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大范圍的霧霾突襲中國中東部地區盤踞不去,上海與不少城市一樣,被霧霾籠罩,其間的門診量出現較大上升。 “環保欠債要還,民眾不能只被迫共享污染,還應得到政府關注,享受到改革紅利。 ”市人大代表李飛康為此建議,上海在冬季霧霾天氣期間,向全市民眾派送防范性藥物或發放一次性補貼。 昨天,記者獲悉,該建議已得到市衛計委、市環保局和市財政局的答復。財政局和衛計委明確表示,將配合相關部門對代表建議予以研究。市環保局也將在今后工作中參考代表建議。 霧霾天百姓負擔加重 霧霾天持續期間,上海醫院的門診量明顯上升約20%左右。除了嚴控廢氣、水污染等排放及綜合整治環境污染外,現階段應以派送防范性藥物或現金補貼方法慰藉民眾。發放補貼將有效減少人們去醫院的次數,醫保負擔不會因霧霾增重,在短期內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有利而無弊。 “霧霾讓上海能見度不足200米,PM2.5指標也居高不下,面臨最高指標的挑戰。 ......閱讀全文
如果不是一部關于霧霾的紀錄片,公眾或許不會第一時間想到船舶行駛與大氣污染之間的關聯。作為進出口貿易大國,僅2015年1月,我國規模以上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就達97059萬噸。在全球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中國穩占8席,上海港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大港的位置。繁榮的航運推動了經濟發展,但船舶在近岸海域和港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 而與此同時,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最新數據,截至2011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80億噸,已占到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5.5%,即四分之一強,超過美國碳排放量50%左右,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而與此同時,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最新數據,截至2011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80億噸,已占到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5.5%,即四分之一強,超過美國碳排放量50%左右,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
各地省級兩會連日來陸續召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各地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特別是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紛紛建言獻策。 空氣質量整體趨好,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過去五年,上海PM2.5年均濃度從2013年的6
上海兩會開幕,申城不見明凈的天空,霧霾預防和治理成為熱點。1月19日,上海市市長楊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4年要“加大大氣環境特別是 PM2.5的治理力度,全面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完成燃煤電廠高效除塵改造和脫硝工作,加快燃煤鍋爐和窯爐清潔能源替代,淘汰7萬輛黃標車,加強揮發性有機物和
央視《新聞1+1》2013年1月30日播出《霧霾升級,治理要不要升級?!》,以下為節目實錄: (節目導視) 解說: 140多萬平方公里霧霾籠罩,8億以上人口受到影響,這樣的天氣還要“霾”多久? 王躍思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的空氣已經不是看不見、摸不著、
一腳油門尾氣漂,世人皆知霧霾來。誰是真正的“馬路殺手”?重型卡車當之無愧,重卡被公認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貨運方式。 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在環保部例行記者會上曾公開表明,近年來,我國部分城市的空氣開始呈現出煤煙和機動車尾氣復合污染的特點。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和深圳的機動車排放成為
2014年,浙江省20%燃煤電廠啟動實施燃煤電廠脫硫脫硝及除塵技術設備改造。浙江巨化集團投資超過3億元,計劃歷時一年,對熱電廠4臺在用鍋爐機組進行脫硫脫硝等提標技改。圖為檢修人員正在更換布袋除塵設施 國務院頒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各地紛紛提出相關對策,天然氣被戴上了清潔能源
霧霾成為這個冬季的熱詞。中國近期天氣情況的圖片和數據,讓人想起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以及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春節剛過,霧霾在中國東部一些地區卷土重來。這又一次提醒人們,治理空氣污染面臨嚴峻形勢。圖為北京東四環附近的一座煙囪。 近兩年冬天長時間、大范圍的重
本周,中央財政投五十億元治理京津冀及周邊大氣污染,各媒體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及解讀。七十二家企業環境違法遭通報, 引發公眾關注。烹飪對大氣污染“貢獻”有多大?多家媒體對此予以報道。 聚焦一: 50億元是杯水車薪還是“潤滑劑”? 10月14日,財政部發布消息稱,中央財政已于日前安排5
港媒稱,北京的一位環境學家表示,內地建成的由衛星遙感和地基遙感激光雷達組成的顆粒物遙感監測網絡將提高首部周邊環境監測讀數的準確性。 據香港《南華早報》2月8日援引《科技日報》報道,在最近的一個霧霾防治專家座談會上,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的李倩博士說,北京的環境遙感監測系統可實現對國內主流環境衛星的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環境產業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加速發展后,“十三五”時期無疑是關鍵的攻堅階段。 為了行業健康理性發展,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2016年伊始,新華網能源環保頻道,策劃此次“十三五”開局之年環保“好聲音”邀您一起談”,旨在傾聽行業聲音,尋找行業“最強音”。 廣東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霧霾天讓燃煤治理提上日程。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治理措施,地方積極行動。 如針對煤電行業,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2014年聯合印發了《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計劃行動(2014~2020)》,2015年又聯合印發《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針對工業鍋爐
