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癌癥協會(ACS)2015 年度報告對現有 ACS 癌癥篩查指南、如何指導醫療工作者、促進公眾了解早期癌癥篩查等內容作了總結,同時更新了癌癥篩查率數據,討論了文獻的選擇和早期癌癥篩查等主題。 美國癌癥協會(ACS)2015 年度報告對現有 ACS 癌癥篩查指南、如何指導醫療工作者、促進公眾了解早期癌癥篩查等內容作了總結,同時更新了癌癥篩查率數據,討論了文獻的選擇和早期癌癥篩查等主題。報告數據發表在今年的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雜志上。 ACS 至少每 5 年進行一次指南更新,在最新的更新中闡述的內容有:宮頸癌篩查指南的變化,乳腺癌、結直腸癌和肺癌篩查模式的形成;來自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的最新癌癥篩查數據。 乳腺癌篩查 乳腺癌是皮膚癌之外美國婦女最常見的癌癥之一,是美國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女性因癌癥過早死亡的首要原因。ACS 預計 2015 年美國將有 ......閱讀全文
大便免疫化學檢驗檢測大腸癌患者直系親屬的大腸癌也許和結腸鏡檢一樣有效。非綜合癥大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得CRC的風險高于普通人群,這些人的個人風險主要與首發病例得到診斷時的年齡、親緣程度和受影響的親戚人數相關。西班牙特內里費島拉古納大學的腸胃病專家對大腸癌患者的1,918名直系親屬進行了一項前瞻性研究,
孫忠全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從流行病學來看,前列腺癌是世界范圍內一個非常高發的疾病。2008年,前列腺癌在男性惡性腫瘤排第二位,死亡率排在第五位。美國前列腺癌發病率有兩個增長迅速的時期,一是泌尿外科手術發展以后發現很多前列腺癌;二是PSA應用之后,發病率出現高峰,然后慢慢下降,總的來說美
今明兩年,本市所有戶籍適齡婦女將享受到宮頸癌、乳腺癌的免費篩查。市政府2008年為群眾辦的59件實事之一——“免費為本市戶籍適齡婦女進行子宮頸癌、乳腺癌的篩查”昨天正式啟動試點工作。今年朝陽、西城、懷柔三區先行試點,明年全市其他15個區縣全部開展。 朝陽西城懷柔先行試點 在朝陽、西城、懷柔三
研究發現,全球99%以上的宮頸癌病例都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所引起,只有長期持續感染高危型HPV病毒才會導致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CIN),進而發展為宮頸癌。由此,宮頸癌防治的關鍵在于篩查出高風險人群,找出高級別CIN患者,及時干預。采用免疫組化雙染技術在宮頸上皮細胞或組織中檢測兩種生物標
人們常常用屎來比喻沒有價值的事物,然而糞便移植療法、糞便檢測技術已經成為新的熱門研究方向,相關論文不斷登上重要期刊。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年科學家發現了哪些糞便的新用途。圖片來源于網絡 改善腸道健康 Scientific Report 剛剛發表了一項研究:從嬰兒糞便中提取益生菌。研究人員分析
抑癌基因P53的發現,還要從巴西的癌癥詛咒說起! 一位身材矮小,臉色紅潤,身材強壯的60多歲男子Pedro Gomez,他正告訴癌癥遺傳學家Maria Isabel Achatz:手指上有一個小腫塊。Achatz在他身邊,身體微微向前傾斜,耐心地檢查他耳后的另一個微小病灶。 Gomez是Ac
近日,在奧蘭多舉行的由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與癌癥免疫治療學會(SITC)共同舉辦的2020年臨床免疫腫瘤學專題研討會(ASCO-SITC)上公布的CLASSICAL-Lung Ib/II期臨床試驗(NCT03268057)的中期分析顯示,pepinemab(VX15/2503)聯合默克/
不久前,借助“表觀遺傳”,英國科學家在宮頸癌檢測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利用基于“表觀遺傳學”的篩查方法,研究人員識別出了所有參與試驗的宮頸癌患者。 科學家們稱,這一新技術準確率高、成本低,明顯優于現有常用的宮頸癌篩查手段。 相關成果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
核心信息: 1.建議對長期出現反流癥狀(>5年)或對有著1個及以上危險因素(包括男性性別、年齡超過50、白種人、中心性肥胖和吸煙史)的人群行Barrett食管篩查。 2.對于無異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建議每3-5年行內鏡監測是否存在非典型增生和早期食管腺癌。 3.非典型增生Ba
我國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較高,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胰腺癌等。在我國高發的六大癌癥(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中,消化道相關腫瘤占據4個席位。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2017羅氏腫瘤標志物專家研討會”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專家張曉東教授就腫瘤
丁香醫生最新公布的一份致癌物報告中指出,人們身邊有太多致癌物,除了大家熟知的燒烤、腌菜、咸魚致癌之外,有充分證據表明,食用加工肉制品會導致結腸癌;每天吃50克的加工肉制品,患結腸癌的風險會增加18%。 《中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有429.2萬例癌癥新發病例和281.4萬癌癥死亡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大會)在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體育館盛大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化學系承辦。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教授、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
取痰、化驗、出報告,三個小時就能進行肺部腫瘤輔助診斷——近日,杭州一家醫療企業發布消息稱,他們研發的“用一口痰就能測肺癌”的產品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上市。據說這還是國內首個通過痰液核酸檢測,進行肺癌臨床診斷的獲批產品。 痰液檢測不是“金標準” “‘痰液核酸檢測’只是作為早期診
一項新的研究證實,通過導入一種叫做E47的蛋白可以誘導胰腺癌細胞回復為正常細胞。E47與特異的DNA序列結合,控制了與生長和分化相關的一些基因。在美國每年有4萬多人死于這一疾病,這項研究為開發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帶來了希望。研究論文發布在4月18日的《Pancreas》雜志上。 論文的主要作者、
以色列制藥巨頭梯瓦(Teva)與合作伙伴韓國生物制藥公司Celltrion近日聯合宣布,在美國市場推出曲妥珠單抗生物仿制藥Herzuma(trastuzumab-pkrb),該藥所針對的品牌藥為羅氏的王牌生物制劑Herceptin(赫賽汀,通用名:trastuzumab,曲妥珠單抗)。 Her
記者從天津市腫瘤醫院獲悉,該院副院長高明教授聯合該院腫瘤分子診斷中心于津浦教授,新近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家族性非髓樣甲狀腺癌新的遺傳易感基因。該研究突破了家族性非髓樣甲狀腺易感基因研究的瓶頸,揭示了家族性非髓樣甲狀腺癌的分子遺傳學特點,為家族性非髓樣甲狀腺癌遺傳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時,在研
