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還在持續發酵。 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2001~2018)。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如果這些文章出了問題,在學術界將是大地震級別的災難” 國內低氧生理學領域教授韓通(化名)與塞門扎是合作者,也是多年好友。前幾天,他收到學生發來的一條微信文章,稱塞門扎被曝數十篇論文P圖造假,這令他感到難以置信。 “塞門扎最早幾篇奠基性的文章不會有事吧?”震驚之余,他的第一反應是擔心這會引起整個領域的危機。 塞門扎1956年出生于紐約,今年64歲。1999年,他成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全職教授,2003年起擔任該校細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項目主任。 2019年,塞門扎因“在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閱讀全文
臨近五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再次走到聚光燈下。只是,這位研究干細胞的日本科學家面對的不是榮耀,而是學術不端行為的指責。 在他200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有一處圖片被發現有捏造數據的嫌疑。山中伸彌否認捏造數據,但能夠證明清白的原始數據已經丟失。 盡管他所在的京都大學組成的
法國科學界一直秉承自1789年大革命以來倡導的人文精神,在弘揚科學研究的自由原則和實證方法的同時,強調對人的價值和生命的尊重。法國除對涉及人類健康的醫學、動物實驗和轉基因研究有明文立法約束之外,對科學領域研究和學術不端行為基本無法可依,強調行業自律。任何自由都需自律與約束。作為補充,法國科學界
2014年8月5日,藤原博信(Hironobu Fujiwara)在去工作的途中已經感受到了困擾。作為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發育生物學中心(CDB)位于神戶一個實驗室的負責人,當該中心一例學術不端事件在去年早些時候被曝光后,藤原就一直在遭受批評。 媒體譴責聲不斷升級,報紙、社會媒介和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發布對韓春雨的調查和處理結果,韓春雨事件告一段落。 無論之后迎來的是“鮮花”還是“大炮”, 韓春雨事件再次掀起了對學術不端問題的討論。 實際上,國際學術界針對學術不端的戰爭從未停歇。從2005年,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干細胞研究造假震驚世界,到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員小保方晴
2016年6月2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在Nature(《自然》)發表評論文章“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Nature 534, 467-469(2016))。現在此發布文章中文譯文,同時轉載英文原文。 楊衛在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后來者——科研沒有捷徑。 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學術女神STAP細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兩篇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引發了全球
引言:近年來,日本諾貝爾獎“花開遍野”,而中國卻在諾獎上收獲無幾。中日文化等方面相近,到底日本在國家政策制度和科學文化方面有哪些特點,又是如何幫助其科技進步的呢? 談到科技興國,人們常常拿美國做標桿,認真研討美國的政策、法令、機制、做法,因為美國是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但作為一個典型的西方國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某大學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并已暫封其實驗室。 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托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 前段時間,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某大學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并已暫封其實驗室。 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托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 不久前,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某大學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并已暫封其實驗室。 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托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
東北某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2006屆碩士研究生論文,與2005屆的高度相似,并且兩人為同一導師。 安徽某大學歷史系歷史文獻專業2007屆兩名碩士研究生論文涉嫌大面積抄襲,并且兩人畢業時還是同事關系。 這是最近媒體報道的兩則學術不端事件。盡管近幾年媒體對學術不端行為多有揭露,上述事件的
沒有海外留學背景,也不在名牌大學執教,十年沒有發表論文,“一夜之間”卻成為“諾貝爾獎級別的科學家”。最近,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因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其關于基因編輯新技術的前沿研究成果,迅速從“無名之輩”成為名聲大振的“學術高人”。這看似一個“草根逆襲”的勵志故事
1、每年似乎都有一個撤稿記錄被打破,而今年撤稿記錄更是創出新高。是的,Springer發現旗下期刊Tumor Biology(現在新東家是SAGE出版社)在2012年至2015年所發表的文章存在同行評議造假后,便在一天內撤回了107篇論文。 而這些論文幾乎全部來自于中國作者,是涉及中國學者
