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衛星閃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的“實踐號”衛星家族,到暗物質衛星“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等發起對基礎科學領域的揭秘與探索,再到貼近生活觀測的“碳衛星”橫空出世……如今,浩瀚宇宙中中國的科學衛星格外閃亮耀眼。 從無到有:“實踐”家族大顯神威 早在1971年3月3日,我國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成功發射,在太空中工作長達8年之久。在軌期間,“實踐一號”衛星進行了高空磁場、X射線、宇宙射線等空間物理環境參數測量,是我國第一次直接探測宇宙空間環境,也為我國設計和制造長壽命衛星提供了寶貴經驗。 40多年過去,“實踐號”衛星家族日益龐大,作用......閱讀全文
歐空局“魚叉”清理太空垃圾試驗成功
日前,歐空局“碎片清理”(RemoveDebris)項目試驗取得成功,衛星發射“魚叉”成功捕獲目標。該技術為太空垃圾清理提供了新途徑,但其潛在軍事價值也讓人“毛骨悚然”。 空客公司發布的試驗視頻顯示,模擬太空垃圾的鋁片掛在由衛星伸出的碳纖維吊桿上,衛星瞄準發射一枚鋼筆大小的“魚叉”,“魚叉”
NASA首次以微衛星發射納衛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當地時間6日凌晨首次利用微衛星發射了一顆納衛星,即其太陽帆飛行器“納米帆-D”(NanoSail-D)。這標志著NASA不但發射成功了一顆擁有獨立系統的衛星,且這顆衛星又成功進行了“二級展開”——發射出一顆更小的衛星。 除人們所知的常規衛星外
歐空局“魚叉”清理太空垃圾試驗成功
日前,歐空局“碎片清理”(RemoveDebris)項目試驗取得成功,衛星發射“魚叉”成功捕獲目標。該技術為太空垃圾清理提供了新途徑,但其潛在軍事價值也讓人“毛骨悚然”。 空客公司發布的試驗視頻顯示,模擬太空垃圾的鋁片掛在由衛星伸出的碳纖維吊桿上,衛星瞄準發射一枚鋼筆大小的“魚叉”,
歐空局“魚叉”清理太空垃圾試驗成功
日前,歐空局“碎片清理”(RemoveDebris)項目試驗取得成功,衛星發射“魚叉”成功捕獲目標。該技術為太空垃圾清理提供了新途徑,但其潛在軍事價值也讓人“毛骨悚然”。 空客公司發布的試驗視頻顯示,模擬太空垃圾的鋁片掛在由衛星伸出的碳纖維吊桿上,衛星瞄準發射一枚鋼筆大小的“魚叉”,“魚叉”成
美航天局擔憂“星鏈”計劃或致近地軌道“嚴重擁堵”
據多家美國媒體10日報道,美國航天局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第二代“星鏈”計劃表示擔憂。美航天局說,這個在近地軌道額外部署3萬顆衛星的計劃可能造成軌道“嚴重擁堵”,增加碰撞風險,影響美航天局的科研及載人航天任務。 美航天局在8日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信函中說,目前在環繞地球的軌道內約有2.5萬
SpaceX再次發射53顆“星鏈”衛星
當地時間13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航天發射場發射了一枚“獵鷹9”火箭,該火箭搭載有53顆“星鏈”互聯網通信衛星。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自2018年啟動“星鏈”互聯網通信衛星發射計劃以來,已累計發射1844顆“星鏈”衛星。
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碎片-從何掃起
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碎片 圖片來源:ESA 7月2日,CryoSat-2衛星正像往常一樣,在地球表面上空700多公里處的軌道上運行,監測著地球上的冰層。但這一天,歐洲空間局(ESA)的工作人員們發現,一塊太空碎片正不受控制地飛向這顆價值1.4億歐元(1.62億美元)的衛星。 工程
臺灣擬3年后用自制火箭發射首顆大學研制的微衛星
在全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50周年之際,中國臺灣的“太空中心”開始修訂完成太空科技第二期15年長期發展規劃,并決定在2010年——即臺灣發展太空科技屆滿20周年時,用臺灣研發的火箭發射第一枚大學自制的微衛星。?據香港《文匯報》引述臺灣媒體透露,臺灣最初決定發展太空科技,是基于所謂“國恩家慶”的封建
世界首個太空充電站即將被送入地球軌道
這顆衛星有著“世界首顆功能波普藝術衛星”的稱號。 這座太空充電站有希望被看做是向那些太空侵略者表達一種友好的姿態。 UKube-1號是英國宇航局的第一個立方體衛星任務,而且它完全是由蘇格蘭的克萊德太空公司組裝的。它是由藝術家Jon Gibson和Amanda White設計的,它現在也有
