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萬象》月刊11月號發表題為《科學知識小問答》的文章,對一些有趣的問題進行了解答。文章內容如下: 1.什么年齡喪失學習新詞的能力? 最新研究表明,人到60歲左右開始喪失學習新詞的能力。但是與開始喪失記住陌生人的長相(20歲左右)和通過眼神來解讀對方情緒的能力(40歲左右)等其他技能的時間相比,這已經很晚了。 2.斑馬身上的條紋有什么用? 關于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存在很多假設:驅趕蚊蟲,為掠食者制造視覺假象,便于同類之間相互辨認,以及調節體溫等。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物學家布倫達·拉里森的最新研究發現,溫度越高,斑馬的條紋越密。由于黑色吸收的熱量超過白色,這樣的差異可以在皮膚周圍制造發揮空調作用的空氣流動。此外,擁有更多的條紋有助于驅趕吸血昆蟲,因為此類昆蟲更喜歡高溫和毛發全黑的動物,如水牛。 斑馬天生是黑色的,白色條紋的生成是色素沉著被抑制的結果。每只斑馬的條紋都與其他斑馬不同,這是在胚胎期就已經形成的。 3.會因......閱讀全文
■ 在科學普及中,“公眾”包括各方面社會群體,除科研機構和部門外,政府和企業中的決策及管理者、媒體工作者、量大面廣的創業者、作為科技最終用戶的消費者等都在其中,任何一個群體的科學素質相對落后,都將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短板”。 ■ 科學形成于認知和利用自然界的長期實踐。它是系統化的知識,也是掌握
目前,在科學知識和科學過程的理解方面,美國人仍有很大的差異。 皮尤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一項新調查顯示,美國人的科學知識水平因教育、種族和性別而異。 許多美國人能回答一些有關科學概念的問題——例如,大多數人都能正確回答有關抗生素濫用或“潛伏期”定義的問題。但是,很少有人能認識到科學假設該如何陳述
李大光,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不久前發布的中國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到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3.27%,這顯示中國人整體科學素養偏低,在與2001年的歐盟15國、美日等國比較時發現,中國人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排
對于科學共同體而言,科學劃界問題可以把科學與非科學和偽科學區別開來,既有理論價值,也有實踐意義。要劃界,當然得有劃界標準;不用說,劃界標準首先與不同論者所持的哲學立場有關。 例如,實證論借助經驗的可回答性劃界,理性論借助符合科學方法的準則劃界。西方學者賈丁(N·Jardine)則列舉出對劃分邊
現象 “今天工作運如何,幸運色是什么?要佩戴哪些幸運小物件?”在安徽某國企工作的林玉(化名)每天出門前都要到網上算算自己的運勢,然后決定今天的具體行動。 穿衣打扮,房間布置、床的朝向,甚至連挑個手機號碼也要問問“兇吉”……目前,很多像林玉一樣的年輕人,每天都喜歡在網上算一算,并且覺得算得“
林惠民 “現在的科普教育工作比較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播,我認為,還要特別注重科學精神的培養。”針對我國科普工作,中科院院士林惠民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缺乏科學精神常常導致我國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社會事件。 張悟本曾火極一時,掀起養生熱潮。其著作《把吃出來的病再吃回去》提到,多
科學精神內涵豐富,可能每個科研人員都會有不一樣的解讀。怎么理解科學精神?又如何踐行和弘揚科學精神?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著名食品工程專家潘忠禮教授。了解科學,才能更好理解科學精神 科技日報: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應該怎樣理解科學精神這一概念? 潘忠禮:我們要談
《紐約時報》著名記者安東尼·劉易斯(Anthony Lewis)曾寫過一本暢銷書《批評官員的尺度》,借1964年“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討論公眾和輿論批評政府官員的言論自由問題。言論自由無疑是最基本的人權之一,例如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都旨在保護言論和出版等自由權利。那么當批評言論
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存在科學,無時無地不需要科普。從近年來各類優秀科普作品獎的參評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國科普作品整體上呈現出數量穩步增長,種類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動人,水平日趨提高,原創作品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發展態勢。這些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凝聚了每一位科普人的心血,值得每一位科普人自豪
公眾知道的科學知識越多越相信科學?這是一個看似不難回答的是非選擇題。然而,在英國社會學家馬丁·鮑威爾的科學文化調查中,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卻折射出科學在不同社會的發展進程與途徑。 幾年前在歐盟的資助下,馬丁·鮑威爾進行了科學文化指標建構和有效性的實驗性調查。他的調查最有意義的是首
科學素質是決定人思維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國民科學素質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和國家創新能力的社會基礎,關乎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發展。尤其在我國,科學是近代舶來品,國民科學素質也非自發涵養而來,科普工作更成利害攸關的緊要任務。 改革開放4
3月14日,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去世令中國“粉絲”唏噓不已。這位科學巨匠,不僅撰寫過《時間簡史》等諸多優秀的科普作品,還客串過《生活大爆炸》《星際迷航:下一代》等熱門劇目,為科學知識的普及作出了杰出貢獻,也因此成為科學精神的象征。 如今,科普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霍金在國人心目中的熱度,
《關于兩門新科學的對談》[意]伽利略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宇宙發展史概論》[德]伊曼努爾·康德 著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新年賀詞在他中南海的辦公室拍攝,視頻一經中央電視臺播出,便有細心的觀眾發現了主席書架上種類齊全的藏書。這些圖書涉及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辭典、歷史、國際政治和科學素養等
時值《中國科學報》創刊60周年之際,謹向報社全體新老報人致以熱烈的祝賀! 科學是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中國科學報》作為我國最早的一份純科技類報紙,從1959年誕生以來,始終高舉科學旗幟,踐行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神圣使命。 從一支鋼筆、一沓稿紙到如今的
