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所發現海洋觀測系統變化導致全球海洋熱含量“突變”
溫室氣體導致地球系統能量增加,表現為全球變暖,然而地球系統增加的能量中有超過90%儲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熱含量變化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的 “指針”。估計全球海洋熱含量的變化是氣候變化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然而,海洋觀測系統在不斷變化:在上世紀(1966-2001年),海洋主要是基于船舶的觀測系統;而在2001年之后,Argo浮標觀測網逐漸構建,成為最主要的海洋觀測系統。這兩個主要觀測系統對海洋的空間采樣有很大差異(圖1):船舶觀測系統主要分布在主要航線附近:如北半球中緯度(圖1b);而Argo觀測系統有較為完整的全球覆蓋(圖1c)。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里京和朱江發現:由于上述海洋觀測系統的轉變,全球上層(0-700m)海洋熱含量在2001-2003年存在一個“突變”(圖1a)。這個 “突變”使得1990-2012全球海洋熱含量變化趨勢被高估40%。研究指出:船舶觀測系統(1966-2001年)主要采樣了變暖速率較快的......閱讀全文
大氣所發現海洋觀測系統變化導致全球海洋熱含量“突變”
溫室氣體導致地球系統能量增加,表現為全球變暖,然而地球系統增加的能量中有超過90%儲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熱含量變化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的 “指針”。估計全球海洋熱含量的變化是氣候變化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然而,海洋觀測系統在不斷變化:在上世紀(1966-2001年),海洋主要是基于船舶的觀測系統;
海洋熱含量研究獲進展
3月10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朱江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改進的歷史(1960-2015)海洋熱含量變化估計》(Improved estima
全球海洋熱含量研究獲進展
多個國內外機構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2018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2018年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比1981-2010年的平均狀態高了19.67×1022焦耳,比歷史第二高的年份2017年高出0.91×1022焦耳——相當于中國2017年全
“透明海洋”工程-通過立體觀測系統獲取海洋環境綜合信息
猶如對浩瀚星空的癡迷,人類對于海洋深處的探索也從未止步。靜水流深,在廣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運動有著怎樣的規律?海溫變化如何影響氣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觀測海洋的動態并進行準確的預報? 近日召開的“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新聞發布會,讓“透明海洋”的概念走近公眾。“透明海洋”就是通過建立海洋立體觀測系
中國將研發船載無人機海洋觀測系統
記者4月1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部獲悉,在海上移動觀測平臺及組網應用技術領域,中國將開展波浪滑翔器無人自主觀測系統、遠程復合動力快速無人艇監測系統、船載無人機海洋觀測系統、自主航行潛水器組網觀測關鍵技術、便攜式無纜剖面監測儀及其組網技術等研發。 該部最新發布的,對上述研發項目予以具體
海洋觀測站點和海洋觀測資料管理辦法發布實施
6月7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簽署國土資源部第73號、74號部令,分別發布施行《海洋觀測站點管理辦法》和《海洋觀測資料管理辦法》,進一步細化落實《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以保障國家基本海洋觀測活動的有序開展。 《海洋觀測站點管理辦法》對統一規劃、設立和調整國家、地方基本海洋觀測站點作出相應制
我國首套基于海洋觀測站的海底有纜觀測系統布放成功
遼寧省海洋環境預報與防災減災中心近日在營口白沙灣海洋觀測站和無人機基地附近海域布放了我國第一套基于海洋觀測站的海底有纜觀測系統,經過布放、安裝和調試,目前系統穩定運行。 據了解,遼寧省所轄遼東灣海域冬季冰情嚴重,傳統的海洋環境觀測手段面臨許多實際困難。海底有纜觀測系統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岸基控制
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主觀測浮標和潛標系統完成全面維護
日前,項目組對布放在大連獐子島海域的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5套觀測浮標系統進行了第七次全面維護,并對布放于海底的座底式組合潛標系統進行了姿態和數據驗證。 本次觀測浮標系統維護工作重點是對通訊系統、部分觀測設備進行檢修,對錨系連接部件進行安全檢查。 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
