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林院士最新綜述:“精準醫學”冷思考
近期來自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的賀林院士等人發表點評文章,介紹了目前國內外關于“精準醫學”的一些現狀,并針對幾個根本性的問題提出了新的觀點。 2015年1月20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 一期計劃投入2.15 億美元, 涉及100萬名志愿者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此事在國內引起了極大反響, 2015 年2月起, “精準醫學”便被當成一個嶄新的概念, 迅速成為了繼“轉化醫學”、“個體化醫學”之后, 相關網站、論壇或會議競相討論的熱門詞匯. 2016 年初,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三五”發展規劃“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計劃正式啟動, 全國各地的醫療和研究單位紛紛醞釀和開展起各類疾病的“精準醫學”項目, 火熱程度堪比曾經的“轉化醫學”熱潮. 反觀轉化醫學, 自1996年Lancet正式提出相關概念以來已有20 年, 期間雖然“冠名”了數目眾多的各式研究, 但最終實現轉化目標的研究卻寥寥無幾, ......閱讀全文
301醫院王成彬:精準醫學、精準檢驗與檢驗精準
精準醫學是指利用患者的遺傳組成和生活環境信息,對患者進行量身定制的醫學治療,以期獲得理想化的治療效果,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和避免副作用。精準醫學是基于人類基因測序、生物醫學分析等技術的發展和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提出來的。這些技術的進步能夠對龐大的遺傳信息進行更快速的解讀,更準確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狀態,
賀林:-基因測序發展需要更多頂層設計
創新啟示錄:基因測序產業應用前景廣泛 《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指出,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患兒89.6萬,其中結構畸形25萬,防治形勢嚴峻。這些實際僅是來自剛出生時的統計數據,如果把后發的也進行統計,出生缺陷人數要遠遠高于此數。 “冰島的人口不過30萬人,
陳潤生院士:精準醫學或使醫藥體系產生根本變化
5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在數博會“醫藥大數據的專業化回歸與突破”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他認為,基于大數據的精準醫學有可能使現有醫藥體系的根本性的變化——從診斷治療為主體,轉變到以健康保證為核心,進而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提升。 陳潤生說,精準醫學是轉化醫學、個體化醫學逐漸發展的結果
記賀福初院士:大院-大師-大獎-大為
2011年10月,軍事醫學科學院喜迎建院60周年。面對來自各界的祝賀和歡慶的聲音,院長賀福初坦言,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未來必將更上一層樓。他希望軍事醫學科學院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前沿生命科學各個研究領域的先鋒。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家、新中國第二家科學院的院長,賀福初深感責任重大。軍事醫學科學院是
首屆雁棲湖醫學高峰論壇聚焦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針對每一個病人個體特征而定制和實施醫療決策。記者在6月16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市懷柔區政府主辦的首屆雁棲湖醫學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生物醫學的發展進步、大數據分析的進步,使得精準醫學變成了可能。 據悉,近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都處
精準醫學,到底往哪兒瞄準?
精準醫學的第一個推動者,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企業家,而是政治家 – 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同學!所以多少感覺它不夠“精準”還帶著一點政治味道。所謂精準醫學大概指的是精準診斷、精準藥物、以及精準治療方案,其實質跟“個性化醫學”的概念應該是大同小異。今天的醫生看病就是一面看病人,一面看實驗室檢測的結果,然
-精準醫療下的醫學變革
2015年,精準醫療站上世界潮頭,一時間市場風起云涌,國內外的醫藥巨頭紛紛搶灘精準醫療。精準醫療大數據、個人基因測序的普及化正帶來全球健康產業大變革。其產業前景如何?我國如何布局?如何科學看待這個市場? 未來5年基因測序市場年增速將超20% 2015年3月11日,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
測序技術如何助推精準醫學?
主要應用領域基因測序的一個重要應用是測出生缺陷,包括單基因病、遺傳病、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是目前應用的最多、最成熟的產業。整個腫瘤基因組結構非常復雜,一個腫瘤基因組數據量大約有幾十個G,要完整地測一個腫瘤單細胞,則需要更多工具,數據量也更大。移植配型白血病、骨髓配型,包括基因身份證和整個的器官移植
國家“精準醫學研究”項目落地
近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2017年度項目。由錢其軍教授牽頭申報的“基于修飾型抗體及免疫細胞的精準醫學治療的標準研究”項目,從眾多競爭團隊中脫穎而出,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資助,這也是本次重點專項中在腫瘤免疫治療專題的唯一立項項目。 該項目主
精準醫學掀起“蝴蝶效應”
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一項精準醫學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會產生什么樣的“蝴蝶效應”呢?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在國內成立了首個精準醫學學科二級學科。這個落地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的學
鄔賀銓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
互聯網發展給各行各業創新帶來歷史機遇。要充分發揮企業利用互聯網轉變發展方式的積極性,支持和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進行創業探索。鼓勵企業更好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要用好互聯網帶來的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視察“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時的講話》(2015年12
鄔賀銓院士:世界將進入“物聯網”時代
家里的電飯鍋、電冰箱、甚至是窗戶,都能實現“上網”。你可以坐在辦公室里,給家里開窗透氣。9月13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鄔賀銓稱,互聯網的發展,接下來將進入“物聯網”階段,“暢通重慶”就可能使用物聯網。 ? 物聯網之生活 電腦關空調 實現節能 9月13日下午3點,身為光纖傳送網與
賀福初院士Cell-Res解析細胞增殖調控
來自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CKIP-1通過抑制TRAF6介導的Akt激活調控了巨噬細胞增殖。 國際著名細胞生物學家、遺傳學家賀福初(Fuchu He)院士和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的張令強(Lingqiang Zhang)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賀福初院士主要從事基因組
賀福初院士Cell-Res解析細胞增殖調控
來自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CKIP-1通過抑制TRAF6介導的Akt激活調控了巨噬細胞增殖。 國際著名細胞生物學家、遺傳學家賀福初(Fuchu He)院士和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的張令強(Lingqiang Zhang)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賀福初院士主要從事基因組
賀福初院士入選首批“萬人計劃”
記者1月27日從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院長賀福初入選國家首批“萬人計劃”。該院同時入選的還有中青年科學家李松、楊曉。 據了解,2001年賀福初當選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2002年開始領銜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 2012年9月,中組部、中宣部等11部委聯合出臺被稱為“萬人
第二屆基因檢測健康大會召開,共商基因檢測行業發展!
