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隱身于細胞中數以萬計的環形RNA逐漸浮出水面。但與已經被科學家反復深度剖析論證與人類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線形RNA相比,RNA分子家族的“新人”——環形RNA身上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當長鏈的核糖核酸(RNA)“變身”成環形RNA后,這些“重塑外形”的RNA是否連“內涵”也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最新的研究發現,環形RNA就像參與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一樣,管理著抗病毒“衛士”——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活性。在細胞受到“害蟲”——病毒感染時,“天使”環形RNA會被大規模“清除”從而釋放抗病毒“衛士”PKR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而在抗病毒“衛士”PKR過度激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病人體內,環形RNA含量顯著降低,無法作為天然免疫系統調控穩定的“天使”繼續發揮功能。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5日Cell雜志上,文章通訊作者為生化......閱讀全文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并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么作用?是進化的冗余還是神秘的緩存? 《細胞》雜志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疫
環狀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種新興的內源性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ncRNA),是繼microRNA (miRNA)以及long noncoding RNA (IncRNA)后非編碼RNA家族中極具研究潛力的新成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環狀RNA具
多年來,普遍接受的觀念是不太穩定的、很難操作的mRNA不能有效地應用于醫療,然而,科研人員攻克這一難題后在體內表達藥用蛋白看上去是可行的(至少在原則上),如今,mRNA分子成為研究對象的領域涉及到,新的醫療手段(如腫瘤疫苗)、預防性疫苗接種(針對感染性疾病)以及基因&蛋白療法的替代治療。
注射疫苗所產生的有效的細胞免疫保護依賴于能夠激活樹突狀細胞共刺激因子的佐劑效應。有效的佐劑能夠模仿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分子,激活天然免疫信號受體,比如TLR、RIG-I等等。 正常情況下胞漿中沒有三磷酸RNA的存在(主要是由于RNA的轉錄后修飾)。然而,在細菌或者病毒感染過程中,胞漿中會有來源于病
揭示重要免疫識別機制 我們的免疫傳感系統可通過病毒核糖核酸的某些特定的特征來檢測到諸如流感一類的病毒。但以往并不清楚免疫系統防止病毒穿上分子偽裝來逃避檢測的機制。 現在由波恩大學醫院和倫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我們的免疫傳感系統在分子水平上對病毒發動了攻擊。通過這
microRNAs(miRNA)是一種內源性非編碼小分子RNA,一般具有18到25個核苷酸,其序列在進化上高度保守,通過靶向特定mRNA來調節基因的表達。 miRNA是越來越受關注的轉錄后調控網絡(post-transcriptional control)中重要的調控因子。首先,miRNA
microRNAs(miRNA)是一種內源性非編碼小分子RNA,一般具有18到25個核苷酸,其序列在進化上高度保守,通過靶向特定mRNA來調節基因的表達。 miRNA是越來越受關注的轉錄后調控網絡(post-transcriptional control)中重要的調控因子。首先,miRNA
但是miRNA具有成百上千個靶標,所以要完全理解一個miRNA和靶標的特異性反應與腫瘤發生之間的聯系,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尤其是在癌癥研究中鑒別出miRNA的準確靶點仍然是一大難題。現已知道miRNA的調節功能是通過結合不同的蛋白質或RNA來實現的,因此研究miRNA與蛋白的結合情況對于揭示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并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么作用?是進化的冗余還是神秘的緩存? 《細胞》雜志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疫
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統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感應入侵病原體激活免疫應答從而達到清除病原體的目的。針對于RNA病毒的入侵,RIG-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受體識別胞質病毒RNA并產生I型干擾素(
一、聽說最近 RNA甲基化很火,它是何方神圣? 1、高分文章頻現 說起近來的科研熱點,RNA甲基化修飾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是當前整個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方向之一,亮點文章頻出,著實讓人有些目不暇接。RNA甲基化的研究近3月發表的文章影響因子為10分以上的,就有高達 17 篇。 圖:
一、聽說最近 RNA甲基化很火,它是何方神圣? 1、高分文章頻現 說起近來的科研熱點,RNA甲基化修飾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是當前整個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方向之一,亮點文章頻出,著實讓人有些目不暇接。RNA甲基化的研究近3月發表的文章影響因子為10分以上的,就有高達 17 篇。
一、聽說最近 RNA甲基化很火,它是何方神圣?1、高分文章頻現 說起近來的科研熱點,RNA甲基化修飾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是當前整個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方向之一,亮點文章頻出,著實讓人有些目不暇接。RNA甲基化的研究近3月發表的文章影響因子為10分以上的,就有高達 17 篇。