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東海海洋科學觀測浮標站通過驗收
驗收會現場 根據中國科學院創新三期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建設要求,11月3日,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組織有關專家在北京對海洋研究所承擔建設的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黃海站)和東海海洋科學觀測浮標站(東海站)建設項目進行了驗收。 驗收會由資環局副局長常旭主持。驗收專家組組長
東海海洋科學大型綜合觀測浮標系統完成首次大修
東海海洋科學綜合觀測浮標系統 10月20日,隨著重達3.5噸的抓力錨連帶180米長的錨鏈布放就位,東海海洋科學綜合觀測浮標系統完成了大修任務,開始了新一輪的觀測運行周期。 本次大修是該浮標自2009年8月下水服役以來,首次進塢大修,包括海上回收、標體維護、錨系檢查
《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發布
5月20日,國家海洋局和國務院法制辦在京聯合發布《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我國首部關于海洋觀測預報活動管理的法律規范,將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條例》共有六章四十條,從加強海洋觀測預報管理,規范海洋觀測預報活動,防御和減輕海洋災害,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提
從蝙蝠和紅外熱成像說起—VISIR動物行為觀測分析系統應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把蝙蝠又一次推上了風口浪尖,也讓人們對蝙蝠的認識從人類發明雷達的啟示者擴展到病毒的“宜居港灣”和強力傳播者。疫情期間,源自軍事領域、在工業領域廣泛應用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也進入到大眾的視野。紅外熱成像技術因其非接觸、高通量、高測溫精度等優勢,被廣泛地用在交通樞紐、人群聚居場所出入口的體
《自然》綜述:全球Argo海洋觀測多領域拓展
《自然》雜志1月27日在線發表了由18個國家27位作者共同署名的綜述文章《全球Argo海洋觀測十五年》,文章全面回顧了國際Argo計劃實施15年來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未來Argo海洋觀測及其資料應用研究的廣闊前景。 Argo是“實時地轉海洋學觀測陣”的英文縮寫。目前全世界大洋上廣泛分布的數千個
海洋牧場養殖觀測無人船投入使用
8月11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與威海天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海洋牧場養殖觀測無人船,在山東省威海市德明海洋牧場進行海試并交付使用。 “無人船可以自主規劃路線,自主航行。水下機器人可以定深定點去監測。”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黃海濱介紹,海洋牧場養殖觀測無人船由碳
以先進國產觀測儀表鑄就海洋強國夢
浩瀚的星空和壯闊的大海一直以來都是人類不斷追尋的目標,當第一個人抬起頭,仰望星空,遙望大海時,探索自然奧秘的種子已在人類心中埋下。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于海洋、宇宙已有了全新的認識,但人類探索海洋、宇宙奧秘的步伐卻永遠不會停止。 我國作為海洋大國,開發海洋資源,對建設海洋經濟強國意義重大
MEMS技術在海洋觀測中的應用(一)
微機電系統(MEMS),在歐洲也被稱為微系統技術,或在日本被稱為微機械,是一類器件,其特點是尺寸很小,制造方式特殊。MEMS是指采用微機械加工技術批量制作的、集微型傳感器、微型機構、微型執行器以及信號處理和控制電路、接口、通訊等于一體的微型器件或微型系統。MEMS器件的特征長度從1毫米到1微米--1
MEMS技術在海洋觀測中的應用(四)
⒊ 基于MEMS的慣性傳感器慣性(加速度)傳感器是一種技術比較成熟,應用比較廣泛的MEMS傳感器,主要應用于波浪觀測。目前國內外波浪測量浮標通常采用傳統的加速度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體積大、重量重、價格昂貴,從而使浮標的制作成本增加。近年來,隨著基于MEMS的慣性傳感器的技術逐漸成熟,MEMS慣
MEMS技術在海洋觀測中的應用(三)
三、MEMS的應用領域MEMS器件和系統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優異、功能強大、可以批量生產等傳統機械無法比擬的優點, 在很多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⒈ 信息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能更加強大的同時體積縮小。從多媒體人機界面(HI)看,使用微麥克風的
漁業船聯網構建技術-助力“透明海洋”觀測
?? 日前,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重大項目“漁業船聯網構建技術與示范應用”實施方案在北京通過專家評審。 據了解,該項目是海洋國家實驗室“透明海洋”立體觀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聯網技術在海洋觀測和漁業管理領域的拓展應用。由中國工程院潘德爐院士、周志成院士和趙春江院士等同行
MEMS技術在海洋觀測中的應用(二)