今日,2018第二屆基因檢測與健康產業大會在江蘇泰州隆重召開!本次大會圍繞著精準醫療領域的諸多問題展開了眾多精彩討論。 大會由中國遺傳學會生物產業促進委員會、中國醫藥城主辦,康為世紀承辦,農工黨泰州市委、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生物計量專委會協辦,轉化醫學網協辦。本屆大會除主會場外,還設置了多個特色主
陳潤生:精準醫學剛剛上路
在精準醫學的概念下,我們目前依然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現在,精準醫學已成為大眾熱詞,但我個人的觀點是,精準醫學雖然從本質上可能帶來變革,引導新產業發展,并且也許產業規模是巨大的,但現在它才剛剛上路。在精準醫學的概念下,我們目前依然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為什么說精準醫學才剛剛上路呢?我們的創新機遇
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揭牌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合作共建單位簽署了《共建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合作協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供圖 3月 23日,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舉行,這標志著四川省首個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正式落地成都高新區。
Biolink:五位專家解讀“精準醫學”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5年12月1日,第二屆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峰會(Biolink)在北京舉行,會議討論了生物醫藥的政策土壤、歐美等國生物醫藥的發展狀況、精準醫學、生物醫藥最新研發與生產工藝、資本助力生物醫藥騰飛以及最后的招商項目路演。 兩天的會議,盡管
精準醫學,我的“命運”我做主?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該技術體系提供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在采集受檢者的口腔黏膜脫落細胞,這是基因
腫瘤精準醫學的“先鋒”——靶向藥物
我國醫學在世界上對腫瘤有著最早的記載 :稱之為“瘍病”。認為病因為“邪盛正虛”,所以是以“調節氣血,扶正祛邪”為主導的治療方法。以前西方醫學的發展將腫瘤形成的原因歸為“體液失衡”,所以是以“調節體液,糾正失衡”為主導的治療方法。隨著醫學研究從宏觀的大體研究轉向微觀的鏡下研究,抗癌理念有了實質的轉
搞精準醫學,我國到底行不行?
言及“精準”之前,我國還有多遠的路要走?--美國華裔病理科醫師訪談手記。 “理念行不行,當然行!但具體到每個地區、每個城市、每個人,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近年來,我國基因檢測行業發展如火如荼,各類基因檢測公司數量達數百家之多。主流基因測序公司的人類醫學產品大類包括:輔助生殖、產前診斷、新生
發展精準醫學,我們面臨哪些難題
從最初需要花費幾十億、上百億美元到如今僅需一千美元就可以得到自己的遺傳密碼,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為渴望知曉自身遺傳密碼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廉價而有效的方式,也為現代精準醫學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隨著基因檢測費用的“平民化”和個體化醫療的發展,基因測序是否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
院士專家共同探討精準醫療大會
11月24日上午,第二屆中國精準醫療大會在廣東省珠海市拉開序幕。中國科學院陳潤生院士、趙國屏院士、陳凱先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楊建華、珠海市副市長閻武、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會長竇熙照、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會長陳萬濤等參加會議。來自美國、英國、瑞士等多個國家
賀福初院士寄語莘莘學子:明天開學了
編者的話: 每年的9月1日,都是新學年的開始,有一年級的小同學自豪地背起書包跨入學校大門,更有許許多多進入新學年、邁進人生新階段的同學迎接著新的挑戰。 日前,應北京市教委、北京電視臺之邀,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作了《明天開學了》的演講。在演講中,賀福初親切地把各階
賀克斌院士:碳中和是科技創新的競爭
我國碳市場將于今年6月底前正式上線交易,碳中和路徑進一步明確。在6月9日晚舉行的人文清華講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發表名為《碳中和,未來之變》的演講,表示未來碳減排路徑選擇將是“五碳并舉”,即資源增效減碳、能源結構降碳、地質空間存碳、生態系統固碳、市場機制融碳。碳中和是科
賀福初院士數篇文章解析SARS研究突破
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對于認識SARS的發病機制以及SARS高危人群的預警、SARS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中所建立的學術、技術體系對于未來新發傳染病的研究亦將發揮難得的示范、支撐作用。 附:引用的相關論著出處l Zhi L, Zhou G, Zhang H, Zhai Y, Yang
孫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
孫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于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
第十二屆盛京母胎醫學論壇召開
6月16日,由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及人民衛生出版社傾力主辦的《第十二屆盛京母胎醫學論壇暨第一屆全國教學研討會、第—屆雙胎遺傳咨詢專項培訓班》在本溪醫藥研究教育發展基地盛大開幕。會議旨在提高臨床醫師對國內外母胎醫學、雙胎遺傳咨詢規范化診治新技術、新進展的認識,加強教材
林旭:為國人“量身定制”精準營養方案
什么時候才能擁有為國人“量身定制”的精準營養方案?在日前于京舉行的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暨全球華人營養科學家大會上,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首席科學家,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基礎營養分會主任委員林旭被再一次追問。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不同地域間在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上的差異,造成了人群營養適應性方面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