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細胞都需要營養,眾所周知,癌細胞對能量的需求非常大。因此,癌細胞必須改變它們的新陳代謝,以提供它們生存、生長和擴散所需的額外能量。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利用癌細胞這種貪婪的新陳代謝,作為抗癌新療法的靶標。最近,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腎細胞癌的一個有用靶標。2016年2月1日他們在《Cancer Research》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癌癥能夠以一種方式改變代謝,這種方式使癌細胞對外界的一種營養物(稱為胱氨酸)成癮。通過剝奪癌細胞的胱氨酸,研究人員能夠在這種疾病的小鼠模型中,觸發一種形式的細胞死亡,稱為細胞壞死。 本文資深研究作者、杜克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副教授Jen-Tsan Ashley Chi指出:“我們發現,使這些腫瘤如此具有侵襲性的同一機制,也使其更容易出現營養缺乏。這就像是,我們用它自己的方式擊敗它們。” Chi表示,腎細胞癌——一種形式的腎癌,歷來是很難治愈的,這項研究指出了......閱讀全文
重大突破! 癌細胞,竟被中國醫生用小蘇打“餓”死了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胡汛 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胡汛和研究團隊一起發現了“餓死”癌細胞的新療法,并發表在國際生物和醫學領域權威雜志elife上,得到了國際著名腫瘤學者的肯定。 “癌細胞也需要‘吃’東西才能生存,剝奪它的食物,癌細胞就會死亡
近幾年,免疫療法的成功使癌癥治療進入了新的時代。無論是科研界,還是商業界,都絲毫沒有掩飾對這一領域的熱情。2016年,Cell雜志公布的年度十大最佳論文中,免疫療法占兩席。事實上,這兩項成果只是去年癌癥免疫療法重要突破進展中的“冰山一角”。 剛剛過去的2016年,科學家們在Cell、Natur
9月24日,一則由新華社發布的醫學進展消息《重大突破!癌細胞竟被中國醫生用小蘇打“餓”死了》被廣泛轉載,在癌癥高發的今天,這條消息足以引爆朋友圈。人們為其生動形象的標題所吸引,并為所謂廉價的小蘇打就具備攻克人類生命之敵能力的強大反差征服,并推演出小蘇打就能治癌防癌這樣的“養生秘方”。 事實是否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本年度生物領域獲獎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諾獎風向標”榜單揭曉 4名科學家榮獲2018拉斯克獎 拉斯克獎是全球最為著名的醫學類獎項之一,也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這是因為在諸多拉斯克獎得主中,已有8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電鏡下的人體肝癌細胞(圖片來源中科院微生物所) 癌癥是世界范圍內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它的主要特點是腫瘤細胞不受控制地無限生長,它的快速生長需要大量能量。 近年來,科研工作的深入和醫學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腫瘤的診治效果,從目前醫學臨床實踐來看,有些癌癥是可以治愈的。但尋找提高患者愈后的新藥也至關重要。科
最近,一項新的科學研究確定了“為什么結直腸癌細胞依賴于一種特定的營養物質”,并找到了一種使其餓死的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皖南醫學院、第三軍醫大學和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也參與了這項研究。 在美國,有超過一百萬的男性和女性患有結直腸
——高創匯專訪:國家家蠶基因組重點實驗室崔紅娟教授 在得知崔教授和她的團隊最新成果在Nature 子刊《Oncogene》上發表后,高創匯新聞中心立即聯系了國家家蠶基因組重點實驗室的崔紅娟教授進行深入訪問。 模式家蠶攻堅腫瘤難題,表觀遺傳引領科研潮流 由崔紅娟教授帶領的團隊已經在學術上取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腫瘤免疫療法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JCI:為何癌癥靶向免疫藥物有時會失效? DOI: 10.1172/JCI128644 近日,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做出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發現有助于科學家理解為什么某些腫瘤微環境中缺乏
細胞免疫療法是癌癥治療的最新領域,在其中誕生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及CAR-T療法都在癌癥治療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通過采集外周血中的免疫細胞進行分離體外培養,再進行基因工程修飾之后再回輸到體內的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在血液瘤方面的治療效果顯著。 2016年,以CAR-T免疫細胞治療為代表的細
近年來,隨著超聲分子影像技術的發展以及在臨床中的應用,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利用超聲分子技術為患者提更加精準的診療了。如今超聲醫學已經突破了傳統超聲顯像診斷領域的限制,邁入了“納米”時代。而且研究人員也開發出了更加新型的超聲技術,能夠敏感地發現實質性臟器內常規影像檢查無法發現的轉移性癌癥病灶,并在超聲
最近幾天,一大批以“浙江醫生用十幾塊錢小蘇打餓死癌細胞”或類似詞語為標題的文章刷爆了網絡。文章稱:癌細胞吃東西才能生存,剝奪他的食物,癌細胞就會死亡。浙江大學的醫生以此為原理,研發出抗癌新方法,用十幾塊錢的小蘇打餓死了癌細胞,取得了癌癥治療的重大突破,云云。 首先,應當說明,這則研究是客觀存
顏寧和鄧東在實驗室 很難想象眼前這群學生模樣的人是傳說中的“科學家”。 都是彩色T恤、卡其色中褲、架著眼鏡的青澀面孔。團隊里最“老”的博士后鄧東33歲,站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樓門口,帶著耳機搖頭晃腦地聽著歌,以至于上門采訪的中國青年報記者毫不猶豫地從他面前徑直走了過去。 事實上,這個團隊在世界
這些年來,餓死癌細胞的言論在網上不斷流傳。包括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胡汛發表在國際生物和醫學領域權威雜志《elife》上利用小蘇打治療癌癥,以及清華大學顏寧團隊在《Nature》上面發表的一篇文章了解清楚GLUT1的組成、結構和工作機理,在后續的新聞發布會上也被不少媒體以“餓死癌細胞”為題迅速引
