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蛙類可能要感謝曾經導致恐龍滅絕的地球災難。 一項新研究表明,今天地球上存在的88%的蛙類與距今6600萬年前掃滅地球上絕大多數陸地生物的行星撞擊有關。幾乎10個該類兩棲動物中就有9個是生物大滅絕中幸存下來的三個世系的后代。它們均來自白堊系與古近系的交匯點(正式名稱是KT界限),而這正是災難發生之時。 科學家認為,它們的第一個幸存者可能通過鉆入地下躲過了行星的襲擊。隨后則是樹棲蛙類帶頭探索可獲得的棲息生態位。 而此前的研究表明,蛙類進化時間比這早3500萬年,而且與恐龍大災難沒有任何關系。 “我們知道除了少數鳥類物種以外,生物大滅絕事件讓絕大多數恐龍滅絕,隨后蛙類生物多樣性爆發,并成為陸地動物的優勢類群。”該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David Hillis說,“隨著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生命群體,可以發現類似的模式,事實證明蛙類也是如此。”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David Wake表示,早期蛙類成......閱讀全文
瀕危動物羊駝 在地質史上,由于地質變化和大災變,生物經歷過5次自然大滅絕。現在,因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進入第6次大滅絕時期。7月18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委員會秘書長馬克平在首都科
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的言論,而是“有科學依據的事實”。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馮偉民博士介紹,目前,來自各個國家的科學家都在對物種進行觀測和保護,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期,而且由于生
滑跖蟾科的弓蛙(Archey"s frog)是地球變遷進程中的一個幸存者,事實上這種蛙類在150萬年里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彗星撞擊地球消滅了十分之一的恐龍,而弓蛙卻幸免于難,此外它還安然度過了冰河世紀以及地殼板塊分裂造成的陸地大漂移。七千萬年前新西蘭從澳洲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普遍認為,曾有一顆體積巨大的天體墜落在地球上,導致恐龍和其他許多動物滅絕。不過,最新研究表明,恐龍滅絕是遭受天上地下雙重打擊所致。 科學家普遍認為,曾有一顆體積巨大的天體墜落在地球上導致了恐龍滅絕 恐龍時代結束于6500萬年前的K-
胃育蛙 很多物種從這個地球上消失了,一些是由于大自然的行為,另一些是由于人類自古以來的活動。現在,當技術手段已發展到能將消失的動物帶回地球的時候,人們也必須正視這種“回歸”。復活已滅絕動物,會危及現有物種嗎?這樣做究竟是對是錯?科學家們正在嘗試回答一道關于“復活已滅絕動物”的是非題。 抵抗滅絕
2013年8月份,來自中國的兩批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分別報道了兩種新發現的最古老哺乳動物賊獸化石。然而,通過對這兩種化石的研究,在哺乳動物起源問題上,不同學者觀點又有所不同。 關于哺乳動物的起源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家,我們普通人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大興趣,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人類也是
盡管金毒鏢蛙的身長只有區區兩英寸(約5厘米),但是據估計這樣一只小小的青蛙,其體內的毒液足以在數分鐘內殺死10個成年人這種蛙類擁有亮黃色的皮膚,并且上面有一層致命的生物堿毒液覆蓋。 北京時間5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環境保護工作者們正在慶祝南美國家哥倫比亞境內一座新
哲學家Nick Bostrom認為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導致人類滅絕。在他2014年的暢銷書《超級智慧:路徑、危險和戰略》中,Bostrom描繪了一個黑暗的場景: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能不斷自我提升的機器。圖片來源:MIKE AGLIOLO/SCIENCE SOURCE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機器學會了從
生活于我國廣西的白頭葉猴,至今已有300多萬年的生存歷史。這一物種分布狹窄,數量稀少,現僅存數百只,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水和生物多樣性”。 多樣的生物不僅能直接為人類提供各類資
鳥類是唯一留存下的恐龍后裔。它們不僅跨過了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而且成功演化成了如今多樣性最高的脊椎動物之一。鳥類的成功演化與其種種有關飛行的結構相關,也與其特殊的頭骨構造密不可分。從非鳥獸腳類恐龍到真正的鳥類,頭骨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如面部縮短、腦顱擴大、眼眶周圍骨骼退化,以及骨骼纖細化和
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江左其杲博士研究團隊根據產自寧夏同心地區野狐貍圈子溝一件犬熊類的上頜化石,研究發現并確定了中新世(2300萬-530萬年前)時期犬熊屬的一個新種,以為中國新生代哺乳動物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古生物學家邱占祥院士名字命名為占祥犬
很長時間以來,科學家們都認為恐龍之所以滅絕是由于6600萬年前隕石撞地球導致的。但最近一項研究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研究者們通過對恐龍卵化石進行檢測,發現恐龍胚胎在蛋中孵育的時間比我們預想的要長得多。至少對于某一種物種來說這一時間將長達6個月。 "我們認為這一發現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