國務院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已一周年。業內專家表示,我國治霾的復雜性遠超歐美國家,注定是要打“持久戰”,在此過程中要善打“組合拳”,采取綜合施治。 專家表示,我國霧霾是在工業化發展與機動車劇增同步的情況下,污染疊加并相互作用所致,屬于大面積區域性、復合型污染,不同
起訴要求石家莊市環保局依法履行治理大氣污染職責并賠償其損失10000元到省市兩級法院起訴未受理,又訴至石市裕華區法院,是否立案將于近日揭曉。 2月20日9時,石家莊空氣質量指數337,嚴重污染,健康建議:老年人、病人應留在室內,停止體力消耗,一般人群避免戶外活動。 對于很多石家莊居民
剛剛過去的2013年讓一個詞和一種現象“深入人心”,那就是以霧霾為代表的大氣污染。近期,地方兩會陸續召開,從各地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可見,多地將治理空氣污染作為重中之重。其實在過去的一年里,各地已有很多措施抗擊霧霾,一些區域聯合防控也逐漸成為治霾共識。各地向空氣污染鐵腕宣戰,立下 “軍令狀”
經過歷時8個月的3次審議,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大氣污染防治法》)獲得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將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從修訂前的七章66條,擴展到現在的八章129條,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內容增加了近一倍,與之前相比,幾乎所有的法律條文
霧霾再度來襲,新華社消息稱,3月25日至27日京津冀地區大部分時間擴散條件差,將有大范圍持續性霾天氣過程。大氣污染治理刻不容緩,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近期吉林、黑龍江、甘肅、湖北等多地或出臺相關舉措或召開會議
環境保護成為近期召開的地方兩會熱議的焦點,代表委員們圍繞發放霧霾津貼、綠色GDP績效評估、生態文明建設等內容積極建言獻策。 建議給戶外工作者發放霧霾津貼 建議給戶外工作者發霧霾津貼的提案,得到了陜西省36名省政協委員的支持。陜西省政協委員、西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楊瑩將這份寫著36名省政協委員名
環保部日前通報的對華北地區22個城市(區)的環保綜合督查結果稱,引發霧霾的一個共性原因是“一煤獨大”,除北京、天津外,華北地區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近90%。而供暖季正是燃煤的高峰期,如何在煤炭仍是未來供暖主要能源的情況下減少霧霾成為關注焦點。有關專家和企業建議,在煤炭仍處于我國能源結構主導地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推進,能源需求增長強勁、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長,石油等優質資源進口量急劇增加,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趨顯現。一方面,我國能源低碳化和優質化進展緩慢;另一方面,全球面臨新能源技術的重大變革,發展清潔能源、應對氣候變化已是大勢所趨。
國家發展改革委定于2018年7月2日(周一)上午10:00,在中配樓三層大會議室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我委相關司局負責同志出席,介紹“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有關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孟瑋: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國家發改委專題新聞發布會。綠色發展是大家都很關心
當前,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其中,華北地區大氣防治形勢尤甚,在空氣污染較重的前十位城市中華北就占有7席。國務院近日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改進環境空氣質量指明了方向。為切實改善華北地區的環境空氣質量,環境保護部華北環保督查中心進行了專項調研和思考,并初步形成了有針對性的思路和建
■ “兩會”展望 時間走得悄無聲息,不停不等,沉淀過去,開啟未來。 2011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我們回顧歷年全國“兩會”代表熱議的環境法制話題,重溫那些真知灼見,期冀著環境法制的熱點再現。透過一年又一年的“兩會”話題,我們見證著環境法制發展的軌跡。 從全國“兩會”上的建言,到
本報訊(記者 王斌)昨天下午,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蔡奇就近期空氣重污染應急和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與媒體、企業、市民代表開展交流座談會。蔡奇代市長表示,今年北京市擬從10個方面入手,堅持鐵腕治霾,不斷改善空氣質量。據了解,今年本市將參考中央環保督查的模式,對16個區開展市級環保督察,著力解決“最后
2015年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如期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就在大會召開的前一天,北京市再次遭受霧霾侵襲。大氣污染防治也再次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加大秸稈還田技術創新 針對大氣污染防治,全國政協委員溫香彩帶來了“關于加大秸稈精肥還田新技術推廣 破解秸稈禁燒困局”
這場“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改革承載著幾代環保人的希望 起 中國探索建立排污許可制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1988年,國家環保局制定了《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并下達了排污許可證試點工作通知。1989年,國家環保局又下發了《排放大氣污染物許可證制度試點工作方案》,分兩批組織2
“呼吸保衛戰”持續深入,但關于“霾禍”的始作俑者卻眾說紛紜、爭論不休,“霾禍”的元兇究竟為何物? 日前,在江蘇省無錫市召開的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上,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給出了答案:機動車、工業生產、燃煤、揚塵等是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環境空氣中顆粒物的主要污染來源,約占85%至90%。 最大“
燃放煙花爆竹一直是春節的“傳統項目”。眼下臨近春節,關于煙花爆竹“禁”與“放”的話題再次引起熱議。請關注——當年俗遭遇“霾伏” 煙花是否要燦爛? 與貼春聯、守歲、拜年等習俗一樣,燃放煙花爆竹一直是春節的“傳統項目”。然而,近年來,空氣污染程度加劇,2013年更是爆發了影響范圍廣、持續時
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開始執行,我國從此進入環境保護的新時代。 新《環境保護法》首次明確規定“保護優先”原則,對于拒不改正的排污企業可“按日連續處罰”,這意味著罰款上不封頂,同時賦予環保部門查封扣押等權力,并對這些新制度配套出臺了詳細的執行辦法,對適用情形進行了明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