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金涌院士:培養學生創造力是大學的主要任務

    去年5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科技三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創新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我認為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才能夠有所創新。所以,科學普及的本質之一就是要激發全民創新的熱情,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創新教育。 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經濟總量已經到了世界第二位,但發展是靠著生產要素的不斷擴張得來的,是不可持續的。今后,我們必須靠科技引領經濟發展,尤其是靠原始創新推動國家經濟永續的發展。 在整個經濟鏈條中,最前端20%的產品會得到80%的利潤,而落后產品的效益很少,這就是長尾效益。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過去曾想通過讓出市場換來技術。事實證明,一流技術是買不來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我國引進的彩色電視生產線,在整條生產鏈條上的關鍵技術全部引進齊全之后,電視產業卻很快進入了平板時代,彩色電視被迅速淘汰。 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地普及和技術更新......閱讀全文

    首屆創新中國論壇在京舉行

    李政道李佩王志珍黃祖洽葉銘漢秦伯益朱清時張信剛張杰吳德星胡建淼林崇德韓水法章啟群熊丙奇   王長樂  10月31日,以“求答錢學森之問:中國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為主議題的首屆創新中國論壇舉行,來自全國教育界、知識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會聚一堂,針對創新與人才培養領域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美

    中國海外人才歸國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會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吳立新院士的海洋傳奇:忘記背后 努力向前

       喜歡流行音樂,著西裝,戴眼鏡,善直言,開朗,成果多,是人們對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的印象。    在院士榮耀的背后,吳立新還有艱苦的成長記憶,勤奮的求學時光,執著的他鄉尋夢,以及對科研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老友的感激,對新身份的思索……吳立新教授(右三)在指導學生

    教育漫談:中國優秀科研苗子為何難修正果

       我在美國訪問期間,有機會拜訪了一些北大校友。這些校友大多數從小就非常優秀,經過北大四年的培養后到美國最好的研究生院繼續深造,博士畢業后留在美國工作,在各自的領域里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績,有些人已經成為國際學術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們取得的成就讓人感到由衷的高興——這說明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已經達到世界

    中國優秀科研苗子為何難修正果:缺乏興趣和狂熱激情

      我在美國訪問期間,有機會拜訪了一些北大校友。這些校友大多數從小就非常優秀,經過北大四年的培養后到美國最好的研究生院繼續深造,博士畢業后留在美國工作,在各自的領域里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績,有些人已經成為國際學術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們取得的成就讓人感到由衷的高興——這說明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已經達到世界先

    賀賢土: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在實踐中產生

    賀賢土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物和戰略科學家,毫無疑問都是在長期的科學研究與科研實踐中成長起來的。但在目前關于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討論中,也就是科技界熱烈討論“錢學森之問”時,不少學者過多強調了大學的重

    創新中國論壇綜述:創新人才培養,箭在弦上,路在何方

      日前,由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的首屆“創新中國論壇”成功落下帷幕。   作為論壇主席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心系祖國,關注祖國的未來,令人敬佩。尤其,他在會上就創新之道發表的主旨演講

    丁邦平:科學教育改革實踐研究均不夠

      中考和高考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小學教育改革中最為根深蒂固的“頑疾”。我國教育家劉道玉曾說:“中國孩子的想象力狀況令科學界陷入憂慮。只有高考‘指揮棒’變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來。”   對此,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丁邦平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評價和考核制度改革、課程改革、教師的專業培養

    北師大教授:不能片面以西方標準評判“雙一流”

       “雙一流”: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  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將“雙一流”建設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彰顯了黨中央對這一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于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具

    科學時報:大學智育低效的癥結與癥解

      在重視書本知識的基礎上聯系現實世界,讓學生獲得真正實踐的知識,同時獲得其他素質,是目前大學智育改革最緊迫的任務。  蘇霍姆林斯基在《智育的真諦》中認為,智育是智力的培養,包括獲得知識和形成科學世界觀,發展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腦力勞動技能,養成一個人在整個一生中對豐富自己的智慧

    錢偉長:科學巨子 傳奇人生

      一個黑色的星期五。   錢偉長,為中國人熟知的科學家,“三錢”中的最后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歲的一生。   這位愛國學者近一個世紀的歷程,猶如一條大江,時而浩蕩,時而曲折。像很多同輩的中國科學家一樣,錢偉長在民族危亡之際,選擇了科學救國的道路;國家的需要,永遠是

    鄭南寧院士:用教育教學傳承人文精神

        鄭南寧,教授,1952年生于江蘇南京,1975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81年獲西安交通大學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日本慶應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起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美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I

    打造“世界最強光源”

      楊學明在大連化物所實驗室真空腔體前。  自由電子激光諧波放大器。  楊學明在實驗室與學生交流。  楊學明,1962年10月生于浙江德清,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化學會化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用戶專

