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記者從“‘十一五’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項目――鹽酸埃克替尼研發成果發布會上獲悉,我國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腫瘤創新藥物――鹽酸埃克替尼已于日前正式獲得國家一類新藥批文,目前已經正式上市。這標志著我國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完全依賴進口的狀況已成為歷史。 鹽酸埃克替尼是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為靶標的新一代靶向抗癌藥,也是我國第一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該產品首個適應癥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據悉,肺癌是全世界范圍內各種惡性腫瘤中的第一殺手,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5%。 “鹽酸埃克替尼研發項目取得的成功,說明‘十一五’重大新藥創制取得了可喜成績,不僅為‘科技惠及民生’交出了一份滿意成績單,更為實現我國從仿制向創新、從醫藥大國到醫藥強國的歷史性轉變做出重要貢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在發布會上說。 桑國衛指出,我國藥物創新體系正在逐步形......閱讀全文
制藥行業最核心的競爭力來源于新藥創制水平,根據FDA的公開數據,2010~2015年美國批準了209個新藥品種(包括新分子實體藥物NMEs和新生物制品BLAs),其中絕大部分品種來源于本國制藥企業。 與美國不同,長期以來中國制藥行業的重心在仿制藥上。中國一度被稱為仿制藥大國,仿制藥市場占據了國
年底漸近,“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十三五”總體組名單總算公布了:28名專家中,包括桑國衛等12名“兩院”院士、7家醫藥企業創始人或研發負責人。 值得一提的是,躋身名單中的企業界專家,都在“十二五”新藥創制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其中6位來自民營藥企,也是圍繞“出新藥”引進的“國千專家”。 比
架一副書生眼鏡,說話始終帶著浙江嵊州口音的丁列明,正迎來創業旅程上干勁兒最足的時刻——2011年8月12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第一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埃克替尼)在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衛生部長陳竺、工程院院士孫燕等500多位官員和專家的見證下隆重發布。這一標志中國癌癥治療史上里程
新藥研發向來是一場勇敢者的征途,大浪淘沙,剩者為王。 在“尋找治療疾病的新藥,為人民解除病痛”的過程中,已有88年歷史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藥物所)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30年前,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立仿佛給藥物所的新藥創制裝上了一個引擎,加速其走過跟
①謝毓元院士(左二)在實驗室指導工作 ②陳凱先院士在實驗室 ③丁健院士在實驗室指導工作 ④蔣華良院士完成抗疫科研任務從武漢返所 ⑤耿美玉研究員介紹GV-971 ⑥李佳研究員在新藥篩選中心 新藥研發向來是一場勇敢者的征途,大浪淘沙,“剩”者為王。 在“尋找
貝達藥業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丁列明 創新永遠在路上 10月15日, 2016生物醫藥余杭院士行暨2016中國藥物創新及產業化院士論壇在中國新藥創制領軍企業貝達藥業召開。會上,多位院士、專家表示,中國創新藥研究正在加速前進,以貝達藥業為典型的一批中國醫藥企業正在向國際巨頭發起沖擊。值得
核心閱讀 目前,我國生產的藥品,多以仿制為主,自主創新猶如鳳毛麟角。 中國創新藥少,一是因為企業規模較小、研發經費有限;二是因為審批門檻較高、審批時間漫長。 全球天然藥物、藥用植物發展迅猛,前景廣闊,為中國藥物創新帶來機遇。 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從古籍中發現青蒿素,并獲得世界最高大獎,
ADC藥物的研發引來屬于自己的時代,國內也涌現不少布局公司,同時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進展,本文對這些公司最近進展進行簡要概括。 百奧泰 BAT8001 BAT8001是百奧泰自主開發的一款靶向HER2的ADC藥物,目前正在開展治療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的Ⅲ期臨床試驗。BAT8001獨特的藥物
“靶點就如組成金字塔的一塊特定的石頭,它就在那兒,但要準確找到,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10月14日, 南京傳奇生物科技公司首席科學官范曉虎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從發現PD-1分子到相關藥物問世、摘得諾獎,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用了26年。找靶點難,這是全球新藥研發業界的共識,中國尤為如此。“
藥物對人類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對于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卻并不多見。 “我們這個創新群體整合了化學學科和生物學科的資源,成立的初衷是為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提供一些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比如篩選藥物新靶點,以及先進的臨床藥物生產工藝等。”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副所長、“化學生物學導向的有機合
為什么要做微芯 改革開放后中國很多產業都在發展,但醫藥行業卻停滯不前。中國有世界最多的制藥企業,達到7千多家,制劑生產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藥生產能力全球第二,但制藥企業的盈利卻非常低。原因很簡單,以價格競爭為手段,代金銷售取代了創新研發。這種低端低廉的模式不可持續。反觀上百家新藥研發機構,包括高
我國每年癌癥新發病例超350萬,死亡病例超200萬……面對“健康殺手”癌癥,用得上藥、看得起病是患者的期盼。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有關部門通過推動新藥創制、做好仿制藥供應保障與使用、規范診療行為等舉措,全方位發力加快抗癌“好藥”惠及百姓、護航民眾生命健康。 長期以來,抗癌藥尤其是靶向
