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發聚變裂變混合堆進入關鍵階段
記者12日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獲悉,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聚變裂變混合堆項目,已完成了混合堆總體概念設計及Z箍縮聚變堆芯、次臨界能源包層等概念設計,正進入實驗堆的關鍵技術研究階段。 可實現聚變、裂變、造钚和造氚等核反應相互支持的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具有安全可靠、資源持久、環境友好、防止核擴散等特點,由于其在鈾循環利用中,可將資源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也被譽為“千年能源”。 在國防科工局核能開發項目支持下,目前該所混合堆團隊已完成了混合堆總體概念設計,及Z箍縮聚變堆芯、次臨界能源包層和燃料循環等主要分系統的概念設計,并于今年通過國防科工局組織的項目現場驗收,技術指標體系全面滿足預定要求。在該項目攻關期間,研究團隊已在“局部整體點火”聚變靶及與之配套的負載、靶設計、靶室設計、次臨界包層設計、重頻LTD、干法后處理、余氚回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先后獲授權發明ZL15項。 研究團隊負責人李正宏研究員表示......閱讀全文
自主研發聚變裂變混合堆進入關鍵階段
記者12日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獲悉,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聚變裂變混合堆項目,已完成了混合堆總體概念設計及Z箍縮聚變堆芯、次臨界能源包層等概念設計,正進入實驗堆的關鍵技術研究階段。 可實現聚變、裂變、造钚和造氚等核反應相互支持的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具有安全可靠、資源持久、環境友好
新型次臨界能源堆:聚變+裂變=未來能源發展之路
人類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能源,而聚變能則是科學家心目中追求的未來能源的理想目標。這是因為聚變產物與裂變產物相比,具有少得多的放射性,尤其是基本沒有長壽命的放射性核素,因此有安全、清潔能源的美稱。然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研究,人們發現,聚變能要成為有競爭力的能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
新設計將鈾利用率提高至90%
科技日報訊 (記者盛利)記者7月14日從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獨家獲悉,該所聚變裂變混合研究中心已初步完成了熱功率為3000兆瓦的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概念設計。作為介于聚變堆和裂變堆之間的一種次臨界核反應堆,它可將目前核燃料資源只能維持100年的狀況延長到數千年。 聚變—裂變反應堆構想
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新設計將鈾利用率提高至90%
記者7月14日從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獨家獲悉,該所聚變裂變混合研究中心已初步完成了熱功率為3000兆瓦的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概念設計。作為介于聚變堆和裂變堆之間的一種次臨界核反應堆,它可將目前核燃料資源只能維持100年的狀況延長到數千年。 聚變—裂變反應堆構想由中物院彭先覺院士于20
港媒稱中國擬建新型混合核反應堆-技術非常超前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7日援引《科技日報》的報道說,中國將在2030年前建設一座能在一個地方實現核聚變和裂變的混合反應堆。該項目正在一個軍事研究設施展開。最近,設在四川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完成了相關概念設計。該院負責研制中國的核武器。 報道稱,中國并不是從事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研究的唯一
我國研制高抗疲勞裂紋擴展的CLAM鋼
近日,核能安全所科研團隊在中國抗中子輻照鋼(CLAM鋼)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完成了不同熱處理條件下CLAM鋼疲勞裂紋擴展行為的研究,建立了微觀組織與疲勞裂紋擴展行為的關系,驗證了其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實驗包層模塊(TBM)的疲勞服役安全性。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核材料頂級期刊J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先覺:混合核反應堆是能源“明日之星”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百年之后將面臨枯竭,人類迫切地需要新的替代能源。Z-FFR能為解決能源、環境、氣候問題提供優良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并有望成為未來規模能源的主力。 核能,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其釋放的方式包括核裂變、核聚變和核衰變3種。其中,核聚變因為安全性高、放射性少,一度成為科
ITER核聚變堆進入關鍵階段
世界最大能源研究項目、投入200億美元的ITER核聚變堆在2013年12月進入關鍵建造階段,開始注入混凝土。在這座建筑中將放置一個巨大的環形裝置。 ITER項目產生于1985年在美、俄日內瓦峰會上戈爾巴喬夫和里根達成的一個國際倡議,目的是和平發展聚變能。現在的成員有俄羅斯、美國、歐盟、日本
中國首批聚變堆結構材料標準發布
記者9月5日從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由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牽頭,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FDS鳳麟核能團隊負責編制的抗中子輻照鋼標準《聚變堆用抗輻照低活化馬氏體結構鋼板》(HJB1016-2018)近日正式發布。? 據了解,該標準是中國發布的首批聚變堆結構材料標準,自2
美“迷你”核裂變反應堆測試成功
新核裂變電力系統在月球表面(藝術概念圖)。 圖片來源:NASA官網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2日消息,NASA和美國能源部國家核安全局(NNSA)成功展示了一種新的核反應堆動力系統,該系統可為前往月球、火星及更遙遠深空的載人飛行任務提供動力。 NASA于當地時間2
走在世界前列-我國首批聚變堆結構材料標準發布
?? 近日,由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牽頭,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FDS鳳麟核能團隊負責編制的抗中子輻照鋼標準《聚變堆用抗輻照低活化馬氏體結構鋼板》(HJB 1016-2018)正式發布。該標準是我國發布的首批聚變堆結構材料標準,自2018年9月9日起施行。 抗中子輻照鋼具有抗輻照
先鋒核聚變反應堆關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689.shtm位于英國牛津附近全球最早的核聚變反應堆——歐洲聯合環狀反應堆(JET)日前在運行40年后退役了。在JET未來長達17年的拆除過程中,研究人員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細節,并利用這些知識確保今后
我國首辦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培訓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培訓論壇”上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將與ITER總部聯手,今后每年在中國科大舉辦5~10場專題培訓,為中國培養核聚變領域的科技與管理人才。 這是我國首次舉辦ITER培訓論壇。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表示,中國政府大力支持聚變能研究,除正以實物形式對I
我國3D打印抗中子輻照鋼研究取得進展
3D打印技術在制備小型化復雜構件方面具有獨特優勢。CLAM鋼是核能安全所團隊牽頭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抗中子輻照鋼,可用于聚變堆、聚變裂變混合堆和裂變鉛基堆等先進核能系統。此前,核能安全所團隊已利用選區激光熔化技術實現了CLAM鋼聚變堆包層第一壁樣件的3D打印。但由于3D打印具有層積成型的
