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高原生態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成果顯示,近30年來青藏高原冰川年均減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來有加速消減趨勢。 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高原生態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最新成果表明,利用多年遙感監測技術進行青藏高原冰川、雪線、湖泊、濕地等變化情況遙感調查表明,近30年來青藏高原冰川總體呈明顯減少趨勢,其中高原周邊冰川面積消減最為明顯,面積減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積減小近5%。近30年來,青藏高原冰川年均減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來有加速消減趨勢。青藏高原邊部現代雪線退縮強烈,腹地逐漸趨于平衡。退縮最大距離為350米,一般為100~150米;調查監測結果表明,青藏高原腹地現代湖泊和濕地出現明顯擴張或新生,高原周邊湖泊和濕地萎縮或消亡。青藏高原現有濕地總面積88715.5平方公里,總面積減少8731.6平方公里,占近10%。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監測報告認為,冰川退縮與雪線上升為高原及......閱讀全文
我國科考隊員在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進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慶遭遇62年來單日最大暴雨襲擊。專家分析認為,大氣環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這兩個大的地形時,形成了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發生的氣象條件而導致暴雨產生。專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處于季風和西風帶的交匯處,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氣系統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縣東汝鄉阿汝冰川前,豎起藍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隊旗幟。這標志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在阿里地區正式啟動。 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科考隊將在這一區域探究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阿里地區冰川的特殊變化。考察的目標主要是通過
歷時八年科學調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日前發布了《第二次冰川編目》,使我國成為世界冰川分布大國中首個實現兩次冰川編目的國家。 此次發布的中國冰川編目是在2006年啟動的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冰川資源及其變化調查》項目成果。在專家組組長秦大河的指導及項目負責人劉時銀研究員的
雖然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青藏高原冰川每年都在退縮,但最近由衛星遙感拍攝的地圖顯示,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境內發現了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個,中國三大海洋型冰川中兩個也在波密縣境內。 這個位于喜馬拉雅深處的小縣面積14972平方公里,森林面積近68萬畝。資料顯示,波密縣屬山地丘陵
兩大環流影響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 7月15日,《自然—氣候變化》雜志刊發的《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及其與大氣環流關系》一文中,揭示了引起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系統性地區差異最可能的原因:兩大環流(減弱的印度季風和加強的西風)導致的喜馬拉雅地區降水減少和
30年來,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嚴重“縮水”。昨天,以“地球之極,挑戰極限”為主題的上海科普大講壇在上海科技館舉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劉小漢在講壇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溫度變化的關鍵地區,伴隨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部分區域的冰川外圍往高海拔方向退縮
大氣中吸光性氣溶膠(黑碳、棕碳、礦物粉塵等)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能夠加熱大氣層,導致區域和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消融。雪冰中吸光性雜質也被認為是近期青藏高原冰凍圈加速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響程度和空間差異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
冰川前進和后退所留下的地貌特征為重建古冰川規模大小以及推測當時的古氣候信息提供了直接證據。目前青藏高原的冰川地貌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地貌的年代學研究上,這些年代學研究成果可以為古冰川的定量重建打下堅實的基礎。古冰川的模擬模型研究提供了一種可靠的定量重建古冰川以及從冰川地貌本身直接推斷冰期古氣候的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縮加劇,特別是在藏東南和藏南的青藏高原邊緣,冰川退縮更為嚴重。冰川退縮產生了大量融水,使的冰湖數量增加,規模增大,原有冰湖變得更加不穩定,潰決災害發生的頻率增高。冰湖潰決后形成的洪水或泥石流往往是瞬間爆發,具有發生規模大,影響范圍廣,危害程度高的
2018年夏天,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盡管把一個地點的最高溫度當作平均溫度來認知是不科學的,但這個全球氣候變暖的“小故事”,還是著實嚇了人一跳。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疆連續在阿克蘇溫宿縣和哈密出現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它的環境變化,對整個地球,特別是歐亞的環境、生態系統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最近,中國科學院組建了“西藏創新集群”。經過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兩年多的努力,在廣泛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報告綜合評估了青藏高原從過去2000年到未來100年
大氣中吸光性氣溶膠(黑碳、棕碳、礦物粉塵等)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能夠加熱大氣層,導致區域和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消融。雪冰中吸光性雜質也被認為是近期青藏高原冰凍圈加速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響程度和空間差異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對亞洲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融化負有直接責任——這是來自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一個研究組的結論。這篇題為《棕色云增暖南亞》(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論文曾在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中國科學家近年對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進
