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召集院機關相關部門、研究所和相關專家、學者,就大氣灰霾研究工作進行專題研討。 會上,白春禮首先傳達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他指出,當前大氣灰霾污染日益受到廣泛關注,這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中科院自2012年9月啟動大氣灰霾專項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為大氣灰霾的防護和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奠定了良好基礎。針對當前形勢,要繼續做好研究工作,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同時要加強科學傳播工作,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各位專家和學者圍繞大氣灰霾的形成機理、遙感監測、預警預報模式、環境監測設備、污染物控制技術等方面匯報了所取得的研究進展,并就如何進一步完善信息發布上報機制,促進科學傳播和普及等工作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議。與會同志進行了深入討論。 白春禮在總結時指出,此次專題研討和交流,較為全面地梳理和總結了中科院大氣灰霾研究進展情況。這項工作必須進一步加......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題工作研討會。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傳達了國務院第39次常務會議精神,對進一步發揮全院綜合優勢、聯合國內相關力量突出重點、集中攻關和加強學術交流與科學傳播進行了部署,要求進一步提高責任感、增強緊迫感,為大氣污染防治研究作出中科院的歷史貢獻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2月4日,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科學研究中心環境安全與健康分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霧霾健康效應與防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汞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等主辦的“2019汞等大氣污染物監測與評估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隆重舉
2014年5月28日,“2014大氣顆粒物污染監測與防治技術研討會”在北京紫玉飯店舉行,本次會議旨在總結大氣顆粒物(包括PM2.5)監測新技術、新方法,交流減少減緩PM2.5 對人類健康影響的防治新技術,通過研討會的平臺促進我國大氣顆粒物監測與防
3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研究成果媒體通報會在京舉行。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B類先導專項“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A類先導專項“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范”相關負責人等在會上分別介紹了相關情況。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張永清介紹,針對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灰霾問題,中科院早在
3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研究成果媒體通報會在京舉行。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B類先導專項“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A類先導專項“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范”相關負責人等在會上分別介紹了相關情況。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張永清介紹,針對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灰霾問題,中科院早
今天,中國科學院人事局正式公示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獲獎候選人,共有10位青年學者入選。 10位青年學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各大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本都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果,多位學者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0位杰出青年學者名單如下:鄢社鋒 鄢社鋒,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
2012年11月23日,2012年全國大氣PM2.5監測與治理技術研討會在北京京燕飯店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環境報主辦。會議邀請到國內外環保系統,大氣污染控制領域及相關院校、電力、高鐵、水泥、石化、汽車等行業,以及國內外大氣污染監測與防治領域的領導、專家和相關人士等。會議對排放法規、發展趨勢、
蛋白質,英文名稱“protein”,是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時值春暖花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尋訪,本報記者在這里看到的“蛋白質”,不僅充滿科學的奧妙和神奇,而且彰顯出其應有的活潑、活性與活力,恍若走進一所“夢工廠”。那么
4月26日上午,應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的邀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帶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陸浩等負責同志介紹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的總體執行情況。項目首席科學家、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泓研究員匯報了專項組在1月份
一、項目類型和意義說明 為對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重大管理問題快速做出反應,為黨和政府高層科學決策及時提供政策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別設立了管理科學部主任基金應急科學研究專款項目(以下簡稱“應急研究項目”),主要資助在已有相關科學理
2014年5月19-22日,第七屆世界顆粒學大會(The 7th World Congress of Particle Technology,簡稱WCPT7)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世界顆粒學大會”是由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國科學家聯合發起的世界顆粒學研究及技術領域最主要的會
去年10月,一則“炒菜也能導致霧霾”的新聞引發爭議。有人吐槽,難道以后炒菜也要分單雙號不成? 吐槽雖有些許調侃,但卻揭示出一種狀態,在深受霧霾之苦的當下,人們急于想知道,霧霾的污染來源究竟是什么? 同時,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環保部門也已經認識到,必須追本溯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2月22日,細顆粒物污染防治與環境健康影響國際研討會在西安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與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主辦。會議吸引了環境領域相關專家、廠商等百余人參加,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合作媒體全程參與并記錄了此次會議。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 蔡婧 &
