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發現腸道微生物或能預防敗血癥
或許,對抗敗血癥的斗爭可以從一個令人驚訝的地方得到幫助:腸道細菌。研究人員發現,增加老鼠血液中的免疫蛋白A抗體能防止導致敗血癥的細菌入侵。近日,相關論文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雜志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之前有研究已經將免疫蛋白A反應與腸道細菌聯系在一起,并在老鼠的血清中檢測到腸道細菌的免疫蛋白A特異性成分。此外,有免疫蛋白A缺陷的人更容易患上敗血癥。然而,這兩項觀察結果是否有聯系仍懸而未決。 研究人員發現,免疫蛋白M抗體能迅速對敗血癥患者血液中的細菌產生反應,而腸道微生物會觸發免疫蛋白G抗體反應,從而阻止細菌感染。因此,研究人員希望弄清腸道微生物能否引發免疫蛋白A反應,以防止敗血癥。 該論文第一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Joel Wilmore說:“血清免疫蛋白A和免疫蛋白G抗體可能會扮演類似于天然免疫蛋白M抗體的角色,而免疫蛋白A抗體提供的是一種非炎癥機制阻止入侵細菌。” 為研究這種可能性,賓夕法尼亞大學的Dav......閱讀全文
意想不到!小鼠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對抗敗血癥
敗血癥是指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環,并在血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發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近日,有小鼠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就可對抗敗血癥。 圖片來源:Cell Host & Microbe(DOI: https://doi.org/10.1016/j.chom.2018.01.005)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人類大腦切片圖像揭示了關于“大腦微生物群”的令人好奇但極其初步的證據。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腸道細菌能逃離腸道,引發慢性炎癥?
腸道微生物與良好的健康和促進疾病有關,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癥性腸病、代謝綜合征,甚至神經精神疾病。對這些不良后果的一種流行解釋是所謂的“leaky gut”假說——據說具有潛在破壞性的細菌會逃離腸道,引發慢性炎癥反應,從而導致各種疾病。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助理教授諾亞·帕爾姆(Noah Palm)說:
木乃伊腸道現耐藥細菌
耐藥基因存在于木乃伊中。圖片來源:Michael Luongo/Bloomberg/Getty 來自印加帝國、有著1000年歷史的木乃伊體內的腸道細菌,對今天的大多數抗生素都具有耐藥性,盡管人類只是在最近100年內才發明了這些藥物。 “起初,我們非常驚訝。”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Tasha Sa
腸道細菌篡改宿主基因
保持免疫系統平衡是個精妙的復雜事件,遇到外來入侵者時及時發出警報,同時,聰明地區分我軍組織和器官不亂殺無辜。 機體有一些幫助免疫系統維穩的工具。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和小鼠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簡述膿毒敗血癥的細菌因素
主要與病原菌的毒力和數量有關。毒力強或數量多的致病菌進入機體,引起敗血癥的可能性較大。細菌侵入人體后是否引起敗血癥,與人的防御、免疫功能,細菌的毒力及數量有關。完整的皮膚和粘膜是防止細菌侵入人體的天然屏障,破損后細菌易于從此處侵入體內,擠壓皮膚炎癥部位或膿腫時細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嚴重燒傷時,創
腸道細菌或導致包括癌癥在內的腸道疾病
不要小看細菌,這些肉眼難以看見的微小生物,它們可能具有破壞性的力量。 據《新科學家》報道,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腸道癌癥是由細菌引起的。這種微生物似乎在人類的DNA中觸發了一種不同類型的突變,而這種突變在結腸癌患者中高達十分之一。 “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能改變DNA并致癌的細菌。”荷蘭H
轉基因細菌清理腸道毒素
一種新型益生素正在路上 圖片來源:Studio 52 film 本報訊 一項日前發表于《科學—轉化醫學》的研究顯示,轉基因細菌補充劑可通過清除腸道內的毒素治療肝臟和腸道疾病。 這種方法,即改造細菌使其能將有害氨變成安全的化合物,已在動物測試和健康人類志愿者身上表現出前景。 如
轉基因細菌清理腸道毒素
一項日前發表于《科學—轉化醫學》的研究顯示,轉基因細菌補充劑可通過清除腸道內的毒素治療肝臟和腸道疾病。 這種方法,即改造細菌使其能將有害氨變成安全的化合物,已在動物測試和健康人類志愿者身上表現出前景。 如今,很多人每天服用益生菌幫助補充腸道內的有益細菌,盡管目前尚不明確它們真的能帶來多少益處
減肥老反彈?都怪腸道細菌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表明,高脂飲食會改變(腸道)菌群并且抑制過胖者自身利用黃酮類化合物的能力。 大家肯定對以下情景很熟悉:我們好不容易減下去幾斤,然而隨后體重又反彈,如此反復。最近,Nature 雜志報道的一項研究顯示,可能是你腸道中的細菌造成了這種“悠悠球效應”。 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
腸道細菌統治我們的頭腦
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似乎居住在我們腸道的細菌,很有可能影響到我們的欲望和情緒,讓我們吃這些細菌想要的食物,而這些食物往往驅使我們肥胖。 在雜志BioEssays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新墨西哥大學研究人員審查了最近的科學文獻,發現腸道微生物能影響人類的飲食行
腸道細菌幫小鼠克服恐懼
腸道菌群紊亂的老鼠可能無法擺脫恐怖的記憶——這一發現表明,人類的腸道細菌可能在學習方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雜志。 過去10年間,科學家對細菌在保持人類健康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腸道、口腔和皮膚上的細菌。新興研究將這些細菌群落的紊亂與免疫系統問題甚至行為