RIP技術(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NA結合蛋白免疫沉淀),是研究細胞內RNA與蛋白結合情況的技術,是了解轉錄后調控網絡動態過程的有力工具,能幫助我們發現miRNA的調節靶點。RIP這種新興的技術運用針對目標蛋白的抗體把相應的RNA-蛋白復合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并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么作用?是進化的冗余還是神秘的緩存? 《細胞》雜志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
近日,曹雪濤院士在Nature子刊再發文章,首次揭示了m6A修飾通過改變mRNA翻譯水平調節DC的功能活化,對于深入理解RNA表觀修飾調控免疫基因表達的機制,進一步闡明m6A修飾在免疫應答及炎癥反應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免疫應答的表觀調控機制是近年來免疫學研究的前沿熱點。RNA的N6-甲基腺
從DNA到蛋白質,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轉錄DNA的代碼,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隨后,大量蛋白質編輯RNA,帶領它從細胞核到細胞質,控制其穩定性,并指導其翻譯。 據印第安納大學的副教授Sarath Chandra Janga介紹,數百個RNA結合蛋白(RBP)參與了這個過程。Janga正在
RNA的免疫共沉淀分離及檢測 非編碼RNA的發現使得RNA領域再次成為了生命科學研究關注的焦點。因為RNA是一種不穩定的生物大分子,絕大多數的RNA都需要與特定的RNA結合蛋白質結合形成RNA/蛋白復合物才能穩定存在于細胞中;不僅如此,RNA與RNA結合蛋白之間的動態關聯貫穿和伴隨了RNA的轉錄合
基因“暗物質”間接參與免疫調節 人類基因“暗物質”環形RNA (核糖核酸)又被“發掘”一項新功能。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了環形RNA及其生成調控過程參與抗病毒免疫反應,為環形RNA的功能和抗病毒免疫相關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日前,相關成
美國《科學》雜志10月10日發表了華裔科學家丁守偉教授新的抗病毒免疫機制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探尋抗病毒疫苗研制新路。 丁守偉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從事RNA(核糖核酸)干擾研究。此前,他與其他科學家發現,RNA干擾介導的抗病毒免疫機制在植物、果蠅和線蟲中發揮了主要作用。丁守偉等研究人員最新研究
作者:周宗 審核:吳洪巧2016年7月28日是第六個世界肝炎日,7月28日是已故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的誕辰日,為紀念這位乙肝病毒發現者,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世界肝炎日變更為7月28日。肝炎一直是全球性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世界上有4億人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
目前,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可使活細胞內先天免疫系統區別病毒RNA和內源性RNA的結構特點。 當病毒感染細胞的時候,它們控制細胞代謝和劫持用于產生病毒蛋白的細胞資源。這個過程依賴于病毒RNA分子,在宿主細胞內它們被直接傳送給新合成的RNA病毒,并通過細胞的翻譯設備提供病毒蛋白的制造
6月21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周溪研究員課題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在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RNA干擾(RNAi)通路在哺乳動物中具有抗病毒免疫功能。相關研究成果以“Human virus-derived small RNAs can c
RNA 免疫沉淀-隨機聚合鏈反應方法可用來鑒定細胞內 RNP 復合物中的 RNA 組分。本實驗來源「RNA 實驗指導手冊」主編:鄭曉飛。實驗方法原理RNA 免疫沉淀-隨機聚合鏈反應方法可用來鑒定細胞內 RNP 復合物中的 RNA 組分。實驗材料載體酵母 tRNARQ1 DNA 酶糖原小牛腸堿性磷酸酶
由于發展途徑迅速,有幾個小組已經準備好或接近測試潛在的SARS-CoV-2疫苗 開發針對COVID-19的治療方法的競賽正在進行。雖然短期的重點是抗病毒藥物和治療感染者的藥物,但疫苗是最終目標。 吉利德的試驗性抗病毒藥物remdesivir正在進行臨床試驗,該藥物模仿腺苷核苷酸并干擾病毒RN
6月21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周溪課題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員秦成峰課題組合作,在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RNA干擾(RNAi)通路在哺乳動物中具有抗病毒免疫功能。相關研究成果以Human virus-derived small RNAs can con
先天性免疫反應可保護宿主免受病原體感染,并向病原體施加進化壓力,以減弱這些反應并確保其存活和復制的策略。這些不斷變化的壓力導致了跨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的先天性免疫穩態的復雜機制,但尚未得到全面了解。尤其是,更好地了解控制宿主與病原體相互作用并促進入侵病原體清除或逃逸的調節劑,可以確定傳染病和慢性
2012年11月,新一期的冷泉港實驗方案《Cold Spring Harbor Protocols》發布。本期主要聚焦了雙光子成像、淋巴管造影以及CLIP技術。 1. CLIP (Cross-Linking and Immunoprecipitation) Identification
microRNAs(miRNA)是一種內源性非編碼小分子RNA,一般具有18到25個核苷酸,其序列在進化上高度保守,通過靶向特定mRNA來調節基因的表達。miRNA是越來越受關注的轉錄后調控網絡(post-transcriptional control)中重要的調控因子。首先,miRNA結合到核糖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