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在原地的癌癥并不可怕,癌癥造成死亡大多是因為疾病擴散到了重要的器官,這一過程被稱為癌轉移。近期來自同濟大學和廈門大學的兩組研究人員分別通過研究,發現了兩種原癌基因對腫瘤轉移的不同作用:第一項研究發現原癌基因Myc不僅能夠抑制腫瘤浸潤,還能調控正常發育中的細胞遷移;第二項研究指出原癌基因c-Src能通過磷酸化糖酵解中的限速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 HK)增加其活性,進而促進腫瘤發生和轉移的機理。 這兩項成果分別公布在Oncogen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腫瘤遷移是癌癥致死的主要原因,探明腫瘤遷移的分子機制是預防和治療癌癥的關鍵。Myc是一個重要的原癌基因,在大多數人類癌癥中表達量升高,并與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但其在腫瘤細胞侵襲和遷移中的作用仍存在很大爭議。 同濟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果蠅建立了腫瘤遷移的動物模型,并以此開展大規模的遺傳篩選,發現Myc不僅能夠抑制腫瘤浸潤,還能調控......閱讀全文
2018年7月23日,燃石醫學的腫瘤NGS檢測試劑盒獲批。在其后的幾個月里,諾禾致源、世和基因和艾德生物的同類試劑盒也相繼獲批。NMPA對腫瘤NGS檢測試劑盒的放行,不僅表示其對此種試劑盒的認可,也標志著腫瘤基因檢測行業從初生逐步走向成熟。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腫瘤基因檢測已經從不知所云的高新技
2.癌基因的激活癌基因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被激活而過度表達。 (1)突變激活:體細胞內的原癌基因可以因點突變而成為癌基因,產生異常的基因產物;也可由于點突變使基因擺脫正常的調控而過度表達。因此,突變激活又稱為激活的質變模式(qualitative model)。例如在
骨腫瘤較罕見,惡性骨腫瘤只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男多于女,性別比約為1.6 ∶1,均好發于10-30歲間,良性者以骨軟骨瘤最多,依次為骨巨細胞瘤、內生軟骨瘤 等,惡性者以骨肉瘤最多,依次為軟骨肉瘤、纖維肉瘤等.骨惡性腫瘤的發生機理目 前認為是癌基因顯性作用與抗癌基因失活的結果,是多種癌基因多階段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由于核酸分子雜交的高度特異性及檢測方法的靈敏性,它已成為分子生物學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基因克隆的篩選,酶切圖譜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基因突變的檢測等。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原條核酸單鏈在一定的條件下(適宜的溫室度及離子強度等)可按堿基互補原成雙鏈。雜交的
最近,CRISPR/Cas9系統也應用于靶基因的抑制(CRISPRi)或激活(CRISPRa)的遺傳修飾。這類修飾系統可用于研制相應致癌基因,和/或抑制TSGs基因的誘導和可逆激活小鼠模型。比如借助CRISPRa為基礎的系統,通過激活致癌基因的轉錄,達到研究其致癌潛力的目的。雖然CRISPR/Cas
摘要對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研究分析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及醫學研究的諸多領域,篩查SNPs的方法很多,各具特色,并一直不斷地發展.本文對篩查SNP的幾種常用及最新方法做一簡要介紹,其中包括PCR-RFLP,分子信標等.細胞外基質
近10年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用于人類疾病研究的諸領域,為了解病理狀態下基因組DNA的變化積累了新資料。目前認為,人類基因組并非人們想像的那樣穩定,諸如基因重排、擴增、缺失,突變和DNA甲基化類型改變等時有發生,這些改變對于基因表達和調控,以及疾病過程的發展與轉歸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IS PCR的技術特點 (1)既具有PCR的特異性與高靈敏性,又具有原位雜交的定位準確性;(2)測到低于2個拷貝量的細胞內特定DNA序列,甚至可檢測出單一細胞中的僅含一個拷貝的原病毒DNA;(3)有助于細胞內特定核酸序列定位與其形態學變化的結合分析;(4)可用于正常或惡性細胞,感染或非感染細胞的鑒定
根據WHO資料,全球范圍內惡性腫瘤是人類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總死亡人數的22%,并逐年增加。 10種常見腫瘤:胃癌、肝癌、食管癌、結直腸肛門癌、白血病、子宮頸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膀胱癌。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徑。以肝癌
根據WHO資料,全球范圍內惡性腫瘤是人類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總死亡人數的22%,并逐年增加。10種常見腫瘤:胃癌、肝癌、食管癌、結直腸肛門癌、白血病、子宮頸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膀胱癌。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徑。以肝癌為例,腫瘤直徑<
癌細胞靜悄悄、無休止、無秩序地增生、轉移,大量消耗體內營養物質,導致身體免疫機制下降,直到出現身體癥狀或健康體查時才會注意到它。癌細胞發生、增殖和轉移等過程中在患者身體內留下一些蹤跡。捕捉到隱藏到這些悄無聲息的癌癥信號——腫瘤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癌癥診療過程中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返祖信號癌細胞被認為
【1】JCI: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有效抑制癌癥進展轉移的新型靶向療法 doi:10.1172/JCI93172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Wistar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線粒體蛋白Synt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惡性腫瘤仍然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從世界范圍內看,腫瘤的發生、發展不容樂觀。隨著人口逐漸老齡化、吸煙、感染、環境污染、膳食結構等問題的存在,腫瘤診斷所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特別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順利實施、人類基因組序列的剖析以及相關基因功能的
Technologies(現為Thermo Fisher收購)公司全國臨床與科研事業部銷售總監、ThermoFisher公司全國臨床市場戰略總監柴映爽寫了一系列文章,對基因測序領域進行了深入剖析。讓我們看看這個領域深入工作的人士,怎么看待2015年基因測序市場大熱這一現實的。 ▌第一篇:基