太平洋的風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凍圈變化卻能決定風往哪兒吹。 “青藏高原冰川、積雪面積的大小,會直接影響亞洲季風的強弱,決定我國東部地區的旱澇。”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 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姚檀棟。這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秘書長 如果這個季節去西藏,站在拉薩河谷,可以看到兩側山坡上的青草已經長到了山頂,回到30年前,人們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最高海拔超過8800米,構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第三極”主體骨架,也是地球獨特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脈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為亞洲多條大河(雅魯藏布江、長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于地處偏遠、難以到達,高原地區的冰川觀測資料不僅少,而且時間也很短。數據匱乏限制了人們對長時間尺度上(幾十-幾百年)冰川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認識。 在青藏高原南緣喜馬拉
青藏高原及周邊山地儲存了地球上除兩極以外的大部分冰川資源,也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近年來,由于高原冰川的快速消融,其水汽的來源及影響因子等問題受到科學界的普遍關注。 青藏高原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以及西昆侖發育有許多大型冰川(如慕士塔格-公格爾冰川等)。近十年到百年
我國著名地理、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0年7月21日逝世。而在李吉均指導的10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許多人已成為我國地理學研究領域的骨干力量和學術帶頭人,其中三人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師門四院士”、師生三代先后勇闖地球“三級”的學術佳話廣為流傳。而根據李吉均
人類活動對地球大氣的污染是多方面的,而痕量元素的污染是其中之一。研究發現,早在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有色金屬礦產的開采和冶煉就導致北半球局部大氣受到痕量元素的污染。在1980年和1990年間格陵蘭雪冰中Pb的濃度降低了7.5倍,同期Cd和Zn的濃度減小了2.5倍。加拿大北極D
20世紀以來,全球多數山地冰川出現退縮,且近期呈現加劇趨勢,尤其在我國青藏高原更為明顯。山地冰川特別是其消融區表面往往存在大量暗色吸光雜質(圖1),即冰塵(Cryoconite)。冰塵組成相對復雜,包括礦物沙塵顆粒、黑碳、有機質及微生物等。冰塵能夠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吸收更多太陽輻射,從而成為影
壯美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世界最后一方凈土,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和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 時隔四十余年,我國17日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性科考。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將兵分四路,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第一次是‘
全球氣候變暖在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已經并且正在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土地沙化、濕地減少、積雪消失……青藏高原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災區”。 “過去,這湖邊上的山上終年都有積雪,七八月份也不化。放羊時,白的雪映著太陽,耀人的眼睛。現在山頂好久看
記者1月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 維加獎設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圍內對杰出的地理學科學家進行海選后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
近幾十年來,由于全球變暖,冰川消融加劇,由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在青藏高原,冰川徑流的增加是部分湖泊面積擴張的原因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納木錯流域,作為冰川-河流-湖泊相互作用的典型區域,深入了解其水循環過程的變化對全球變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自20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課題組與合作者一起,在藏東南地區冰川雪冰中左旋葡聚糖的含量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方面獲新進展。相關論文發表在《大氣科學進展》上。 青藏高原地區冰川雪冰中左旋葡聚糖含量主要受到了生物質燃燒排放源、煙塵氣溶膠傳輸過程中的沉降和降解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它不僅孕育了亞洲幾大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學數據的整理和共享,對于科學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下稱數據中心)就是這樣一個匯
8月23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康世昌課題組與瑞典斯特哥爾摩大學合作研究論文Sources of black carbon to the Himal
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地區,日益加劇的冰川積雪融化威脅了亞洲幾百萬平民的糧食安全,而巴基斯坦則是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一群荷蘭的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影響了亞洲5條主要河流,其中140萬人(大約占全亞洲人口的1/5)依靠這些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污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青藏高原與北極是全球最潔凈的地區之一。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
青藏高原湖泊眾多且分布廣泛,其水量變化對氣候變化響應非常敏感,并深刻地影響著地表與大氣的水分與能量交換。盡管對青藏高原湖泊水量變化研究已經取得一些認識,但由于受到數據源的限制,例如測深數據缺乏、衛星測高數據(例如,ICESat和Cryosat-1等)覆蓋不全等,對整個青藏高原長時間尺度且全覆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