2018年年底,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分別發布的兩個年度榜單中,因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而飽受爭議的賀建奎都位列其中。 這件轟動世界的負面事件,是因為忽視了重要的倫理考量,為了不確定的利益讓人類面臨未知風險。這也帶給國內學術圈一次群體式的自我警示:一方面,科學試驗需要更加嚴格的倫理規范
2018年年底,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分別發布的兩個年度榜單中,因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而飽受爭議的賀建奎都位列其中。 這件轟動世界的負面事件,是因為忽視了重要的倫理考量,為了不確定的利益讓人類面臨未知風險。這也帶給國內學術圈一次群體式的自我警示:一方面,科學試驗需要更加嚴格的倫理規
“歷史是一面鏡子,現在的眼光投射其上反射出來的是未來之象,沒有歷史或隔斷歷史就無法看到未來。”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科技史家的使命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科學史學家董光璧發表了自己的演講,他認為,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拓以及科學發展過程中新成果的出現,無不蘊含著科學研究方法的更
“歷史是一面鏡子,現在的眼光投射之上反射出來的是未來之象,沒有歷史或隔斷歷史就無法看到未來。”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科技史家的使命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著名科學史學家董光璧發表了自己的演講,他在自己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拓以及科學發展過程中新成果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破土而出的幼苗,那么科學普及就是其不可或缺的生長環境。搞好科普,關鍵要解決“信科學”的問題。當下,相較于科學知識的普及,逐漸培養民眾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思維,強化其運用科學辨別、判斷事物的能力尤顯重要。唯有像重視科技創新一樣重視科學普及,為創新創造廣闊深厚的土壤,我們才能順利實現從
從今年1月初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在我國不斷蔓延,牽動了幾乎所有國人的心。隨著疫情的發展,各種“謠言”“偽科學”和所謂的“建議”滿天飛,更加劇了人們的焦慮與恐慌。于是,有網友感嘆“科學永遠干不過‘偽科學’”。 這提醒我們,國人的科學素養亟待提高。 2018年9月,中國科協公布的第十
劃界問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學術問題,劃界的實際意義即劃界在科學研究活動和社會建制中的實踐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科學劃界或科學分界是科學論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劃界(demarcation)一詞在英語中的含義是“劃界、分界、定界、劃分、區分、界限或界線”之意。所謂科學劃界,指的是在科學與其他知識
中考和高考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小學教育改革中最為根深蒂固的“頑疾”。我國教育家劉道玉曾說:“中國孩子的想象力狀況令科學界陷入憂慮。只有高考‘指揮棒’變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來。” 對此,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丁邦平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評價和考核制度改革、課程改革、教師的專業培養
現在大家都在談論如何實現中國夢,我認為人民大眾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是重要基石。目前大力培育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理解為是對人文素養的概括,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不能輕視科學素養的培育和提高,否則也難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是搞肝癌研究的。20世紀80年代,我寫了《肝癌漫話》一文,有
通過學而思網校平臺,國內中小學生可以跟著北京大學的教授學化學、做實驗。6月6日,學而思網校與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將共同研發大科學課程體系。學而思網校總經理陳寧昱(左)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書記馬玉國(右)簽訂合作協議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是在原北京大學化學系的基礎上發展起
編者按 一張報紙,展卷,傳遞自然真理,釋放創新智慧,弘揚科學精神,記錄中國科技蓬勃發展的堅實足跡。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
8月13日下午,已經舉辦了31期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第一次走出了北京,來到上海,在錦江小禮堂舉行了第32期活動,主題是“科學家與科普創作”。 與以往的活動只邀請兩三位科學家談一個專題不同的是,這次活動一下子邀請了10位院士,而他們也大多是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各分冊的主編,“這么多
隨著多學科和交叉新興學科的快速發展,科學實驗可重復性原則在科學實踐中遇到一定的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在生物醫學、心理學等領域問題比較突出,引起了持續增長的關注。 2013年,癌癥生物學領域重復性研究項目正式發起,目標在于重復2010~2012年間在《自然》《科學》《細胞》等期刊上發表的50篇癌癥
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聯合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下文簡稱《基準》),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層浪。 4月23日,陳學雷等8位學者在科學網上發表署名文章,提出《基準》存在一些不妥之處。隨后,對《基準》的討論愈加熱烈。 “陰陽五行”等進入《基準》是否合適?《基準》存在哪些概念上的混亂?學者
1月18日,國內首家“以兒童為主角、以玻璃為主題”的全新互動式兒童玻璃博物館在滬正式開館迎客。該館將創意、科技、設計,寓教于樂地結合在一起,旨在打造一座科普趣味樂園。CFP供圖(資料圖片) 文字展板、成果展示堆砌而成的偽科普展,剝下科普外衣,其實是應付視察參觀的成果展 很多五六歲的小朋友,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9月17—19日在北京召開。大會聚焦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旨在以共商共建共享中深化交流合作,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重要促進作用。習近平主席專門為大會發來賀信,王滬寧同志出席大會并致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來賀信,眾多專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