癌細胞轉移是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并與不良的治療效果有關。癌細胞轉移通常會導致癌細胞和腫瘤微環境發生急劇變化,并對當前的治療方法產生抗性。因此,更好地了解轉移性腫瘤的特征有助于找到合適的個性化治療方法,減少過度治療并改善預后。 近日,來自新西蘭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惡性腫瘤是自主持續生長的異常組織塊,是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每年的發病人數在上千萬)。腫瘤已被作為一種細胞周期異常性疾病(cell cycle disease),腫瘤的基本特征是細胞的失控性生長,包括細胞的死亡(凋亡)的減少或增殖的增加,以及細胞的去分化等多個細胞生命活動,它們
Cell雜志社高級編輯楊曉紅(Xiaohong Helena Yang)博士早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現任Cell出版社編務拓展顧問和Cancer Cell高級編輯。在最新一期(2月9日)Cell雜志上,她發表了題為“Metastasis: Slipping Control”的評述文章,以回憶錄《堅韌
一、腫瘤的遺傳學基礎 腫瘤的遺傳學基礎是現代腫瘤研究的基石。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發現,細胞的異常有絲分裂和惡性腫瘤有關。20實際中葉,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明確了遺傳物質的遺傳機理,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在癌癥細胞中,染色體不穩定可以促使染色體異常和突變積累。 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一個假設被越
81. 腫瘤的分期(staging):主要原則是根據原發腫瘤的大小、浸潤的深度、范圍以及是否累及鄰近器官,有無局部和遠處淋巴結的轉移,有無血源性或其他遠處轉移等來確定腫瘤發展的程期或早晚。國際上廣泛采用TNM分期系統。82. 異位內分泌腫瘤:一地非內分泌腫瘤能產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
表觀遺傳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學科,目前研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表觀遺傳在人體生長、發育、疾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少研究也表明表觀遺傳的改變是癌癥發生發展必不可少的。小編在此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表觀遺傳學與癌癥的研究,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 Genet:表觀遺傳變化讓
醫學遺傳學借助于現代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在遺傳學理論指導和實驗方法廣泛采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在遺傳學中獲得的每一新的成就都非常迅速地應用于研究人類的疾病,因而醫學遺傳學近年來得以突飛猛進。 醫學遺傳學早期受孟德爾、摩爾根經典遺傳學的指引,對遺傳病的來源及傳遞方式作了樸
常規化療通常不能夠根除侵襲性乳腺癌,這是因為這種癌癥在很早就發生腫瘤轉移。三陰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一種極具侵襲性的乳腺癌亞型,當前沒有靶向治療方法。最近,人們已發現癌基因MYC在TNBC中增加表達,這就為開發新的靶向治療策略來選擇性
今天黨的十九大召開,習近平大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想想都覺得高中政治課本過時了,而考研又多了一道大題。然而這些年,醫療領域進展可不止一點!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年,分子病理領域的發展! 其實相對于其
幾十年來,原發部位不明確腫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site, CUP)讓患者本人、患者家屬,以及患者的主治醫生們都傷透了腦筋,因為只有在明確了腫瘤的原發部位之后才能根據原發灶(組織)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制定出合適的轉移瘤處置方案。雖然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多種模型,可
腫瘤的發生、發展以及轉移與糖鏈的表達密切相關。一些腫瘤細胞糖基化修飾的改變能夠影響細胞的周期調控和細胞的增殖能力,促進腫瘤的發展,但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清晰。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科研小組借助糖基化研究新工具——凝集素芯片,發現腫瘤轉移相關驅動因子,進而找到其上游調控因子以及下游靶向因子,揭開了
腫瘤外泌體RNA通過激活肺泡上皮TLR3招募嗜中性粒細胞促進肺預轉移微環境形成 研究背景 1889年,Stephen Paget通過對大量腫瘤的解剖學研究發現,特定的腫瘤細胞總是傾向于轉移到特定的組織器官。假說認為腫瘤細胞只能在適宜的組織器官環境中才能形成轉移灶。盡管該發現意義重
前沿相對于過去常用的腫瘤細胞接種和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基因修飾小鼠(GEM)模型是建立在天然完整免疫條件下的原發(de novo)腫瘤。因此,作為腫瘤學研究的工具,GEM模型更能模擬人腫瘤的組織病理學和分子學特征,表現為有更好的遺傳異質性,其優勢在于能反映腫瘤細胞自身,以及腫瘤微環境中細胞等相互作
研究背景 1889年,Stephen Paget通過對大量腫瘤的解剖學研究發現,特定的腫瘤細胞總是傾向于轉移到特定的組織器官。假說認為腫瘤細胞只能在適宜的組織器官環境中才能形成轉移灶。盡管該發現意義重大,此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卻直到2015年才最終得到解答。Nature雜志在2015年在線刊登
研究背景 1889年,Stephen Paget通過對大量腫瘤的解剖學研究發現,特定的腫瘤細胞總是傾向于轉移到特定的組織器官。假說認為腫瘤細胞只能在適宜的組織器官環境中才能形成轉移灶。盡管該發現意義重大,此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卻直到2015年才最終得到解答。Nature雜志在2015年在線刊登
腫瘤是當今導致人類主要死亡的主要疾病之。由于其發病隱匿、治療方法局限、多數預后不良,且分子生物學特征復雜多變,因而腫瘤的預防、早期篩查與診斷、臨床治療、預后評估一直是臨床醫生致力于解決的關鍵問題。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腫瘤已經進人了個體化治療階段。腫瘤的基因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特征在探究腫瘤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