌年齡特異性總體風險的估測研究
據《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的研究披露,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分析包括了近1萬名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的婦女,這項分析旨在估測有這些基因突變的女性罹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的年齡特異性風險。 對BRCA1或BRCA2突變婦女進行最佳的臨床管理依賴于對年齡特異性罹患癌癥風險作出精確的估測。這些數據可被用
耐鹽堿水稻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海水稻”-非海水中生長水稻
我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執筆的《鹽堿地種稻有關問題的討論》一文,日前發表在《中國稻米》后,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凌啟鴻在該文中指出,我國已積累了豐富的鹽堿地種稻經驗,最基本的條件是引淡水灌溉洗鹽,他認為目前水稻耐鹽育種取得突破性的創新發展,但尚不能改變鹽堿地種稻還必須靠淡水灌溉洗鹽這
遺傳發育所水稻抗病防御反應分子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稻是全球近半數人口最主要的糧食作物,而其產量經受著大量病原微生物或昆蟲的嚴重威脅,通過利用植物抗病基因(R基因)培育抗性品種一直被認為是最經濟有效的應對措施,迄今在水稻中已經成功克隆了20個R基因,所有這些R基因都是通過品種間的抗性差異篩選鑒定的,但有關這些R基因介導的水稻抗病防
Science發布水稻研究重要成果:不怕洪水的水稻基因
到目前為止,植物已經進化成為可以適應各種惡劣環境。然而,雖然水對于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是大量的水會導致植物被淹沒,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每年有長達4至5個月的時間的惡劣水淹環境,這對于農作物無疑是滅頂之災。 近期來自日本東北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Ethylene-gib
水稻OsSFL1基因可調控水稻開花期
近日,生物所谷曉峰課題組在表觀遺傳調控水稻開花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發現了表觀遺傳關鍵調控因子OsSFL1具有介導組蛋白去乙酰化動態修飾的功能,進而調控水稻“適時”開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人類超過80%的食物來
研究揭示水稻粒型和穗粒數協調發育的分子機制
5月22日,The Plant Cell 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林鴻宣研究組題為GRAIN SIZE AND NUMBER1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OsMKKK10-OsMKK4-OsMPK6 Cascade to
水稻花粉壁發育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The Plant Journal雜志在線發表了水稻研究所題為《分泌型脂質轉運蛋白OsLTPL94作為EAT1的靶標在水稻花粉壁發育中起作用》(Secretory lipid transfer protein OsLTPL94 acts as a target of EAT1 and is
遺傳發育所激素調控水稻冠根發育研究獲進展
細胞分裂素是植物中五大激素之一,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日本科學家首先發現了許多高產水稻品種中一個編碼細胞分裂素氧化酶/脫氫酶基因OsCKX2的突變,造成細胞分裂素在花序分生組織中的特異性累積,導致大穗的表型,最終導致水稻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的
水稻E3泛素連接酶調控抗病性和開花期機制獲解析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在《細胞》子刊《發育細胞》( Developmental Cell )發表論文,報道了水稻中一對同源E3泛素連接酶通過靶標一對同源底物蛋白調控水稻抗病性和開花期的新機制。 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在植物生長發育和脅迫應答等細胞過程中
水稻衰老調控分子機制被發現-可提高水稻產量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研究組梁成真博士通過對一早衰突變體的研究,首次闡明了水稻葉片衰老的分子調控機制。這一發現可顯著延緩水稻葉片衰老,延長灌漿時間,從而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和千粒重,最終使水稻產量得到顯著提高。上述研究成果6月20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衰
華南農大莊楚雄課題組將CRISPR/Cas9編輯技術用于水稻育種
雜交水稻育種為提高水稻產量,提供了一種重要的策略,其中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是雜交育種成功的關鍵。CRISPR/Cas9系統已廣泛應用于靶位點的基因組編輯,然而它們在作物遺傳改良中的應用卻鮮有報道。11月22日,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華南農業
研究揭示水稻粒型和穗粒數協調發育的分子機制
5月22日,The Plant Cell 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林鴻宣研究組題為GRAIN SIZE AND NUMBER1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OsMKKK10-OsMKK4-OsMPK6 Cascade to Coor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