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考獲階段性成果
近日,“向陽紅01”科考船執行的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航次首條綜合地質斷面調查正式結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科考船將穿越赤道開展后續調查任務。“向陽紅01”船大講堂開講 據了解,本航次首條綜合地質斷面調查初步查明了沉積層厚度和莫霍面深度,實現了海底淺層向殼幔深層的綜合性探測,為探索印度洋海嶺的地球深部過程和動力學機制提供了翔實可靠的第一手觀測資料。 航次執行過程中,臨時黨支部精心組織了豐富的學習和文化活動,開設了航次大講堂,促進了調查隊員的交流;組織了新年升國旗儀式,增強了參航船隊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舉辦了精彩紛呈的新年晚會,展示了參航船隊員的風采,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閱讀全文
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考獲階段性成果
近日,“向陽紅01”科考船執行的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航次首條綜合地質斷面調查正式結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科考船將穿越赤道開展后續調查任務。“向陽紅01”船大講堂開講 據了解,本航次首條綜合地質斷面調查初步查明了沉積層厚度和莫霍面深度,實現了海底淺層向殼幔深層的綜合性探測,為探索印度洋海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
記者胡其峰2月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
西工大等研發的潛標在印度洋底實現綜合性探測
? 潛標出水 ? 深夜印度洋海潮翻涌,李紫鵬和黃春龍一起連接深海潛標? ? ? ?西北工大提供照片 ? 日前,由國家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團隊組織實施的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從正在執行航次的“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
地球化學儲庫:地幔有多少未解之謎
新華社“決心”號12月27日電 (記者張建松)地幔堪稱最大的“地球化學儲庫”,但迄今,人類尚未能直接從地幔取樣,因此對其知之甚少。目前,“決心”號大洋鉆探船正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開展的大洋鉆探,最終目標就是鉆穿地殼,“觸摸”地幔。 神秘而龐大的地幔充滿了許多未解之謎。在2013-2023年度的
趙文津院士:地震測報需“雙管齊下”
自4月以來,全球范圍地震頻發。數據顯示,僅4月的上半月(截至4月18日凌晨兩點),記錄到的地震數量就有352個之多。 如此頻發的地震難免讓人有些擔憂和顧慮,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津日前在北京地質學會組織的“院士講地災”高峰論壇上表示:地震頻發的事實無法回避,當務之急是:一方面加強對
我國載人深潛器首次完成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科考
3月10日,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港靠岸。 這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3月10日攝)。 3月10日,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港靠岸。 歷時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
地質所研究二疊紀峨眉山地幔柱后期改造過程取得進展
巖石圈結構與流變性的地震學研究為巖石圈與地幔柱相互作用及其后續變形提供了重要信息。位于西藏東部的峨眉山大火山巖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有可能因晚二疊紀峨眉山地幔柱引起,并在中生代—新生代構造運動驅動下(如印度洋板塊相對于西藏東部的東
遠望7號船首次開赴印度洋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魏龍 楊林海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上午9時許,遠望7號船再次解纜起航,開赴印度洋預定海域單船執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等海上測控任務。這是遠望7號船繼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等任務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該船入列遠望號船隊兩年多來,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執行任務
遠望7號船首次開赴印度洋
今天上午9時許,遠望7號船再次解纜起航,開赴印度洋預定海域單船執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等海上測控任務。這是遠望7號船繼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等任務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該船入列遠望號船隊兩年多來,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執行任務。 遠望號船隊是我國航天測控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萬里大洋之上,該船
“向陽紅10”船赴印度洋科考
12月6日,“向陽紅10”船從舟山起航赴印度洋,執行我國大洋科考第49航次科考任務。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航次具有綜合業務化、資源環境并重、調查手段高精化和瞄準國際海洋熱點等特點。 本航次計劃時間為250天,分5個航段執行,航程超過25000海里,預計2018年8月12日完成所有調查任務返回舟山
東北印度洋冬季航次科考任務完成
“向陽紅03”船2月9日順利靠泊廈門東渡碼頭,標志著“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東北印度洋冬季航次任務圓滿完成。本航次任務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牽頭實施,歷時69天,航程約12000海里,區域覆蓋了東北印度洋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域,圓滿完成了多套潛標布放及回收,調查項目涉及物
“蛟龍”號印度洋首潛收獲多
12月24日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晚完成了在印度洋的首次下潛,整個過程耗時約10小時,取得了大量海底熱液區生物和巖石樣品。 “蛟龍”號本次下潛獲取貽貝49個、海螺2個、海葵3個、茗荷8個、蟹1只及珊瑚等大量熱液區及附近區域生物,獲取玄武巖等巖石樣品共17.4千克。 記者在“蛟龍”號拍
印度洋海底首次發現高濃度稀土
日本研究人員19日宣布,他們在印度洋東部的海底發現了含有高濃度稀土的海底泥。這是在太平洋之外的海域首次發現含有稀土的海底泥,這證明稀土有可能在全球的海洋廣泛分布。 稀土是高科技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資源。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加藤泰浩率領的研究小組,去年曾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底發現含有稀土的海底泥
印度洋海底首次發現高濃度稀土
日本研究人員19日宣布,他們在印度洋東部的海底發現了含有高濃度稀土的海底泥。這是在太平洋之外的海域首次發現含有稀土的海底泥,這證明稀土有可能在全球的海洋廣泛分布。 稀土是高科技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資源。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加藤泰浩率領的研究小組,去年曾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底發現含有稀土的海底泥
巖石圈深部探測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
近日,巖石圈深部探測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中、美、加、德、澳、意等國的深部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悉數出席。 “國際上深部探測計劃的首席科學家能夠云集中國,反映了全球發展需要大家一起合作的動向,也顯示了中國地質科學的號召力。”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說。
印度洋上“大洋一號”會“蛟龍”
“‘向9’過來啦!”當地時間28日晚飯后,“大洋一號”船上的人們開始奔走相告。在這茫茫印度洋上孤獨漂泊了25天,一艘來自自己國家的科考船即將靠近的確讓人興奮。 “蛟龍”號母船“向陽紅9”號24日離開毛里求斯路易港,經過4天航行28日傍晚抵達我國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區,執行大洋35航次科考
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全面展開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14日抵達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中巴兩國首次在北印度洋聯合進行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全面展開。 莫克蘭海溝位于巴基斯坦外海,是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匯集地帶,大體呈東西走向,長約700公里。14日起,“實驗3”號科考船在海溝中部開始實施高精
南印度洋國王企鵝數量銳減了88%!