近日在ASCO年會上,PARP抑制劑奧拉帕利(olaparib)亮眼的臨床研究數據可謂賺足了眼球。研究顯示,這款在5年前獲批,可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治療的“老藥”,有望給胰腺癌患者帶來新的福音。 PARP抑制劑是個體化抗腫瘤藥物的典型代表之一。截至目前,全球共有4款PARP抑制劑上市,分別是奧拉
藥物創新&藥品監管科學研討會——暨首屆《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學術年會 主辦單位 | 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中國藥品監督管理研究會承辦單位 | 《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社有限公司協辦單位 | 海南省
記者7月17日獲悉,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綠谷制藥聯合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順利完成臨床三期試驗。這意味著該新藥研制邁過了最關鍵一步。 “甘露寡糖二酸(GV-971)”是從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類分子。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目前全
生物制藥(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興起的,以基因重組、單克隆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制藥技術。與傳統行業類似,生物制藥產業也由研發、測試、上市銷售三個階段組成。但與傳統化學藥產業由大型藥企所壟斷不同,生物制藥領域內的創業型企業借助技術基礎不同形成的進入壁壘,異軍突起,形成了以企業
2019年1月2日,國家I類抗創新靶向藥物HYML-122臨床試驗啟動會在蚌埠醫學院國家臨床試驗基地舉行,該藥物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青松藥物學團隊研發,主要針對FLT3-ITD突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HYML-122是一種新型結構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選擇性高活性FL
1月27日,深圳微芯生物科技公司在市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原創新藥、國家863及“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成果西達本胺新聞發布會。西達苯胺是全球首個獲準上市的亞型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制劑,也是中國首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專利使用的原創新藥。 此舉將填補我國T細胞淋巴瘤治療藥物的空白,也標志著我國基
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計劃中,在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的推動下,創新發展的舉國行動,投入160多億元,確立了生物制藥行業的戰略性地位,提出較為具體的生物制藥行業發展戰略。從長期發展來看,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迎來發展機遇。 成績喜人 在國家重大創新專項的支持下,2014年我國新藥發展
通過創制一批創新藥物,開展藥物大品種技術改造,老百姓“用藥難、用藥貴”可望得到緩解。3月2日,記者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辦公室獲悉,通過“新藥專項”的持續支持,截至目前,已有16個品種獲得新藥證書,24個品種提交新藥注冊申請;36個藥物大品種技術改造進展順利。 “十一五”時期,一批新藥品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青松、劉靜帶領的藥學團隊,開發出針對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一代高選擇性、高活性BTK激酶抑制劑CHMFL-BTK-85。這是繼CHMFL-BTK-01和CHMFL-BTK-11后,該團隊在BTK激酶抑制劑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進展。相關
6月18日,國際著名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項新藥生物合成領域的原創突破性成果。該成果能讓臨床上開發硫代羧酸藥效團有了理論支持。 這項成果是“明星分子”強效抗生素平板霉素與平板素的前體硫代平板霉素和硫代平板素的生物合成機制,是華人科學家段燕文團隊與美國斯克
6月18日,國際著名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項新藥生物合成領域的原創突破性成果。該成果能讓臨床上開發硫代羧酸藥效團有了理論支持。 受訪者供圖。段燕文 攝 這項成果是“明星分子”強效抗生素平板霉素與平板素的前體硫代平板霉素和硫代平板素的生物合成機制,
史大永 課題組合影■唐鳳 仇夢斐 王晨 覆蓋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藍色領土”,是一片幽深而富饒的神秘世界。壯美遼闊的海洋不僅給予人類寶貴的物資財富,也給了史大永無盡的研究資源。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萬人計劃&
史大永 課題組合影 覆蓋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藍色領土”,是一片幽深而富饒的神秘世界。壯美遼闊的海洋不僅給予人類寶貴的物資財富,也給了史大永無盡的研究資源。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史大永的研究“伙伴”正是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海洋中充滿了古老
2013年12月5日,由梅特勒-托利多贊助的2013藥物研發研討會在杭州圓滿召開。此次研討會以“藥品質量控制與工藝優化”為主題,來自知名制藥公司、API原料藥生產廠家、合同生產組織(CMO)、醫藥科研機構從事藥品生產、工藝優化、質量控制和實驗室管理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
電影《我不是藥神》持續引發公眾關注。買不起昂貴的進口原研藥,買不到便宜的國產仿制藥,普通患者難道只能走上“代購”路嗎?如何才能讓更多人盡快用上“救命藥”?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院副院長王曉良進行專訪,詳解中國國情下的藥品價格、藥物研發與新藥審批。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