復雜的太空“變形”!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日9時32分,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夢天實驗艙整個轉位過程分成5個階段,包括轉位準備、兩艙分離、艙體轉位、側向捕獲以及轉位后的狀態恢復。此次實施的轉位任務,是從天和核心艙的前向對接口轉位至側向停泊口,空間站在太空里要完成一套復雜的“變形”。 在轉位任務開始前,夢
植物太空也生根
圖片來源:NASA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太空上缺少重力并不會影響實驗植物生根。 2010年,研究者們將擬南芥兩種特殊菌株的種子放在培養皿中,并將其放到了國際空間站。在空間站中,宇航員對植物進行了生長實驗——第一步是詳細觀察根部生長。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們在根部生長的前15
澳科學家正研究用激光“誘殺”太空垃圾
澳大利亞一組科學家正在研究,從地球發射激光,來分解繞著地球旋轉的太空垃圾,減少這些碎片可能引發的一系列衛星撞擊事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學研究院院長克萊思告訴記者,這項工程非常可能成為現實,有關設備可能在10年內運作。 不清除將有災難性撞擊 他說,人類進入太空,所
科學家提出各種富有創意的太空垃圾清除方案
3月22日,英國維珍銀河航天公司的“太空船二號”試飛成功。這個載人航天器有望成為世界第一艘商用太空船,如果后期試飛進展順利,預計在兩年后可進入商業運營,太空旅游票價為每人20萬美元。不過,對于未來的“星際旅行”來說,也許錢不是問題,而漂浮在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
延長衛星壽命成為應對新策略
計算機模擬的近地軌道空間碎片圖。 圖源:NASA官網 美國《連線》雜志在線版日前刊登文章稱,隨著私人太空企業開始向地球軌道進軍,以及低成本的立方體衛星和納米衛星讓平常人也能支付得起,太空中的一個問題—太空垃圾將會變得日趨嚴重。 太空垃圾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圍繞地球軌道的無用人造物體,也稱空間
我國提出共享星座計劃:實現空間“全覆蓋”
? ? ?“截至2020年底,中國民營航天企業318家,總融資額度為100億元,這個數字僅與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個人資產的百分之一相當。”6月9日,2022軟件定義衛星高峰論壇上,中科院軟件所研究員趙軍鎖表示,發射衛星需要雄厚財力,但不能因財力有限停滯發展。通過技術和模式創新實現衛星星座共享,
日本科學家利用太空精子成功培育太空鼠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山梨大學特任副教授若山清香利用長期保存于國際空間站(ISS)的精子,成功培育出“太空鼠”。據悉,為調查宇宙放射線給哺乳類的生殖細胞帶來的影響,日本山梨大學于2014年5月在地面上回收了在國際空間站“希望”號太空艙保存了9個月的老鼠精子,并進行實驗。 若山清香對外宣布,
上海都市菜園首播種太空蔬菜-吃太空菜安全嗎?
都市菜園首次播種太空蔬菜 今秋游客就能觀賞到各種太空植物 上海首個對外開放的航天蔬菜育種基地都市菜園,日前撒下了第一批太空蔬菜種子,今年秋天,游客就能近距離觀賞到各種太空瓜果。 把“會飛的農場”帶到中國土地上,是我國農業科學家的創造。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及美國的科學家開始將植物種子
美俄兩國分別布設太空互聯網
俄羅斯航天署副署長達維多夫12月22日在莫斯科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俄正計劃構建太空互聯網,目的是支持航天器之間的聯絡,保障俄偏遠地區的通信,實現在地球上任何地點都能對航天器進行控制。據悉,這一項目已經得到俄政府有關部門的批準。 據了解,俄擬組建的太空互聯網將由“信使”衛星系統公司負責研
NASA新使命,這個“人”將挑起大梁
3月6日消息,當太空中的衛星部件損壞或燃料耗盡時,往往意味著其使用壽命也將終結。為了賦予衛星更長的使用時間,美國宇航局(NASA)提出潛在解決方案,即派軌道機器人前往維修或加注燃料。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里,美國陸地衛星7號 (LANDSAT-7) 每99分鐘會繞地球飛行一圈,每16天會抓拍一次幾乎所
朝鮮成功研制衛星運載火箭大功率引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554.shtm 朝鮮媒體近日報道稱,該國已成功研制衛星運載火箭大功率引擎,為今后將各種衛星送入軌道提供了保障。 據朝中社3月6日報道,朝鮮國家宇宙開發局副局長樸經洙(音)5日在記者會上表示,
國際空間上已經被危險包圍了!?