二、MEMS現狀基于各種原因,許多MEMS產品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許多器件已經獲得廣泛應用。汽車工業是MEMS技術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例如MEMS振動結構陀螺儀,是一款新的相當便宜的設備,目前用于汽車防滑或電子穩定控制系統中。村田電子的SCX系列MEMS加速度計、陀螺儀和傾斜儀,以及將這些功能
大型根系觀測系統相關簡介
大型根系觀測系統是一種用于地球科學領域的分析儀器,于2014年6月1日啟用。 技術指標 包括地下大型根系觀察室,玻璃窗觀測及微根管觀測系統、地下根系取樣、分析系統,不同深度土壤濕度、溫度自動觀測系統,土壤水分控制系統、配套小氣候觀測系統、小氣候環境調控系統、分析軟件等。 主要功能 連續開
深圳先進院海洋原位觀測儀器技術取得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光電工程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李劍平團隊在海洋原位觀測儀器技術上取得突破。團隊研制了一種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監測的新型水下成像儀系統,并在大亞灣海域的系泊水面浮標上進行了長期海試。相關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 of a Buoy-Borne Under
我國投放多種儀器觀測南海海洋現象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日前在惡劣海況下,首次在南海呂宋口海域大浪區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潛標觀測系統,將對南海海洋內波生成、傳播和演變等海洋現象,進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觀測。 中科院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擔的任務是:在秋冬大浪惡劣天氣下,進行南海海洋斷面科學考察。該航次歷經
我國首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正式建成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學”號上的科考隊員將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標緩緩放入海面。這是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計劃自2002年實施以來布放的第400個剖面浮標,也是我國布放的第30個國產北斗剖面浮標。 至此,我國正式建成首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這些浮標主
海洋觀測技術(定義、分類、技術分析及實例介紹)
海洋觀測,是一切海洋活動的開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礎。 海洋中從海面到海底,溫度是如何分布的?長江口的近海海域的海底,溶解氧濃度有多高?印度洋的鹽度和大西洋的鹽度相比較,哪個更高?太平洋海底洋中脊周邊生活著的蝦類,它的生活規律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回答,就必須要通過海洋觀測
海洋所完成自由伸縮式智能化剖面觀測浮標系統研制布放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東海浮標觀測站完成自由伸縮式智能化多功能剖面觀測浮標系統自主開發研制,并在舟山海域布防,進入試運行階段。 該浮標系統首次采用智能控制與自由伸縮式剛性結構體技術結合的方式進行海洋剖面觀測,可對剖面水體的水溫、電導率、深度、濁度、葉綠素、溶解氧、pH等多參數要素進行
粵東上升流區海洋生態系統觀測站首航圓滿完成
5月12日,粵東上升流區海洋生態系統綜合觀測研究站克服疫情和惡劣天氣等困難,圓滿完成了該站2022年春季航次觀測任務。據悉,粵東上升流區海洋生態系統綜合觀測研究站由廣東省科技廳批準建設,每年開展春、夏、秋、冬四季長期連續觀測。粵東海域處于熱帶與亞熱帶的交匯區,直面“三巴”海峽,海洋動力過程錯綜復雜,
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么,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海洋變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變
中科院研究員發現全球變暖或比預估快13%
全球變暖又添佐證。美國《科學·進展》雜志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中美科學家聯合開展的研究成果顯示,全球氣候變暖速度比此前預估的要快13%。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研究員成里京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溫室氣體不斷排放使地球系統“困住”了更多的熱量,直接驅動了全球變暖。這些能量90%以
海洋變暖持續加速?過去是,未來更是
(上圖)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變化:過去的變化和未來預估。右側樣條為2081-2100年預估值。(下圖)新的海洋熱含量估計(藍色)比IPCC-AR5中的五個估計(灰色)顯示出更強的同期海洋變暖速率。氣候模型的同期模擬結果(黃綠色)和新的觀測估計一致。 海洋變暖是全球變暖的一個核心和基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