3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做客人民網,介紹了中科院今年的重點工作情況,并回答了如何為灰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撐等問題。 主持人:今年中科院要開展哪些重點工作? 白春禮:2017年最重要的工作是,整合中科院在北京地區和上海地區的研究所的力量,緊緊配合國家的戰略需求,建設好北京上海這兩個
會議現場 2012年12月28日,為及時總結研究所“一三五”戰略規劃實施情況,促進“一三五”戰略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組織召開了2012年“一三五”年度會議暨全體研究員大會,共計約90余人參會。院資環局副局長王凡等也出席了此次會議。 王會軍所長簡要介紹了大氣所“
9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調研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海南探空部/海南空間天氣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鎮富克村的海南探空部,白春禮一行首先來到海南空間天氣國家野外站園區,考察了電離層數字測高儀等重要空間環境監測設施設備的運行情況,隨后來到探空火箭
體細胞克隆猴、超導拓撲表面態、光量子計算機、萬米深淵科考、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近段時期以來,中科院的重大原創成果層出不窮,頻頻進入公眾視野,引起國際高度關注。 因為這些突出表現,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近年來的重大成果產出進
從1021米到10-14米,這是銀河系到原子核的距離,也是科學家們“術業專攻”的巨大跨度。 也許只有一個項目能將這些科學家緊密聯系在一起。2012年啟動的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給全院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在不同尺度上攻克前沿科學問題的難得機會。而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看來,這個宏大的科學研
2018年3月17日至18日,為聚焦國內外學術前沿,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的討論和交流,同時也為北京大學“青年千人”計劃儲備更多優秀的國際化人才,由北京大學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北京大學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同舉辦的首屆北京大學工程科學優秀青年人才國際論壇舉行。該論壇是一個面向全世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周清、劉誠團隊在大氣形態汞的觀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揭示了中國城市大氣中各種形態的汞(包括氣態元素汞、氣態氧化汞和顆粒態汞,以下分別簡稱GEM、GOM和PBM)在灰霾與非灰霾天氣條件下的分布特征和排放源地差異以及潛在的大氣汞氧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于11月8日發表在大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舉行大氣污染控制中心成立大會暨學術報告會。生態環境中心主任江桂斌院士出席并致辭,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歐陽志云主持會議并宣讀成立大氣污染控制中心的決定。 揭牌儀式結束后,生態環境中心副主任莊緒亮主持了學術報告會。生態環境中心賀泓研究員、北京
2014年5月28日,“2014大氣顆粒物污染監測與防治技術研討會”在北京紫玉飯店舉行,本次會議旨在總結大氣顆粒物(包括PM2.5)監測新技術、新方法,交流減少減緩PM2.5 對人類健康影
在4月1日召開的全國環境監測現場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公布了第一階段9個城市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的初步成果,以及導致9城市大氣污染和霧霾的元兇分別是什么。這一消息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同時人們希望更多地了解源解析工作是怎樣開展的?如何能鎖定大氣污染和霧霾的元兇?源解析研究成果對治理
初夏,北京城區濃霧籠罩。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或本月出臺 專家舉例認為環境污染代價遠大于發展所獲利潤 盡管已入初夏,但北京仍然難逃霧霾陰影,僅5月份就至少發出了兩次霧霾黃色預警。6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輿論稱之為“治污國十條”,措辭強
2009年12月1日-3日,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舉辦的“臭氧、灰霾、溫室氣體監測試點工作階段總結會議”在福建省武夷山大氣背景值監測站召開,全國共14個試點城市參會,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派出陳
在北京萬家燈火裝飾城,五花八門的發光二極管(LED)燈具成了商家的新賣點。LED照明以其高效、節能、壽命長等優點,掀起了繼白熾燈、熒光燈之后照明光源界的又一場革命。 這是一個看似前途無量的巨大市場,然而像大多數快速成長起來的新興產業一樣,關鍵技術儲備欠缺,持續競爭力培育不夠,研發投入不足,
最近,一則“交通排放對北京PM2.5的貢獻不足4%”的消息,引發公眾不小爭議;事實上,即使國內相關機構都在作著相似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是差異很大。 這幾天,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張仁健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莫名其妙地“火”了。文章作者依據2009~2010年的采樣數據,對北京地區PM2.5的來
周生賢在第六屆區域空氣質量管理國際研討會上強調 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 不斷深化區域聯防聯控新機制 10月11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第六屆區域空氣質量 管理國際研討會上致辭。 10月11日,美國國家環保局局長莉薩?杰克遜在第六屆區域空氣質量管理國際研討會上
由于目前沒有PM2.5國標 廣州暫不會公布監測數值 環保部稱國家擬用世衛標準制定細顆粒物評價辦法 如PM2.5納入評價標準我國八成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 近期由于北方地區灰霾天氣頻發,被稱為灰霾“元兇”的細顆粒物(PM2.5)受到空前關注。從民間到專家都在呼吁政府盡早出臺P
2007年10月,第十屆中美前沿科學研究會(CAKFoS)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實際上慶祝了中國科學界與國際科學界互動交流與合作的10年。作為會議的指導和組織者,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和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曹京華在最新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撰文,回顧了10年中美前沿研討會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