11月16日消息,當地時間周一,美國國務院宣稱,俄羅斯用陸基導彈摧毀了其一顆在軌衛星,造成數千塊碎片散布到地球軌道上。美國已經確認了1500多塊可追蹤的碎片,以及數千塊無法追蹤的較小碎片。 同時,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表示,由于國際空間站每隔90分鐘(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就會接近大團的太
美國網站列出首顆人造衛星升空十大影響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進入太空,標志著人類邁入太空時代。美國最大的航天新聞網站“太空網”近日列舉了“斯普特尼克”1號升空帶來的十大影響,歸納如下:?一、從太空完整拍攝地球。隨著太空時代的到來,人類首次能夠完整打量自己的星球。?二、洲際彈道導彈系統問世。這一系
俄國防部:成功進行反衛星試驗,碎片不會威脅空間站
俄羅斯國防部部長紹伊古16日證實,俄軍方于15日成功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紹伊古強調稱,本次測試中產生的衛星碎片不會對人類太空活動構成威脅。 俄國防部16日發表聲明說,俄羅斯于15日成功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擊中了自1982年以來一直處于軌道上的已被廢棄的俄羅斯航天器‘塞利納-D’。”聲明強
美國宇航局擬用激光清理太空垃圾
據《每日郵報》3月16日報道,美國宇航局正考慮用激光將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推離軌道,預防它們撞擊人造衛星和空間站。 這種激光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類似,可以通過太空望遠鏡發射,將太空垃圾推離軌道。這一過程也可以避免所謂的“凱斯勒綜合癥”,即在近地太空飛行的垃圾過多,飛出地球太危險,導致人類
日本實施世界首次太空垃圾回收清理實證試驗
據日本雅虎轉《讀賣新聞》消息,一顆用于回收清理太空垃圾試驗的日本人造衛星于2021年3月22日下午由俄羅斯火箭從哈薩克斯坦發射升空,預計將于當晚進入地球軌道。這是世界上首次嘗試利用人造衛星回收清理太空垃圾。 上述衛星由日本新興航天企業Astroscale株式會社(位于東京都)開發,上面攜帶了捕
SpaceX火箭單次發射143星創紀錄
中新網1月25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道,當地時間24日上午10時,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美國佛州卡納維拉爾角成功完成了“運輸者1號”發射任務,“獵鷹9”號火箭攜帶143顆衛星進入太空,創下單次發射衛星數量的新紀錄。 據報道,在發射大約八分鐘后,火箭的第一級推進器返回地球,并降落在大
“獵鷹9”火箭成功發射一顆歐洲通信衛星
?? 6月4日凌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獵鷹9”火箭成功將歐洲衛星公司的一顆通信衛星送入太空。 美國當地時間4日零時45分(北京時間4日中午12時45分),“獵鷹9”火箭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約32分鐘后,將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去年9月,這枚火箭的第一級將美國空
外太空離地球或許沒那么遠
摘星星變得稍微容易一些了。一項最新研究提出,地球大氣層和外太空之間的界線——被稱為卡門線——比科學家此前認為的近20公里,或者說近20%。盡管最新定義對于發射火箭和太空飛船不會產生影響,但它或能幫助澄清未來幾年有關太空政策制定的法律爭論。 【《科學》相關報道】 時至今日,大多數科學家認同外太空
國家航天局:將培育太空旅游等太空經濟新業態
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發布第五部航天白皮書——《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系統介紹了2016年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重大工程和科學應用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介紹了未來5年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政策與措施、國際交流與合作。國家航天局介紹,未來五年將培育壯大
太空也需要“清道夫”
自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以來,人類送入地球軌道的衛星已經超過1.3萬顆。人類太空活動蓬勃發展的同時,留在軌道的空間碎片也在不斷增加。據統計,目前被空間碎片監測網絡定期跟蹤和編目的碎片超過3.1萬個,而毫米級以上空間碎片總數更是多達上億個。相較于2006年的數據,以空間碎片為主的小尺寸空間物體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