2016年初,瑞典曾被曝出史上最大醫療丑聞。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I)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是那樁丑聞的主角,他被揭露多篇論文造假,以及對患者實施氣管或喉頭移植手術時存在欺騙手段等惡劣行為。 2年多過去了,這樁丑聞的依然留下很多“后遺癥”。《科學》官網日前報道,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從學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就是能夠引領全球基礎創新發展方向,能夠發表學科奠基性、基礎性原始創新成果;從技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就是能夠引領全球技術創新發展方向,能夠引領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方向;同時,都能夠迅速傳播創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廣泛認同,具有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實際表現講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 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不知“知網是什么”、已發表的論文中涉嫌抄襲,剛剛在春晚舞臺上扮演打假演員的當紅明星翟天臨,正面臨著實際生活中學術打假的滔天聲浪。明星+學霸+博士后,翟天臨的“人設”正在迅速崩塌。 尤其是他署名發表的一篇《談電視劇<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創作》,被網友扒出與2006年刊登在《黃山
在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重點學術活動之一“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的生態環境”論壇上,十多位專家學者發表見解,對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建設提出意見建議 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重點學術活動之一“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的生態環境”論壇,于中國科協年會開幕的第二天——11月2日,在福建省福州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6月5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召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第六次會議,部署處理論文造假工作。會上,科技部通報“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調查結果:集中大規模撤稿不正常也不負責任,不能因個別人否定整個科技人員隊伍,將嚴打論文造假的灰色產業鏈。 □盡管我國科技期刊和國際論文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質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遠
此文呼應最近人民網上的一篇報道,及今年3月《光明日報》的一篇文章。(人民網的報道題為《四位科技界知名人士建言下決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詳見: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444910.html;《光明日報》的文章詳見:http://www.gm
如果我的這篇文章寫得奇臭無比,那么無論它刊登在《中國青年報》上,還是村口小賣部的小黑板上,它都首先是臭的。 道理一點也不復雜。但在學術界,一篇文章發在不同地方,境遇可能天差地別。 《科學通報》最近重發了“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40年前首發的這篇論文,表明中文期刊也可發表諾貝爾獎級的
如果我的這篇文章寫得奇臭無比,那么無論它刊登在《中國青年報》上,還是村口小賣部的小黑板上,它都首先是臭的。 道理一點也不復雜。但在學術界,一篇文章發在不同地方,境遇可能天差地別。 《科學通報》最近重發了“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40年前首發的這篇論文,表明中文期刊也可發表諾貝爾獎級的成
李林帶領上海生科院不斷向躋身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目標努力著。 人物小傳 李林,生物化學家,無黨派人士。1983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年至1992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生理與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后,1992年
最近中國大陸兩所頂尖的大學: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因為一項關于生物體內的感受磁場的蛋白受體的重要發現發生了一些摩擦,并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9月14日,清華大學教授,神經學家張生家研究組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線蟲可以利用一種特有的磁感應蛋白調控神經與肌肉細胞運動的文章。 然而,就
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和大膽的計劃。 軸子探測器原型機 在韓國大田市的一座不起眼的建筑中,一項重要實驗已經展現雛形。走廊盡頭,在一個質樸的實驗室里,一臺銅和金制成的實驗設備正在閃閃發光。這是一臺軸子探測器的原型機,或許有一天能解開重要的宇宙之謎。 如果成功,這臺設備有望重寫物
2019年即將過去,至此年末,生物谷對本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熱點人物及事件進行簡要梳理,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屠呦呦、袁隆平先生共獲“共和國勛章”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共和國勛章”,并于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一石激起千層浪。記者注意到,兩天來,科學界、法學界不少人對上述基因編輯嬰兒行為提出質疑。有專家認為,基因編輯對人類獲益有限,而風險是長遠和不可預期的。一些法學界人士也指出,所謂的“基因編輯嬰兒”涉嫌違法。 1問 “基因編輯”技術難度如何? 中科院院士:是一項門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開放的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 ——對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 核心提示: ——“十一五”是科學基金投入快速增長、資助環境顯著改善的五年;是基礎研究隊伍發展壯大、人才資助力度顯著增強的五年。五年間,科學基金運用國家財政投入超過300億元,是“十五”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