日前,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沈洪兵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對8000余名肺癌患者和9000余名健康人的基因組進行分析比較后,成功篩查出6個肺癌風險基因位點,其中4個位點是首次報道的中國人群肺癌易感位點。該研究結果7月初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遺傳》上。 據介紹,該研究是第
或許有一天基于一個血液樣本,人們就能診斷許多類型的實體瘤或是監測患者體內的癌癥數量以及對治療的反應。以往這種方法是依賴于監測血液中循環腫瘤DNA的水平,這要求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來制定繁瑣及耗時的監測步驟,且不夠敏感。 現在,來自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方法可快速將這一技術帶至臨
2018年4月10號,CBIFS2018第十一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技術論壇進行到第二天,專家學者熱情不減,在會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交流。會議現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首席研究員 關亞風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關亞風帶來題為“真菌毒素樣品制備和液相色譜熒光定量檢測”的報告。關
結直腸腺瘤是重要的癌前病變,近 10 年來,在結直腸腺瘤的病理、發病率、相關危險因素以及篩查與隨訪方面的爭議等方面有不少新的證據出現,為此,來自加利福尼亞斯克利普斯診所的 Strum 博士對結直腸腺瘤的最新進展進行了系統綜述,在線發表于近期的 NEJM 雜志上。 腺瘤與鋸齒狀息肉 在美國,約
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利根進川博士在一項研究中說,除了外傷,一切疾病都與基因有關。基因檢測能夠輔助臨床診斷。由于許多遺傳性疾病表現出相似的癥狀,臨床上很難進行鑒別診斷。通過基因檢測,從基因層面對疾病進行分子診斷,找出真正的致病基因,可以輔助臨床醫生對疾病進行精準診斷。2008年,基因檢測被美國《
2017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與《科學美國人》雜志的專家委員會聯合選出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榜單,其中腫瘤的無創診斷技術成功入選并榮膺榜首。腫瘤無創診斷技術即液體活檢(liquid biopsies)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在攻克腫瘤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與傳統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備實時
5、癌胚抗原(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屬癌胚胎性抗原,只在胚胎期產生,主要來源于胎兒的胃、腸道和血液。在正常成人的腸道、胰腺和肝組織中也有少量存在。出生后,CEA的
于宏偉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檢驗科 卵巢惡性腫瘤是威脅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統三大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卵巢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應用影像學也難與良性疾病進行鑒別,并且缺乏理想的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方法,所以有學者
我國每年新發食管癌約24.6萬例,死亡18.8萬例,為促進我國食管癌領域權威專家與多學科醫生合作交流,引領我國食管癌綜合診療水平進入新階段,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北京癌癥防治學會輪值理事長沈琳教授擔任主任委員的“北京癌癥防治學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9月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專委會成員
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和宮頸癌前病變發生的重要原因。高危型HPV檢測有效提高了宮頸癌前病變檢測的靈敏度,顯著降低了漏診率,已成為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方法。目前,國際上HPV檢測主要有三大策略:21歲以上細胞學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的分流管理、25歲以上初篩、30歲以上與細胞學聯合篩查。此
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和宮頸癌前病變發生的重要原因。高危型HPV檢測有效提高了宮頸癌前病變檢測的靈敏度,顯著降低了漏診率,已成為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方法。目前,國際上HPV檢測主要有三大策略:21歲以上細胞學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的分流管理、25歲以上初篩、30歲以上與細胞學聯合篩查。此
近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付衛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腸道》上在線發表論文,深入探究了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揭示了腺瘤發生和癌變過程中的重要基因突變和轉錄組變化特征,為結直腸癌預防、早期篩查和治療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 據了解,結直腸癌是全球范圍內發病率第三、致死
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是大腸癌組織產生的一種糖蛋白,作為抗原可引起患者的免疫反應。此種抗原稱為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可廣泛存在于內胚葉起源的消化系統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組織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 癌胚抗原是一個廣譜性腫瘤標
肺癌是全世界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類型的85%以上,死亡率高達80%~90%。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篩查方法,70%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僅為16%~18%。因此,尋找新的生物標志物和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對肺癌的早期診斷和臨床治療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