在過去的20年中,二甲雙胍已成為2型糖尿病治療的中流砥柱,目前該藥物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治療糖尿病的首選藥物。二甲雙胍自1995起在美國上市,是一種對臨床醫生和病人都有吸引力的治療方法。而且研究結果發現,這種藥物是安全有效的。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深入研究發現神藥二甲雙胍或許還有很多其它作用,比如降低癌
Cell雜志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期Cell雜志盤點了2013年度最佳綜述及最佳論文,其中熱門技術CRISPR也登上了榜單,相關論文描述了利用基因調控系統 CRISPR/Cas,一步
《Cell Metabolism》創刊10周年之際,該雜志邀請十余位代謝領域有影響力的女性科學家為年輕的學生及科學家們分享她們的科研經驗。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 "現代醫學的奇跡"berbara Kahn(Beth Israel Deaconess研究中心,哈佛醫學院) 我選擇讀醫學院是為了了
十幾元的小蘇打,不貴,還能救命。 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在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寧波一位40多歲的女性肝癌晚期病人,黃疸超過正常值20多倍,肝部腫瘤巨大——外科醫生宣布已經不能做切除手術了。“只能用新方法試試。”浙醫二院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團隊經過4個多小時的手術,往菜瓜般大小的腫
無論國籍、種族,幾乎所有人都“談癌色變”。盡管某些癌癥已經不再是“不治之癥”,但畢竟是少數。根據2018年2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癥統計數據,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就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其中,肺癌和乳腺癌分別位居男女性發病的首位。 攻克癌癥長久以來都是科學家
進化的力量通過生命的多樣性得以展現。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弗朗西絲·阿諾德、喬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溫特,理由是3人在掌控進化的方式及利用其為人類帶來最大福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定向進化開發出來的酶如今被用于生產生物燃料、藥物和其他事物。同時,利用一種被稱為噬菌體展示技術的方法進化出來
關于這個命題,我只想說關鍵的3句話,并稍作解釋,以便讓非專業人士對最近一則科學新聞有一個客觀認識和正確理解。我不做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對別人的突破成就不會存任何“酸葡萄”心理,我的判斷僅僅基于我掌握的科學知識,也希望行家補充并斧正。 靶向GLUT1“餓死”癌細胞的想法是新穎的 實際上,“餓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在癌癥領域的研究進展,他們逐漸發現腫瘤血管或許能夠作為開發新型抗癌療法的靶點,當然,腫瘤形成的血管對于腫瘤的擴散和進展也至關重要,那么科學家們如何以腫瘤血管為基礎來開發治療癌癥的新型療法呢?本文匯總,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各位! 【1】Nat Commun:新靶點
顏寧(左)指導研究組成員鄧東做實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模型 核心閱讀 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里程碑意
2014年分析測試行業精彩回顧:國家政策與十二五、十三五 201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老藥新用研究領域上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相關重要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http://cn.bing.com 【1】Cell Rep:老藥新用!一類乳
由Karolinska學院和生命科學實驗室領導,來自5所瑞典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治療癌癥的一種新方法。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的這一新概念是建立在抑制特異性酶MTH1的基礎上,不同于正常細胞,癌細胞需要MTH1來維持生存。沒有這種酶,氧化的核苷酸會被摻入到DNA中
每年很多創新療法都會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然而只有少數新藥可能成為重磅藥。雖然重磅藥的成功與多種因素相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對特定疾病患者都具有良好的療效和較小的副作用。日前,全球性專業咨詢服務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了2020年有望上市的重磅新藥榜單。根據
盡管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規律,可是作為住在了自然數千年的人類,卻似乎并不想屈從于這個無法規避的自然法則,一直在企圖尋找讓人類永生的“靈藥”,古人尋長生不老藥,現代人試圖利用干細胞再造人類器官,彌補身體受到的損傷。可是,自然規律好像不那么容易被打破,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發明出了多種干細胞技術,
阿爾法磁譜儀 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雜志對2010年的科研熱點進行了預測,包括癌細胞代謝、細胞染色體外顯子測序與疾病、多功能干細胞研究、阿爾法磁譜儀,以及人類太空飛行的未來等領域。 多功能干細胞。位于2008年《科學》雜志十大科學進展之首的細胞重編程能把成人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誘導多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亮點研究成果,共同解讀近期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Cell 【1】Cell:揭示增強免疫療法療效、對抗免疫抵抗性癌細胞的新方法 doi:10.1016/j.cell.2019.06.014 免疫療法刺激病人的免疫系統對抗癌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