    李德仁:我每天都在思考怎么用好天上的衛星

      【大家名片】  李德仁  江蘇人 ,1939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在普通人聽來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學科名稱,但它其實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日常使用的地圖、衛星定位與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這五年

    王曉東(右三)在指導學生做實驗   在國內科研領域,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是一個獨特也是孤獨的存在。它的“誕生”有點兒石破天驚的意味,它被賦予的意義和承受的壓力也同樣具有先行者的分量。   不像一般的研究院所有所謂的行政級別和編制,它更多的是像學人治所的形式,以及科學研究上的極大自由

    探路國內高校“科家班”

       近些年來,國內一些高校中以著名科學家命名的特色班,正在嘗試和探索著拔尖科研人才的培養。“竺可楨學院”“嚴濟慈班”“姚期智班”這些“科家班”,或在課程設置上獨具特色,或在導師指導上有所側重,或在科教結合上整合資源,或在國際交流上予以重視。  教師節到來之際,我們選取了三所高校中的“科家班”,介紹

    高質量發展呼喚原始創新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高質量發展呼喚原始創新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李政道與教育學者共答“錢學森之問”

      李政道先生作報告:要創新 需學問     過去的一年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句震聾發聵的疑問一直是教育界、知識界、學術界的熱點話題。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隨著大師的遠去,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引起了上至國務院總理下

    中科大SCI論文學生貢獻率超六成

      還有兩年張淑林就邁入花甲之年了,這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干了30多年教育,為研究生教育改革奔波了10多年,見慣了學生抵制“科研苦力”、導師放羊的亂象。到頭來,她總結的心得卻是:要打教育改革的主意還得來“軟”的——教育是良心事業,要改還是由心而改,要靈魂深處爆發“革命”。   當下,高校之間不

    傅國涌:為何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多不是這個時代培養的

    科技獎得主有如此接近的本土教育背景,并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今天深思的地方,比如我們的整個教育,我們的學術研究環境,是否有利于養成一種以求真理、真知為惟一目標的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態度、科學習慣? 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是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和石油化工催化劑專

    教育部專家:中國人才培養模式有缺陷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周滿生教授16日在廣州表示,中國的人才培養模式有重大缺陷,而且從基礎階段就出現缺陷。  周滿生是在出席16日在廣州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上發表題為“國際視野下創新人才的培養”演講時表示的。  他提到了耶魯大學教授、北

    劉堯:學者、學術與學術生命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伴隨著我國大學飛速發展而夾雜著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滾滾洪流,承載著追求真理使命的教授,在堅守知識化身、正義力量、人類進步張力、人類精神家園守護神的道路上,時常遭遇學術功利的陷阱,學術生命之燈在學術功利的疾風暴雨中掙扎著。近年來,因學術功利恣意蔓延而引發的“學術墮落”丑聞越

    申泮文:愛國是心靈深處的“化學反應”

      學人小傳  申泮文,祖籍廣東省從化市,1916年9月7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29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1936年考入南開大學化工系,1940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6—1959年任南開大學化學系教員、副教授;1959—1978年任山西大學化學系副主任、教授;1978年起,任南開大學化

    科研特區何去何從——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和美相比 中國科技到底是巨弱無比還是強悍到窒息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許紹燮院士:急國家所急 研國家所需

      許紹燮(1932-)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震學家,浙江紹興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副所長,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地震災害與預報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地震預報委員會秘書長,國際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協會執行局委員等職。創制標準鐘用鐵木銅補償鐘擺、機械地震儀彈性鉸鏈

    做數學要慢一點

      2019年,熱鬧和光環一起涌到了42歲的數學家孫斌勇面前。  1月初,他獨立完成的“典型群表示論”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一成果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孫的突破”;11月,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最年輕的新晉院士”“數學奇才”......被貼上許多標簽的孫斌勇迅速走進了數學界以外的公眾視

    第五屆民盟高教論壇探討大學創新

        人們期待通過創新賦予自然、社會更豐富的多樣性,賦予自身更多發展機會;否則,不論創新的成就對于行為者來說如何巨大,對于自然、社會都只能是一種折騰。   激烈的沖突、頻繁的折騰、無盡的改革,不可能發展好教育;騷動的校園、蠢動的學生、不安的教師,只會導致不忠誠于教育的學校。  

    留學如何做好學術?三位海外名校博士的學術研究心得

      “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人。”論文,是很多海外留學學子都曾烙下的痛印,亦折射出留學海外進行學術研究的辛酸和不易。近日,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媒體均報道部分中國留學生學術適應能力差的問題,一些美國高校教授甚至被迫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中國學生。學術問題,儼然成為中國學生海外留學能否順利畢業的攔路虎。  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