編者的話 對于科學和技術的重大進展來說,一年并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然而科學與技術的任何進步,都是科學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個個腳印。剛剛過去的2007年,科學與技術的各個領域可謂異彩紛呈。為了讓讀者對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報特別約請各領域專家梳理并點評了科學與技術發展的亮點,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在7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等人報道了發現于我國遼西地區大約1.6億年前沉積地層中產出的一件小型恐龍標本。研究者們基于這件標本命名了“鄭氏曉廷龍”,以感謝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鄭曉廷先生為建立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并以此為基礎保護和收
【導語】 科學家團隊獲得這塊琥珀標本后,就開始采取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手段來研究它。中科院動物所的顯微CT、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硬X射線相襯CT、X射線熒光成像和X射線近邊吸收譜、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的硬X射線相襯CT等都派上了用場。他們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無損得到了隱藏在羽毛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2013年8月16日在國際著名學術雜志《科學》上報道了一件產自中國遼寧建昌,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160百萬年前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對于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
他,雖已75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渾厚的聲音響徹中科大水上報告廳。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看月球, 一開始真有點忐忑不安,直到3秒后才傳來信號。”指著“月球影像”PPT,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和臺下的90后大學生們展開了一場關于“月球”的對話。 從下午15點到晚上
雖然科技的突飛猛進大大深化了人類的科學認知,為人們闡明了一個又一個真相,但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大千世界,依然有太多謎題待解。 2018年,我們探尋了巨石陣和納斯卡線條隱藏的秘密;深挖了尼安德特人滅絕和寧武萬年冰洞形成的種種可能;梳理了蜥腳類恐龍長成“巨無霸”和斑馬“條紋控”背后的因由……這一年,一
蔣志海制圖 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妍、尤海魯和李小強合作發現的一份距今1億多年前的馬鬃龍“食譜”,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意思的是,這只恐龍所吃的和人類的主食水稻、小麥、玉米,同屬禾本科的植物。恐龍的食物種類本來就是化石研究的難點,那么,這份食譜背后透露出哪些重要訊息? 植硅體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悟空翼龍復原圖悟空翼龍化石與線條圖 翼龍是一類古老而特殊的飛行爬行動物,幾乎與恐龍同時出現在晚三疊世的地球上。 作為第一種能夠進行動力飛行的脊椎動物,它們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也是包括鳥類、蝙蝠等三類飛行脊椎動物中唯一絕滅的類群。在恐龍占領陸地的時代,翼龍則統治了天空。
首個兩棲類基因組中所披露的線索 對首個已被測序的兩棲類基因組的一項新的分析顯示,熱帶爪蟾(Xenopus tropicalis)與人類基因組擁有相當多的共性:所有人類基因中的近80%的與遺傳性疾病有關的基因都可在熱帶爪蟾的基因中找到對應處。這些發現表明,人們可以研發一種蛙類的模型來
研究描述哺乳動物祖先長相和年齡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極小的長著毛茸茸尾巴的動物是胎盤哺乳動物——其中不包括有袋類和蛋生哺乳動物——的最早祖先,它們生活在非鳥類恐龍滅絕之后的時期。正如Anne Yoder在一篇相關文章中所解釋的,胎盤哺乳動物的進化和輻射以及它們最近的共同祖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自然》: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 (圖片來源:Zhao Chuang and Xing Lida) 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近日科學家們聲稱2.52億年前一種微生物釋放了大量的甲烷進入地球大氣層,從而引發全球性災難,導致90%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這是研究人員提出的一種假設,旨在解釋科學界長久存在的謎題之一:在二疊紀末期究竟發生了什么導致地球歷史上第五次大滅絕的發生。這場災難事件規模之龐大,使得650
多數兩棲爬行類動物體型較小,長得又其貌不揚,因此,它們很少能夠成為人們眼里的明星物種。但在進化學上,它們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兩棲爬行動物是脊椎動物從水體到陸地演化過程中的過渡類群。 什么是地球上最瀕危的動物?你一定想不到,它來自一種爬行動物——斑鱉。斑鱉原產于太湖流域,從最開始命名到最終確認這
人類或已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作出上述結論。 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這一說法到現在,這個事關人類終極命運的問題一直是科學界頗具爭議的話題。因此,不難理解這項研究一經刊出便成了熱點,而且再次“勾”出了人們關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一串串疑團。 依舊是場爭論
要問DNA研究有何用,你可能會舉出親子鑒定、刑偵追兇、農業育種這樣司空見慣的例子。但有一群生物學家卻不喜走尋常路,他們居然能用DNA分析捕捉生物圈的“八卦緋聞”。不過,這可不是普通的娛樂八卦,而是不同生物之間“風流往事”。 就在最近,德國波茨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在Nature Ecology
澳大利亞著名微生物學家預言,由于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長、天然資源耗盡,以及控制不了的氣候變化,人類將在100年之內滅絕。不過,反對者稱,這種說法太過悲觀,芬納只考慮到科技發展給人類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沒有想到科技也會為人類提供幫助,足以化解可能發生的危機。澳學者:人類還有一百年