腸道細菌可幫助治療癌癥
腸球菌hirae的掃描電鏡圖像。 據2項新的報告披露,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細菌群落可幫助確定某些抗癌療法的功效,其中包括那些先前被認為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的藥物。在這兩種情況下,腸道微生物群似乎能調節由這些治療所引發的免疫系統的反應。研究人員發現,在腸道無菌的小鼠中,這些療法在攻擊腫瘤上的效果較差
腸道細菌:癌癥治療新幫手
人體內微生物的數量比細胞的十倍還多,這些微生物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們維護人體健康,調節免疫系統,維持消化系統“有活力地”運轉。現在,《科學》雜志上的兩篇文章指出,這些微生物還有助于治療疾病。 這些研究以小鼠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腸道細菌有助于增強3種抗癌療法的療效。在每一個案例中,當小鼠體
對抗腸道超級細菌有新藥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型抗生素,動物實驗表明它可有效抑制一種具有耐藥性的腸道超級細菌。 細菌通過多種形式抵抗抗生素,逃避被消滅的危險,超級細菌指對多種抗生素都有耐藥性的細菌,病人感染超級細菌后缺乏有效治療藥物。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約70萬人死于超級細菌
腸道細菌也會感染眼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029.shtm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如色素性視網膜炎,影響全球約550萬人。2月26日,一項發表于《細胞》的研究表明,長期被認為是純遺傳性的眼病可能部分是由細菌引起的,這些細菌會“逃離”腸道并傳播到視網
腸道細菌誘發致盲眼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348.shtm近日,《細胞》雜志刊發了一項來自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牽頭組織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歷時8年,首次發現腸道細菌介導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并提出抗菌/腸道基因治療的全新防控方法。“我們首次揭示了
免疫細胞幫助腸道好細菌戰勝壞細菌
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在《免疫》期刊上撰文指出,身體內的免疫系統可能是健康腸道菌群“衛士”。他們發現,白血球中的一種單一結合蛋白質可能影響小鼠的腸道菌群是否平衡。如果沒有該蛋白質,小鼠更容易感染有害細菌。但其背后的機制尚不清楚,科學家表示,可能是免疫系統能以某種方式感知到入侵腸道細菌的存在。 “
人類同腸道細菌關系很復雜
無論你喜歡與否,人體內部和表面的細菌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人們仍不清楚是什么決定了這些不可見群落的確切構成以及它們在種群內部有何不同。 如今,兩項大規模研究表明,曾被認為起到關鍵作用的因素如自然分娩和剖腹產、母乳喂養或身高體重指數,并不像研究人員此前認為的那么重要。相反,包括
腸道細菌吞食大腦化學物質
研究發現,人類腸道內的細菌依靠一種大腦化學物質生存。這些細菌會吃掉一種對保持大腦鎮定至關重要的分子——GABA,而它們會吞食GABA的事實或許有助于解釋為何腸道微生物組似乎會影響心情。 來自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的Philip Strandwitz和同事發現,只有提供GABA分子,他們才能生長出
17種腸道細菌能防炎癥
人體腸道內充滿細菌,其中的有益細菌有助食物消化。日本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發現顯示,腸道內還有17種細菌能幫助人體調節失衡的免疫功能,防止出現炎癥。 東京大學教授服部正平等領導的研究小組對調節體內免疫反應的“調節T細胞”進行了研究。該小組在新一期英國學術期刊《自然》上報告說,“調節T細胞”屬免疫
Nature:利用食用海藻操縱腸道細菌!
腸道細菌依賴于我們吃的食物茁壯成長。反過來,它們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讓我們保持健康、擊退病原體,甚至有助于指導我們的免疫反應。 了解我們攝入的某些細菌菌株如何和為何能夠成功地在大腸中站穩腳跟而其他的細菌菌株被快速地驅逐,可能有助于科學家們了解如何以增強我們的健康或協助抵抗疾病的方式操縱在那里存在的
胃腸道細菌可控制食欲
法國魯昂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胃腸道細菌具有控制寄主的食欲的作用。 據國外媒體報道,此前的研究表明,正常的胃腸道細菌對于人類和動物的體內微生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國魯昂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了胃腸道細菌的另一個作用:它們具有控制寄主的食欲的作用。此項研究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細菌學》
關于腸道細菌移位的基本介紹
腸道細菌移位( bacterial translocation)是指腸道細菌及其產物從腸腔移位至腸系膜或其他腸外器官的過程。研究證明,腸道細菌移位的發生部位主要在小腸。 輕者導致小腸吸收不良引起患者腹瀉、營養不良、貧血、維生素缺乏癥等;重者以嚴重肝病為例,導致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內毒素血癥、肝
美國學者發現腸道微生物或能預防敗血癥
或許,對抗敗血癥的斗爭可以從一個令人驚訝的地方得到幫助:腸道細菌。研究人員發現,增加老鼠血液中的免疫蛋白A抗體能防止導致敗血癥的細菌入侵。近日,相關論文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雜志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之前有研究已經將免疫蛋白A反應與腸道細菌聯系在一起,并在老鼠的血清中檢測到腸道細菌的免疫蛋
關于醫院性敗血癥的細菌因素分析介紹
金葡菌可產生多種每和外毒素,其中起主要致病作用的有血漿凝固酶、α—溶血毒素、殺白細胞素、腸毒素(A—E,以A型多見)、玻脫性毒素、紅疹毒素等可導致嚴重的敗血癥;近年來分離到的腸毒素F,與中毒性休克綜合征(TSS)的發生有關。格蘭陰性桿菌所產生的內毒素能損傷心肌和血管內皮,激活補體系統、激肽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