位于南印度洋的科雄島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國王企鵝(俗稱“王企鵝”)棲息地,但一項新研究發現,自1982年以來,生活在這里的國王企鵝數量銳減了88%。圖片源自網絡 法國和南非研究人員在分析直升機拍攝照片和衛星圖片后發現,科雄島上的國王企鵝群落近30年來大幅縮減,1982年時約有50萬對處于繁殖期,
地球所揭示巖石圈變形特征及其動力學意義
自新生代以來,印度-歐亞陸陸碰撞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廣泛的陸內變形。青藏高原東緣和東北緣是研究高原隆升、外向擴展及其與周邊塊體相互作用的關鍵區域。然而,當前對該區域的殼幔變形模式依然存在很大爭議,提出了中下地殼流、巖石圈垂向一致性變形等不同的端元模型。 詳細的地震各向異性結構信息是認識該區域
科學家揭示青藏高原差異性隆升過程和機制
作為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驅動因素,大陸碰撞-俯沖等深部圈層作用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質事件之一。 高原隆升顯著影響了地表圈層—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的耦合作用過程,深刻影響了亞洲氣候動力學、生物多樣性、碳循環、現代水資源分布和大江大河的演化,高原隆升是21世紀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
“實驗1”號圓滿完成印度洋科考首航
5月29日,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建造的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科考船“實驗1號”航行7900海哩,經48天海上調查,圓滿完成2010年4月首次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勝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 本航次于2010年4月12日從廣州母港起錨,主要調查印度
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15.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凡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大氣所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氣候雜志》上。? 觀測集合平均在1958-20
我國科學家揭示青藏高原差異性隆升過程和機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領銜的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科研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以“青藏高原隆升時間和機制”為題,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述了青藏高原的差異性隆升過程和深部動力學機制。 大陸碰撞-俯沖等深部圈層作用驅動的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質事件之一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和機制
7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帶領的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團隊,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發表了題為《青藏高原隆升時間和機制》(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俄預測火星探測器碎片將墜入印度洋
俄羅斯航天署1月11日預測說,兩個月前發射失敗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的碎片將在本月14日至16日間墜入印度洋。 俄航天署當天發表聲明說,“福布斯-土壤”探測器碎片墜落地球的窗口期為14日至16日,窗口期的中點為莫斯科時間15日13時18分(北京時間15日17時18分)。
“蛟龍”首赴西北印度洋-開啟大洋38航次科考
搭載著中國自主研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6日從青島啟航,奔赴西北印度洋,開啟為期124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科考之旅。 本航次分三個航段,將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南海、雅浦海溝、馬里亞納海溝開展大洋資源和深海前沿科學調查,航次不僅要開展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與環境
我國首次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海洋微塑料調查
當地時間5月8日下午,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拖網采樣作業,對海洋新興污染物微塑料進行監測。這是我國首次在此海域開展微塑料調查。圖片來源于網絡 微塑料通常被認為是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它源自人類活動,通過物理、化學過程和食物鏈富集,進入生物體甚至人體。微塑料也帶
北印度洋孟加拉扇沉積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劉建國,對過去5萬年孟加拉扇沉積過程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第四紀科學評論》)上。 北印度洋孟加拉扇(主體位于孟加拉灣)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深海扇,匯聚了大量恒河-布拉馬普
我國首次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海洋微塑料調查
科技日報“向陽紅10”船5月8日電 (記者陳磊)當地時間5月8日下午,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拖網采樣作業,對海洋新興污染物微塑料進行監測。這是我國首次在此海域開展微塑料調查。 微塑料通常被認為是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它源自人類活動,
印度洋咸水→大西洋-助力冰河期結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3.shtm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卡迪夫大學、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臺灣大學聯合,利用莫桑比克海峽北部約40米長的深海泥沙巖芯,通過測量微小化石殼體中封存的化學指紋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