我國3D打印抗中子輻照鋼研究取得進展
3D打印技術在制備小型化復雜構件方面具有獨特優勢。CLAM鋼是核能安全所團隊牽頭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抗中子輻照鋼,可用于聚變堆、聚變裂變混合堆和裂變鉛基堆等先進核能系統。此前,核能安全所團隊已利用選區激光熔化技術實現了CLAM鋼聚變堆包層第一壁樣件的3D打印。但由于3D打印具有層積成型的
等離子體所次臨界堆研究獲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吳宜燦研究員主持申請的“加速器驅動次臨界堆瞬態安全過程與影響機理研究”項目獲得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先進核裂變能的燃料增殖與嬗變”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資助,資助經費為500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先進核裂變能的燃料增殖
日本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開始運行
日本和歐盟共同建設、位于日本茨城縣那珂市的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 12 月 1 日開始運行,向實現“人造太陽”又邁進了一步。 核聚變是兩個輕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并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核聚變理論上可以提供幾近無限的能源。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即氫彈的爆炸。而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
次臨界堆研究成果獲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技一等獎
等離子體所中子學軟件與次臨界堆研究成果獲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技一等獎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首屆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于12月27日揭曉,經過初審、專業組評審、媒體公示等程序,評審委員會最終評選出2010年度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42項。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先進
我國開始制造國際核聚變堆部件-完全自主研發
8月14日,中國首批國際核聚變試驗堆(ITER)部件開工典禮在合肥召開。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ITER中心)、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合肥物質研究院等單位代表出席了本次開工儀式。 據悉,中國制造的首批ITER部件,所選用的材料全部自主研發。目前僅有兩個國家在完成制造任務時
我研發出核聚變實驗堆超導電纜導體
8月16日,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總部官員的現場監造下,765米CB超導電纜導體在白銀有色長通公司下線。這條導體是ITER裝置中運行的最大長度超導纜。 ITER裝置是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旨在建立人類可持續的清潔能源體系,俗稱“人造太陽”。2003年1月,中國政
核聚變反應堆,似近實遠
■基思·約翰遜/杰夫·布魯姆菲爾 科學家們一直渴望著,可以掌控像太陽般制造能量的技術。值得欣慰的是,日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成功制造出一個“微型太陽”。 研究人員使用全世界最強力的激光聚變裝置——“國家點火裝置”(NIF),朝一個豆粒大小的目標發射
第16屆國際聚變堆材料大會在京召開
10月20日至25日,第16屆國際聚變堆材料大會(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sion Reactor Materials, ICFRM-16)在北京召開。等離子體所相關科研人員參加了會議。 等離子體所的萬元熙院士作了題為“中國聚變能科學研究總
美公司設計緊密型核聚變反應堆-核聚變成科技新聞關鍵詞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緊湊型核聚變反應堆實驗裝置 剛剛過去的這一周,“核聚變”成為足夠吸引眼球的科技新聞關鍵詞。 10月15日,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經設計出一款能夠裝載在一輛卡車上的緊密型核聚變反應堆,目前正在尋求商業或政府方面的合作伙伴,并宣稱將在五年內制造出原型。消息一出,輿論嘩然,盲目
科技部核聚變中心率團出席第十八屆國際聚變堆材料大會
第十八屆國際聚變堆材料大會(ICFRM-18)于2017年11月5至10日在日本青森縣召開。科技部核聚變中心率團出席了該會議。國際聚變堆材料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由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相繼承辦,是聚變材料界最高級別的國際盛會。本次大會由日本國家量子輻射科學技術研究所主辦、六所聚變研究所承辦,共匯
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2018年投入運轉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委員會表示,核聚變試驗性反應堆將于2018年在法國南部投入運轉。在日本舉行的一場會議之后,“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委員會發表公報稱,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將于2026年全部投入運轉。 據悉,這個由7個參與者構成的委員會決定分階段完成這項
關于核裂變的裂變機率介紹
穩定的重核的基態能量總是低于裂變勢壘,要越過勢壘,才能發生裂變,處于基態的核可以通過量子力學的隧道效應,有一定的幾率穿越勢壘而發生裂變,這就是自發裂變。勢壘越高,越寬,穿透的幾率就越小,原子核自發裂變的平均壽命τ就越長,給出了幾種重核的自發裂變半衰期 t┩(約0.693τ)。可見裂變幾率變化的總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校正場線圈開工生產
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校正場線圈生產線在中科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所竣工,線圈制造同時開工。 位于合肥市蜀山經濟開發區的ITER校正場線圈生產車間約2300平方米,主要包括由放纜、校直、校正、噴砂等設備組成的繞制生產線,由真空澆注、加熱加壓設備等組成的真空壓力浸漬設備以
中國完成首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部件采購生產
記者1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隨著縱場線圈(TF)導體采購包最后一根導體成型和收繞工作的順利完成,中國完成首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部件采購生產。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等七方共同啟動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機械臂將用上中國“關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437.shtm
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交付啟用
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3月26日上午,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正式交付啟用。?據了解,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是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后首個落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作為“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CRAFT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建設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