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9日消息,美國《時代》雜志今日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位居榜首,中國神七載人航天也躋身榜單。 以下為2008年十大科學發現: 1. 大型強子對撞機啟動 好消息,這個位于瑞士和法國邊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不會毀滅地球!壞消息:該裝置啟動后不久就趴窩了。今年9月,這臺17英里長的對撞機首次啟動,一些人懷疑這臺機器能形成人造黑洞,可吞噬整個地球,至少是歐洲面積那么大的區域,總之,這一天會很悲慘。結果搞得人心惶惶。雖然,人們想像不出這臺機器真的能發生什么,但是,他們期望大型強子對撞機能像廣告得那樣運作起來,再現宇宙大爆炸后瞬間的場景,讓物理學家觀察探究這些消失已久的時刻。剛開始一切還算順利,但是,后來氦泄露造成了大型強子對撞機在開啟后不足兩周的時間就關閉。修復仍在進行,據估計明年6月粒子應該可再度飛速旋轉起來。 2. 鳳凰號在火星北極著陸 以前所有圍繞火星軌道運動或者著......閱讀全文
與《自然》和Plos One不同,同是世界出版領域的大腕,《科學》雜志在當前開放獲取的歷史潮流面前似乎一直不為所動。不過,最近《科學》雜志終于按捺不住,已經準備 2015年啟動自己的開放獲取雜志。這個計劃中的開放獲取雜志名字Science Advances也非常響亮。這是《科學》后臺
編者的話 對于科學和技術的重大進展來說,一年并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然而科學與技術的任何進步,都是科學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個個腳印。剛剛過去的2007年,科學與技術的各個領域可謂異彩紛呈。為了讓讀者對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報特別約請各領域專家梳理并點評了科學與技術發展的亮點,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從優秀論文的角度來看,中國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 “自然指數”是一個比較權威的指數 這次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指數,衡量的是各個國家和科研機構在高質量論文方面的產出情況。 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得分為5819.79分,雖然遠遠低于美國的19165.25分,但卻高于德國的4125.92,因此
干細胞的另一個名字叫“萬能細胞”,它們通常能夠成為受損組織與器官的“個性化”替代品。身體里有個類似于女媧的“干細胞”。女媧是摶土造人,干細胞的任務就是分化出各種功能細胞。然后這些細胞再進行特定的組合,行成我們身體內的各個組織和器官。故稱為讓生命延續的干細胞。我們的皮膚劃破了,過兩天自己就會愈合,又或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美國《科學》雜志12月21日公布了2007年度科學突破,“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差異”榮登榜首,成為2007年度最大的科學突破。以下是《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名單: 1.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在更為先進的DNA排序技術和基因組
現如今,科學家已經證明,遺傳物質就像音樂樂譜一樣,指揮著銅樂,弦樂,打擊樂器等創作出交響樂來,當單個細胞中的基因開啟時,我們可以通過技術組合揭示細胞是如何發揮其特殊的作用,從而以驚人的力量,逐個細胞,實時追蹤生物和器官的發育。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
《科學》雜志每年會評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最為重要的十大科學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奪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幫助破獲多起懸案的法醫系譜技術、#MeToo 運動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賀建奎前兩天被《自然》雜志評為年度人物后,其主導的基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鳥類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這一年度突破性科學成就名單是由《科學》雜志及其出版方,國際性的非營利機構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選出的,它還包括了在太空探測、醫學、機器人技術、合成生物學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中國青年報2007年12月26日報道 每逢年底,《科學》和《自然》等雜志都會評選出本年度一些重要的科學成果。在2007年出現的許多科學進展中,關于人類基因組差異的研究以及一種新的培育干細胞的方法,連同其他一些成果受到廣泛關注。 照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幫助科學家定位與Ⅱ型糖尿病有關的
合成生命是指從其它生命體中提取基因,建立新染色體。然后將其嵌入已經被剔除了遺傳密碼的細胞之中,最終由這些人工染色體控制這個細胞,發育變成新的生命體。該項技術是2010年美國《科學》雜志、《時代》雜志評選的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合成生命的誕生,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機。 2010年5月22日
世界總會讓年輕人占領。 曾經和喬布斯一起演講的小天才Thomas Suarez今年還在讀初中,現在他在名叫MakerBot的機器人創業公司研究3D打印機。而出生于1997年的鄒奇奇,8歲出版了12萬字故事集《飛揚的手指》轟動美國,2013年登上TED時她已有“女權主義者”標簽和贏得諾貝
《科學》:歐洲三大制藥巨頭搶灘中國,制藥業的形勢更為嚴峻 美國《科學》雜志日前撰文指出,當外國制藥公司的研發中心大舉落戶中國時,中國制藥業的底線是必須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否則,就會將自己最好的科學家和龐大的市場拱手讓給西方對手。 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發表文章,討論中國制藥業的復興之
大連化物所梁鑫淼等人已獲科技部500萬美元資助 2月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以《揭開中藥的神秘面紗》為標題報道了中國即將啟動的“本草物質組計劃”和圍繞該計劃引發的一些爭議。 《科學》雜志指出,傳統中藥(TCM)利用1萬種動植物成分,可組成多達40萬種不同的配方。盡管在中國大城市,西醫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2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
在一流期刊建設視閾下,從一名青年小編的視角,和大家分享一下新時代青年編輯向復合型人才的角色轉換。 首先分享一則數學大師華羅庚的故事,他在我國家喻戶曉,是自學成才的典范。他在成名之前是一位只有初中文憑的雜貨鋪伙計,但他忙里偷閑,抓緊一切可用的時間來鉆研數學,并開始在雜志上投稿。在他受前人文獻誤導
在2016年“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次講話也被看作是又一個科普創作春天的到來。 ■本報記者 胡珉琦 《我們愛科學》《科學天地》《科學與文化》《知識就是力量》……還有多少人記得,在40年前那個知識
熱衷于不斷突破的克雷格 文特爾(Craig Venter)一直備受矚目,也備受爭議。眼紅的同行把這位科學怪才、發明家和實業家比作希特勒(Hitler),《時代》(Time)雜志說他是“科學壞小子”。而鄙人曾在一本書中,把他比作浮士德醫生(Dr. Faustus),浮士德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名醫生,
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刊載的一篇論文,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哈佛大學和生物技術公司eGenesis的研究人員,運用一種新興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敲除了豬基因組中可能有害的病毒基因,攻克了豬器官用于人體移植的重大難關,給全世界眾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希望。論文的第一作者、今年29歲的楊璐菡,繼
北京時間12月11日消息,美國《時代》雜志最近評出了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美國及日本科學家在干細胞研究方面獲得的突破位居榜首,而今年6月內蒙古確認發現當今世界上最大似鳥恐龍化石,也入選這一榜單,位列第7位。 以下為《時代》雜志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發現: 1. 干細胞研究獲得突破 干細
盤點2019年科技創新成就,是世界上很多人打開2020年的一種方式。展望科技創新預示的進步,更讓人思考歷史運動的規律,感知時代進步的密碼,領悟“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技進步的足音鏗鏘動聽,造福人類的科技成果撲面而來。“基因剪刀”技術有望發布臨床試驗結果,外形酷似“鋼
一場因“開放獲取”引發的“學術戰爭”已經爆發。 過去兩年,由700家德國學術機構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先后向國際學術出版商存續了上百年的付費訂閱模式發起沖擊。 “開放獲取”(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又譯作開放存取),意味著研究文獻免
1 先說幾句題外話吧。 你可能還記得,2019年12月份,中國學術界出過一個大新聞——中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指控學術論文造假。短時間內,他實驗室發表的數十篇論文被人指出,可能存在圖片拼接、一圖多用等問題。這個話題,我在巡山報告里也有所涉及。 引用一段: “我仔細閱讀
圖片來源于網絡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10月8日在韓國仁川發布新報告稱,將全球變暖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是一項艱巨任務,地球升溫超過1.5℃乃至2℃,可能會產生可怕后果。 為避免突破這一警戒線,政府、工業界和社會需要做出更迅速、更宏大的改變,包括改變全球的能源系統以及人類
長期以來,一些科學家被冠以“××之父”的稱號,以凸顯其在某個科學研究領域作出的開拓性貢獻。然而,作為對科學家個人貢獻的一種評判方式,這一稱呼是否嚴謹?它為何會常常伴隨著諸多爭議?科學共同體內部又是如何評判和看待“××之父”的?如今滿眼的“××之父”稱呼是否有濫用之嫌?這些都是“××之父”一稱背后
“大自然的演出總是推陳出新,因為她無時無刻不吸納著新的觀點。” 正如1869年的這段創刊詞所寫,今年邁入150歲“高齡”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見證了百年來科學革故鼎新的變化——科研體系變革、更多民眾參與科學以及信息時代科研成果迅速跨國傳播…… 這一知名科學傳播平臺本身也隨時代不斷“進化”,其
9月17日《科學》雜志封面 腦質與內省思維有關 研究人員說,在那些善于內省并會對其所作決定進行反思的人的腦中的某個特別區域會顯得較大。這種內省行為(或曰“對自我思想進行思索”)是人類意識的一個關鍵方面,盡管科學家們注意到,人的內省能力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現在,Stephen F
77歲的物理學家趙忠賢,是遼寧新民人。曾有人讓他給年輕人傳授些成長秘籍,他講的是個“大實話”:如果能把生計與個人興趣結合起來,不失為一個理想選擇。 他自己的經歷恰是如此。 研究高溫超導是趙忠賢的興趣,也是他的職業,并為他在科技界贏得諸多榮譽和稱號: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
要研制出更強有力的癌癥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投資和長期的努力 2011年3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聚焦美國癌癥研究40年。圖為一張前列腺癌細胞的掃描電子顯微圖片,自1971年美國頒布《國家癌癥法》以來,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沒有明顯改變。(圖片提供:《科學》) 1971年12月,時任美
外星生命不見得高級 可能是菜蟲 竇文濤:人家說探尋衛星,最近不是有傳聞說霍金,你知道我還聽一個流傳甚廣的謠傳,說霍金實際上早就死了,是另外一個東西,通過他在對人類說話。 查建英:因為他本來就是這種特殊的病,就要通過一個特殊的機器,才能知道他說的是什么。 竇文濤:另一個太空的東西跟他說話,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